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金钱的文言文(古人关于金钱与道德的名言)
1.古人关于金钱与道德的名言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知耻近乎勇。
—— 孔丘 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急求关于金钱与道德的名言!!详见问题补充
有关金钱的名言
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 —— 德谟克利特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钱忘不了。 —— 《红楼梦》
聪明人肯舍弃金钱,以保全性命。 —— 伊索
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散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 —— 弗·培根
金钱是个好兵士,有了它就可以使人勇气百倍。 —— 莎士比亚
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更加悲哀。 —— 托尔斯泰
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钱是一个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变成你的主人。 —— 马克·吐温
用时间好比用金钱,如果你知道怎样用钱,也就应该知道怎样用时间。 —— 刘墉
金钱永远不能征服人,文化才具备征服的力量。 —— 李忆敏
有支配金钱的能力,就是有钱。 —— 曹启泰
金钱诚可贵,荣誉价更高 —— 普卜利利乌斯.绪懦斯
3.古人关于金钱与道德的名言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知耻近乎勇。 —— 孔丘
辱,莫大于不知耻。 —— 王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4.文言文翻译1、朱建受金丧名节汉平原君朱建,史称其刻廉刚 爱问
读《汉书》,朱建的一生给我的印象是太悲惨了。
一生几祸其身,最终死于非命。然而论其悲惨,并不在此。
在封建社会里突遭横祸的事并不鲜见。享有安刘氏天下之功的周勃,也曾因汉文帝疑其谋反而下狱,何况他人呢?朱建的悲惨在于他“始名廉直,不终其节”,以自己不洁的行为,断送了半世英名。
朱建的堕落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认真研究朱建堕落的原因,防止朱建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对加强党员和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应该是很有益处的。
朱建是西汉高祖、文帝时人。黥布做淮南王时,他出任淮南相。
汉高祖十一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面对如此大逆不道的行径,面对曾夜坑秦降卒二十万,杀人不眨眼的黥布。
不同流合污,就有被杀的危险。何去何从,生命攸关。
然而这时的朱建却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畏权贵,不惧淫威,置生命于不顾,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竭力谏止。 黥布失败被诛后,汉高祖刘邦有感于朱建的高风亮节,赐其为平原君,并将其全家接到长安居住。
朱建遂以“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美名享誉朝野。 在以后的宦海生涯中,朱建表现的十分不俗。
不媚权贵,不枉公理,不谋私利。 世人无不称其“刻廉刚直”。
其母去世时,他因家贫而无力为母亲发丧。一个封建官吏,在官场中如果稍徇私情,家境也不会如此贫寒。
由此可见,朱建做官是多么的清正廉洁。不仅如此,他对行为不端的人还十分鄙视,从不与他们交往。
辟阳侯审食其无德无才,靠献媚邀宠和扶持吕氏势力得幸于吕后。 对这位权重势大的人物,很多人巴结犹恐不及,岂敢得罪。
朱建非但不主动交结,当审食其屈尊欲与其交往时,朱建避而不见。耻于与审食其及吕氏集团人物为伍。
这时的朱建,品德是多何等高尚、做人是何等正直、行事是何等廉洁。他确实没有辜负“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美名。
如果朱建能把“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奉行终身,他不难成为一代廉臣。然而他做不到。
他到底没能过得去金钱与人情合筑的关口。他败下了阵,而且败得很惨。
朱建的母亲死后,审食其赍百金为其母送葬。 贫困的朱建再也经不起金钱的引诱了。
他不再鄙视审食其的行为,不再以为审食其品行不端。他太需要金钱和朋友了。
他放弃了多年奉行的“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行为准则,改变了不与品行不端的人为伍的立场,接受了审食其的重礼,同吕氏集团站到了一起,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奔波,为他们卖命。 审食其因罪下狱,从汉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
朱建却以威胁和利诱的方式,逼迫汉惠帝的幸臣为审食其说情,开脱罪责。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审食其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汉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审食其。汉文帝听说审食其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自杀。
从清廉到贪婪,从反对黥布谋反到参与吕氏集团谋反,从不与恶人党同到与其狼狈为奸,朱建的变化太大了,也太突然了,简直让人难以理解。然而当我们听完朱建的好友陆贾的一席话后,就不会茫然了。
朱建的母亲去世时,陆贾对审食其说:“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 今其母死,君诚厚送葬,则彼为君死矣。”
原来,朱建的半世英名并不是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坚定立场建立的,而是其母严格管教的结果。朱建的母亲大概是一位很不简单的老太太。
她不仅对儿子管教甚严,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且深明大义,明辨是非。 然而可悲的是,朱建的“行不苟合,义不取容”不过是其母亲的思想与品格在他身上的被动表现而已。
朱建并没有把其母的思想与品格根植在心中,变成自己的思想与品格。其母严管甚于严教,规范了朱建的行为却规范不了朱建的心灵。
正因为如此,朱建享誉于其母生前,堕落于其母身后,是他人生的必然结局。 失去了母亲的管教,又没能在头脑中树立起正确的,并且是属于自己的思想观念,这大概就是朱建堕落的原因吧。
一个人在工作中有了一些成绩,在事业上有了一定的建树,或者是当了官、出了名,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没有问题了。一个人在某种监督之下,会做一些好事,一些有益的事。
要一辈子做有益的事,不做有害的事,没有正确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情操是不行的,这就是朱建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严格的监督使人不敢越雷池半步,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思想意识,使人不愿越雷池半步,这应该是我们从朱建的悲剧中得到的一点启发吧。
5.求几句关系形容人贪婪自私的文言文,最好多举几句,谢谢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选自唐代柳宗元《蝜蝂传》) 译文: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他们)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