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句读文言文(初中文言文句读)
1.初中文言文句读
文言文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古人作文往往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旧版古籍都是无标点的白文,所以,读古书需要自己断句,叫做“明句读”。古人以“习六书,明句读”为小学,可见它是读古文的入门之学。
近几年高考虽然不再考断句,但在复习中,我们也还是常把断句标点作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本手段。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1.断句的方法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 道鼻 莫如大 目 莫如小 鼻 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目 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 事 亦 然 为其后可复者也则 事 寡败矣。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 2)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上一讲在提到虚词的作用时,我曾提到过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的话:“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 于是余有叹 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也夫 夷以近 则 游者众险以远 则 至者少 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 人之所罕至 焉故 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 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具告 沛公 , 沛公 大惊。”“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 相如 奉璧奏 秦王 , 秦王 大喜,传以示美人及 左右 , 左右 皆呼万岁。”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 (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
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
(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谋攻》中,“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是先总后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这是先分后总。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2.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 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 ( 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
2.什么叫句读?文言文标点断句的历史情况如何?文言文标
古人讲的“句读”,就是今天讲的断句与标点,断句表示语 言中的停顿,标点表示语句的语气。
古人称语意已尽处为 “句”,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句子的停顿处,用“j ”表示, “勾”与“句”古代同音。古人称语意未尽而念诵时须停顿处为 “读”,用“、”表示;“、”,今音“主”(zhD),古音“读” (d6u)。
合起来称为“句读”。 上古时代,书籍没有断句标点。
所以,古代教育要花比较长 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句读能力。《礼记•学记》说:“比 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 也。”这就是说,到了年龄才进入学校读书,半年后考核一次, 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学会断句。
《汉书•班昭传》记载,《汉 书》问世以后,后来成为大教育家的马融,曾经向女学者班昭学 习如何阅读《汉书》。东汉末年的大学者何休在《公羊传序》 中,讥笑某些讲诵古书的先生说:“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 闵笑者,不可胜记也。”
直到唐朝,散文家韩愈还在《师说》中 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 汉语书面语从不加标点,到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经过了一个 漫长的历程。
甲骨文,曾经偶尔用分行表示停顿,那谈不上自觉。金文一 般也没有标点。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有的出现了较多的似乎 是断句的符号,但是没有严格的使用体例,不能算作标点符号。 汉朝出现了有关使用标点的记载。
《史记•滑稽列传》记 载:“(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 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
“乙”就是打上 一个钩,但是,它并不是写作时应用的标点符号,而仅仅是为阅 读服务的符号。 现代发现的汉代简册(如“居延汉简”),使用的 断句符号达到了十多种,但是大多数并不规范。
直到东汉时期, 许慎的《说文解字》,才记录了“、”和“j ”这两个比较规范的 标点符号。 宋朝的读书人,把j改为圆圈,跟“、”并用。
人们用圆圏 号和点号来标示断句,所以大家又把标点符号叫作“圏点”。 圏 和点还常加在句子旁边,表示精彩和重要,相当于现代的着重 号。
宋朝人对标点比较重视,也比较自觉。南宋学者毛晃《增 修互注礼部韵略》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 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
《宋史•何基传》也记载:“凡 所读,无不加标点。 ”以上史料,说明人们在校勘或阅读古籍 时,已经注意使用句读符号。
到了元朝,句读的观念更加明确。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 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 以便诵咏,谓之读。
今秘书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 分则点于字之中。 ”这说明,人们进一步试图把“句”与“读”分 幵。
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在私塾教育中对句读符 号的使用提出了要求。 到了明朝,通俗文学作品的书籍,率先普遍使用句读符号。
当时的通俗的小说刻本,往往在句末加上圆圏或者点,以便读者 阅读。 当时的刻本,还出现了人名号(在人名右边加一条直线)与 地名号(在地名右边加两条直线)。
这些圆圏符号、点号、人名 号、地名号,在近现代被新式标点符号所接受,成为句号、逗 号、专名号。 古代的“句”与“读”,缺乏严格科学的定义与分工。
直到 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引进西方的语法观念,才对 句读作出了比较明确科学的解释。 《马氏文通•论句读》说: “辞意已全者,曰句;未全者,曰读。”
语意已尽处为“句”,大 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句子的停顿处,用句子符号表示;语意未尽而 念诵时须停顿处为“读”,用停顿符号表示。不过,《马氏文 通》并没有使用西式标点符号。
近代引进西方的标点符号,幵始 于翻译家严复。 古代的书籍既不断句,更不加标点,而且也不分段。
这就给 读者阅读古籍增加了不少麻烦。鲁迅先生曾说:“标点古文,确 是一种小小的难事,往往无从下笔。
有许多处,我常疑心即使请 作者自己来标点,怕也不免于迟疑。”(《马上日记》)由于现代 汉语跟文言文距离比较大,又由于文言文没有断句标点,所以, 阅读没有标点的文言文书籍,是现代人继承文化遗产必须解决的 一个大难题。
虽然今天出版的通俗文言文读物,都加了新式标点,好像没 必要学习句读知识了。其实不然。
一是还有大批作品没有标 点,二是某些读物或引文的标点可能有错误,这都需要了解一定 的句读常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读。 训练断句标点能力,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断 句,另一个方面是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此外还要划分段落。
训练断句标点能力的材料,就是没有断句、没有标点,更没 有分段的古文。这种保留古籍原始面貌的古文,叫作“白文”。
现代著名文学家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与朱自清先生,为了帮 助青少年提高阅读能力,曾经合著《精读指导举隅》一书。他们 在前言中说:“现在的书籍报刊都分段落,加标点,从著者方面 说,在表达的明确上很有帮助;从读者方面说,阅读起来可以方 便不少。
可是,练习精读,这样的本子反而把学者的注意力减轻 了。既已分了段落,加了标点,就随便看下去,不再问为什么要 这样分,这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