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明史列传八十一(元史列传第八十一翻译)
1.元史 列传第八十一 翻译
褚不华,字君实,隰州石楼人,沉默寡言而有度量(器量)。
元泰定初年授职补中瑞司译使。历任海道副千户、嘉兴路治中、南台和西台等御史、转任河西道廉访俭事,迁往淮东,不久,升任副使。
汝州、颖州强盗发起、闹事,声势浩大。褚不华在淮安,设守卫御敌之计,擒获诛杀不少强盗。
同时,与韩信城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声援。又参劾总兵等挑逗、阻挠。
朝廷录其功,褚不华晋升廉访使。总兵知道后,又气忿又嫉妒,私下命令韩信城守将出兵。
结果,韩信城失守。另外,加上青、黄两军反叛,三面夹攻。
褚不华不得已,退守淮安。城东西南三面被围,通沭阳这个屯粮、驻兵重镇的北门,尚可出行,但是,半路也被敌人截断。
眼看孤城难以把守,褚不华突破敌军所设栅栏、殊死搏斗,将敌军赶出二十多里。 可是,运送来的粮食被劫,城中口粮已经断绝,连草木、鸟虫,甚至于凡用皮革制的鞍、靴等,当作口粮,全吃光了。
柴火不足,只得将房屋拆掉,当作柴火用,人们只好风餐露宿。褚不华占据西门全力死守,身负重伤,最后,褚不华死在敌军的刀剁、枪刺之下。
他儿子冒死营救,也被杀害。至正十六年(1356)十月淮安城被攻破。
褚不华在淮安做官五年,经历数百鏖战,精忠大节,朝野敬重。他去世后,朝廷闻知,赠他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卫国公,谥忠肃。
赏银二百锭,抚恤家人。
2.元史·列传第八十一章翻译
【孔思晦传译文】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孙。资质端重,性格沉默寡言,孩童时读书已能通晓大义。稍长,拜导江张须立为师,讲求义理,对词章认为浅薄而不讲求。家中贫困,亲自耕种以自养,即使严寒酷暑,学习也从不懈怠,远近人家都争着聘请他做子弟的老师。大德中游京师,祭酒耶律有尚想举荐他,他以母老辞而归。母卧病,亲自为母亲进送汤药。居丧五天勺水不入口。
至大年间,举荐思晦任范阳儒学教谕。延..初年,调宁阳。以前两县的校官大概都因为收入微薄而不能坚守职责,可是思晦能俭省节约自养,教养有法,学生都不忍心离开他。这时孔氏族人相互议论:思晦是嫡长子且贤德,应该承袭封爵,侍奉祠事。上报政府,但无结果。仁宗在位时,很崇尚儒道,有天问孔子的后裔现在是几世了,承袭爵位的是谁?廷臣回答说“:未定。”帝亲自拿出孔氏谱牒来看说“:应该承袭封爵位的是思晦,还怀疑什么?”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月俸由一百缗加到五百缗,并赐四品印。
泰定三年(1326),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说“:承袭爵位,而官阶只四品,与规格不相称,也失去尊崇之意。”第二年,升嘉议大夫。至顺二年(1331)改赐三品印。思晦因宗祀责任重大,经常害怕不能胜任,每遇祭祀,一定恭敬谨慎。当初因战争庙遭毁坏,后来虽然经过修复,但角楼围墙未修完备,思晦竭力经营,以恢复原来的面貌。金丝堂坏了,修复一新,祭器礼服一一整饬。又因尼山是孔圣人生长之地,原有庙,后遭毁坏,百姓冒犯耕种祭田已百年了,思晦恢复祭田,并请求设置“尼山书院”,列入学官,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三氏学原有田三千亩,后被豪民霸占;“子思书院”原有经营周转的钱万缗,借贷给百姓收取息钱,以供祭祀用,时间长了,都不交息钱,还要亏本钱,思晦都整理恢复原样。孔子父亲过去封为齐国公。思晦对朝廷说“:宣圣封为王,而父亲的爵位是公,希望能赞扬推重。”于是诏加封圣父为启圣王,圣母为启圣王夫人。
五代是思想混乱时代,儒家学说真伪难辨,有人冒称宣圣的后代。思晦认为“:不早辨别真伪,时间长了,更不清楚,他与我不共戴天,将他们也列于族内,而共同朝拜,可以吗?”于是会集族人,考核典故斥责他们,以后又在石头上重刻宗谱,孔氏族谱更加明确了。元统元年(1333)卒,享年六十七岁。至正中,朝廷加赠其官,赐谥号文肃。
3.刘魁,字焕吾,泰和人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刘魁传
【原文】
刘魁,字焕吾,泰和人。正德中登乡荐。受业王守仁之门。嘉靖初,谒选,得宝庆府通判。历钧州知州,潮州府同知。所至洁己爱人,扶植风教。入为工部员外郎,疏陈安攘十事,帝嘉纳。二十一年秋,帝用方士陶仲文言,建祐国康民雷殿于太液池西。所司希帝意,务宏侈,程工峻急。魁欲谏,度必得重祸,先命家人鬻棺以待。遂上帝曰:“顷泰享殿、大高玄殿诸工尚未告竣。内帑所积几何?岁入几何?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道流所居拟于宫禁。国用已耗,民力已竭,而复为此不经无益之事,非所以示天下后世。”帝震怒,杖于廷,锢之诏狱。时御史杨爵先已逮系,既而给事中周怡继至,三人屡濒死,讲诵不辍。系四年得释,未几复追逮之。魁未抵家,缇骑已先至,系其弟以行。魁在道闻之,趣就狱,复与爵、怡同系。时帝怒不测,狱吏惧罪,窘迫之愈甚,至不许家人通饮食。而三人处之如前,无几微尤怨。又三年,与爵、怡同释,寻卒。隆庆初,赠恤如制。
【译文】
刘魁,字焕吾,是泰和人。正德年间由州县荐举考中进士。在王守仁门下接受学业教育。嘉靖初年,到吏部应选,得任宝庆府通判。历任钧州知州,潮州府同知。所至之处洁身自好仁爱对人,扶植淳朴民风教化。入京做工部员外郎,上疏陈说十件排除祸患,使天下安定之事,皇帝很是赞赏都接纳了。嘉靖二十一年秋天,皇帝采纳方士陶仲文的谏言,在太液池西边建造祐国康民雷殿。主管官员迎合皇帝的心意,追求宏大奢侈,督察工役特别严厉。刘魁想上谏,(但是)考虑到必定会得到大祸,(于是)先令家人买好棺材等着。然后上书皇帝说:“最近以来泰享殿、大高玄殿几项工程尚未结束。国库里的钱财还剩多少?每年收入又是多少?一项差役之花费动辄达到亿万。工程建筑铺张浪费,工匠也被分赐朱紫臣衣,道士所居之所和宫廷建筑一样(奢华)。国用已经耗尽,民力已经用尽,而又做这种荒诞不经无益国家百姓之事,这不是用来稾示天下后世的做法啊。”皇帝大怒,当廷杖责他,把他关到诏狱里。当时御史杨爵已经先被逮捕,既而给事中周怡也被逮捕,这三人屡次濒临死境,(但是他们)讲授诵读不停。被关押四年后得到释放,不久又重新逮捕了他们。刘魁还未到家,锦衣卫校尉已经先至他家,逮捕了他弟弟走了。刘魁在路上听说此事,赶快回到狱中,又与杨爵、周怡一起被捕。当时皇帝的怒气不可预知,牢狱的官吏害怕受责,(他们的情况)窘迫更加严重,(甚至)到了不许家人送饮食(的地步)。而(这)三人处之泰然,没有一点儿怨言。又过了三年,与杨爵、周怡一同释放,不久去世。隆庆初年,(对他的)赠赏和恩恤都按照相关的制度(下达了)。
4.明史 卷二一八 王锡爵 文言文答案
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京师会试中获第一名,廷试又得第二名,授职为编修。逐渐官至国子监祭酒。
万历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负责翰林院。张居正服丧期限未满,即出仕为官,准备对吴中行、赵用贤等人施以廷杖。王锡爵邀集同馆的十多人到张居正处请求宽免,张居正径直入内而不理他。吴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罚,王锡爵扶着他们大哭。第二年他晋升礼部右侍郎。张居正才回乡处理丧葬,九卿急忙请求召他回京,唯独王锡爵不签名。不久,他请求探亲而离职。张居正因为王锡爵揭露自己的短处,更加怀恨他,王锡爵因此不出任官职。
万历二十年(1584)冬季,在家中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返回朝廷,他奏请禁止谄谀、抑制钻营角逐、戒除虚浮、节制侈靡、鼓励议政风气、精简工作。皇帝都加以褒扬、接纳。
起初,李植、江东之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等人产生矛盾,因为王锡爵负有重望,并且与张居正不和,就极力推举他。等到王锡爵入朝,与申时行结合,他们反而上奏极力排斥李植等人,于是李植等人全部离去。当时申时行任首辅、许国任次辅,三个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锡爵与申时行同时在会试中举,并且在同一郡,在内阁中相处很好。因为申时行性格柔和,而王锡爵性格刚直气盛。万历十六年(1588),他的儿子王衡考取顺天试的第一名,郎官高桂、饶伸议论此事。王锡爵接连上奏辩驳,话语过于愤恨,饶伸被投入诏狱并从官籍除名,高桂被贬责到边疆。御史乔璧星奏请皇帝告诫王锡爵,务必扩展他的气量,成为美善有涵养的大臣,王锡爵上奏辩解。因此逐渐与朝廷议论抵触。
当时群臣奏请建立皇储的人很多,皇帝都不听。万历十八年(1590),王锡爵奏请预先教导太子,录用言官姜应麟等人,并请求宽恕以前的巡抚李材,没有答复。曾经因为旱灾,自己陈奏请求罢免官职。皇帝下诏好言挽留。火落赤、真相侵犯西部边疆,议论的人争相请求出动军队,王锡爵主张和平解决,与申时行的意见相合。不久,他与同列争请册立皇储也不成,他关门闭户请求回乡。不久因为母亲年迈,接连奏请回乡探亲。于是皇帝赐给他路费,派遣官员护送。回乡两年,申时行、许国和王家屏相继离开职位,有诏书朝廷,是成为首辅。
在此之前有圣旨,这年春季举行册立皇储的大典,告诫朝廷大臣不要轻慢地陈请。朝廷大臣鉴于张有德事件,都表现出沉默。等到此,王锡爵秘密奏请皇帝决定大计。皇帝派遣内侍将亲手写的诏书向王锡爵出示,想等待嫡系的儿子,命令将长子和两个次子暂且一起分封为王。王锡爵惧怕有失皇上的旨意,立即奉诏草拟谕旨。但是他对外又顾虑公众的舆论,于是劝谏:“汉明帝的马后、唐明皇的王后、宋真宗的刘后都抚养诸位妃子的儿子为自己的儿子,请皇帝指令皇后抚育长子,则长子就是嫡系儿子,而且生母不必尊崇位号以致压制了皇贵妃。”也拟谕旨呈送宫中。同列赵志皋、张位都没预先听说。皇帝竟然将前面的谕告下达给了礼官,下令马上准备礼仪。因此整个朝廷哗然。给事中史孟麟,礼部尚书罗万化等人,集体到王锡爵的府第力争。朝廷大臣和劝谏的人,奏章每天几次呈上。王锡爵与赵志皋、张位一起极力奏请皇帝追回先前的诏书,皇帝不依从。不久,劝谏的人更多,而且岳元声、顾允成、钟纳陛、陈泰来、于孔兼、李启美、曾凤仪、钟化民、项德祯等人将王锡爵拦在朝房里,当面与他争辩此事。李腾芳也上书王锡爵。王锡爵奏请在朝廷商议,皇帝不同意。他奏请当面陈述,没有答复。于是他自己弹劾自己的多项失误,请求接受罢免官职的责罚。皇帝迫于公众的舆论,追回并搁置了先前的命令,下令稍候二、三年再商议施行册立的事。王锡爵立即奏请皇帝迅速决定,并说“:过去嫡长子刚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