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文言文翻译(《贺新郎》辛弃疾的翻译)
1.《贺新郎》辛弃疾的翻译
你说的是不是这一首: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人间几多铁,不铸刀兵万千,却只有相思一片。看江山万里,相思如雾,从来夸有龙泉剑,试割相思得断无,原来相思也如愁肠,割不断,剪还乱,正是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没想到年少轻狂如我,白衣卿相,布衣天下,无庙堂之想,唯有笑傲江湖之愿,一不小心留连网络,却流水落花,情海深陷。都道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了,相思病怎熬?”
我查了下辛弃疾的诗词集,并没有这样一首词,有另外一则
“贺新郎
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泉湖吴氏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注意最后一句跟第一首的差别。
因此第一首应该不是辛弃疾的词,而是网友自己写的,只不过借用了某些词句。其实仔细读一读第一首,起承转合之间很僵硬,尤其这一句“没想到年少轻狂如我,白衣卿相,布衣天下,无庙堂之想,唯有笑傲江湖之愿,一不小心留连网络,却流水落花,情海深陷。”基本上用文言文的词夹杂着白话组合成的。
至于“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这句应是出自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一折
2.《贺新郎》辛弃疾的翻译
你说的是不是这一首:“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人间几多铁,不铸刀兵万千,却只有相思一片。看江山万里,相思如雾,从来夸有龙泉剑,试割相思得断无,原来相思也如愁肠,割不断,剪还乱,正是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没想到年少轻狂如我,白衣卿相,布衣天下,无庙堂之想,唯有笑傲江湖之愿,一不小心留连网络,却流水落花,情海深陷。都道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了,相思病怎熬?”我查了下辛弃疾的诗词集,并没有这样一首词,有另外一则“贺新郎不至,飘然东归。
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泉湖吴氏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
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注意最后一句跟第一首的差别。因此第一首应该不是辛弃疾的词,而是网友自己写的,只不过借用了某些词句。
其实仔细读一读第一首,起承转合之间很僵硬,尤其这一句“没想到年少轻狂如我,白衣卿相,布衣天下,无庙堂之想,唯有笑傲江湖之愿,一不小心留连网络,却流水落花,情海深陷。”基本上用文言文的词夹杂着白话组合成的。
至于“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这句应是出自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一折。
3.苏轼词《贺新郎》翻译
贺新郎 苏轼
乳燕飞华屋⑴,悄无人、桐阴转午⑵,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⑶,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⑷、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⑸。
又却是,风敲竹⑹。
石榴半吐红布蹙⑺,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⑻。
秾艳一枝细看取⑼,芳心千重似束⑽。
又恐被、西风惊绿(11)。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12)。
注释:
⑴ 乳燕飞华屋:乳燕,小燕子。飞华屋,赵彦卫《云麓漫钞》:“尝见其真迹,乃‘栖华屋’。华屋,华美的房屋。
⑵ 桐阴转午:桐树的影子逐渐转移,时间已指向午后。
⑶ 生绡白团扇:白色生丝制的团扇。
⑷ 倚:倚枕侧卧。
⑸ 梦断瑶台曲:仙游的美梦被惊醒了。瑶台,玉石砌成的楼台,指仙境。《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曲,深处。
⑹ 风敲竹::唐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微风惊暮坐,临牅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
⑺ 石榴半吐红布蹙:形容石榴花半开时状如褶皱的红巾。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诗:“山榴花似结红巾,容艳新妍占断春。”
⑻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等待那些轻浮争艳的花草都凋零了,那时你很孤寂,石榴才开花来陪伴你。幽独,冷静,孤独。
⑼ 秾艳:茂盛,美丽。李白《清平调》诗:“一支秾艳露凝香。”
⑽ 芳心千重:这是就重瓣榴花说。
(11)被西风惊绿:石榴夏天开花,西风起后,榴花凋谢,便只有一片绿叶了。这里“惊”字是用来形容榴花娇嫩,禁不起西风的摧残。
(12)两簌簌:花瓣与眼泪同落貌。
4.辛弃疾 贺新郎 翻译
贺新郎 辛弃疾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持樽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
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
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
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
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
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
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
但依我个人看法,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
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5.贺新郎译文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内容】 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鉴赏】: 本词的突出特点在于,把即事叙景与直抒胸臆巧妙结合起来,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
古今中外的优秀诗作,无不充溢着激情。该词即是如此。
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的大志。但南宋统洁者不思北复中原。
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
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首词,就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
词中,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压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饱和笔端,浸透纸背。正如周济所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
词人这种慷慨悲凉的感情,是运用健笔硬语倾泻出来的,因而英气勃郁,隽壮可喜。 周济还指出:“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介存斋论词杂著》)。
与以情为中心的就景叙情不同,即事叙景是以叙事为主干,以抒情为血脉,以写景作为叙事的烘染或铺垫。这首词的上阕,便采用了即事叙景的艺术手法。
在追忆“鹅湖之会”高歌豪饮时,以清冷孤寂的自然景物烘染环境氛围,从而深刻地抒发了词人奔放郁怒的感情。 作者作为一名忠愤填膺的抗成志士秉笔作词,胸中沸腾的激情难以遏制,不免直泻笔端。
“老大那堪说。”直写心怀,感情极为沉郁。
“那堪”二字,力重千钧,义蕴极为丰富。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的!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
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因此,下面“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壮怀,并且与陈亮的“同志”之情拍合。
“元龙”、“孟公”,皆姓陈,又都是豪士,以比陈亮:“臭味”谓气味相投,“瓜葛”谓关系相连。作者与陈亮友谊既深,爱国之志又复相同,因而引以为快事。
不久前,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辛》祭陈同父文《)这是大慰平生的一次相会,故在此词中津津乐道:“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与之高歌痛饮,彻夜纵谈。
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讨论世事时硬语盘空(韩愈《荐士》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
),足见议论有力。这几句是他们交谈时情景的实录。
因为写在词里,故顺笔插入自然景物的描写。积雪惊堕,状述二人谈吐的豪爽;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
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这种夸张的描写,把两人的英雄气概与狂放精神充分表现出来。
着一“惊”字,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然而,当时只有清冷的明月与两人相伴,论说国家大事的“盘空硬语”又有谁来倾听呢?在这里,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
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这样把写景与叙事胶着一体,更能充分抒发出翻卷于词人胸中的狂努之情。
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所以夜虽已很深,但他们仍“重进酒,换鸣瑟”,兴致不减。 如果说,词的上阕主要是作者奔放沸腾的感情融于叙事之中,那么下阕则主要是直泻胸臆的赋体,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批判和“看试手,补天裂”的壮怀。
词人尽情地驰骋笔力,敷陈其事,倾诉肺腑,写来笔飞墨舞,淋漓尽致。“事无两样人心别。”
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而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把家耻国难全都抛在了脑后。词人用“事无两样”与“人心别”两种不同象意象加以对照,极其鲜明地刻画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庸懦丑态,尽情地抒发了郁勃胸中的万千感慨。
词人义愤填膺,向统治者发出了严厉的质问:“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而“离”时少。今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而以和议确定了“离”的局面,是何居心!词语中凛然正气咄咄逼人,足以使统治者无地自容。
雄健顿挫的笔力,加重了词的感情色彩,使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词人想到: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统一,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今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象。
6.贺新郎帮忙翻译一下,谢谢
贺新郎
【宋】辛弃疾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
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
记当年、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
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7.苏轼词《贺新郎》翻译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上片写美人,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
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 ,”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
“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 ,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
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歌后,在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 ,佳人失时的象征。
上文已一再渲染“ 悄无人 ”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 ,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 扇手一时似玉 ”,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以上写美人心态 ,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
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 。“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
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 ,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
唐李益诗云:“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东坡化用了这种幽清的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却又是”,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
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 。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
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 。“石榴半吐红巾蹙 ”,化用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 》)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 ,耐人寻味。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
“ 秾艳一枝细看取 ”,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 芳心千重似束 ”,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
“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 。“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
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读来婉曲缠绵,寻味不尽。
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
8.急求辛弃疾的《贺新郎》翻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直译:我已经很衰老了。
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意喻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
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搔首(吟诗)。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
江南那些醉中都要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这是反讽)?(于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天地似有感应)云气翻飞,狂风骤起。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
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做个广告:欢迎对辛词感兴趣的朋友光临百度辛弃疾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