2015马说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1.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编辑本段]注释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 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驾驭它不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还是不认识千里马啊?

马说文言文翻译,马说文言文阅读,马说文言文断句

2.马说全文翻译

一、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出处:

《昌黎先生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译文:“想法不能传达”,“三次上门,都被守门人拒绝了”)。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二、作品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三、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年)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

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马说(唐代韩愈作品)

文言文,马说

3.《马说》文言文

《马说》翻译如下: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是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4.文言文《马说》——全文翻译及详解,O(∩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这以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好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称之为千里马。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的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吧! 一、注释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故:所以 3于:在。 4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

5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6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7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9 以:把。

10一食:吃一顿。食,吃。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19 且:犹,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之:鞭打马。 26 策:名词,马鞭。

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7 之:指千里马,代词。

28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9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鸣:马叫, 34 之:无意义。 35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6 临:面对 37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8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9 其(2):恐怕,表推测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 41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2知:懂得。

二、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 只是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

5.文言文《马说》详解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

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注释一、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二、通假字 (1)食马者:“ 食 ” 通 “ 饲 ”,喂养。

(2)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

(4)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袛 ” 通 “ 只 ” ,只能。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

6.马说(文言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马说》古文译文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注释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

祗,通“只”,只是。辱,受辱。

之,的。奴隶人,奴隶。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以,把。千里:千里马。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倒装句,千里马者。

之,无译,倒装句的标志。此句“马”和 “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或尽粟(shù)一石(dàn):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一食,一餐。

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

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策:竹制的马鞭子,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食材。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四、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

2015马说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