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如何表达对一个人的蔑视(形容“虚伪”的人用文言文怎么说?)
1.形容“虚伪”的人用文言文怎么说?
形容“虚伪”的人用文言文的说法:此人虚头巴脑,不以实诚。
虚伪。拼音:xū wěi。
解释:虚假,不真实。近义词:虚假、狡诈、矫饰、伪善、子虚。
反义词:诚挚、事实、诚恳、真实、真挚。造句:(1)谦虚和虚伪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模糊了它们的界限。
(2)他虚伪的本质终于暴露出来了。(3)虚伪的人是可悲的,他们总是忙着修补自己的谎言。
(4)谦虚是好品德,可是谦虚过度就变成了虚伪。(5)科学研究需要老老实实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虚伪。
(6) 法官揭露了这个坏蛋虚伪的面目。(7)明明是虚情假意,小张却信以为真,把虚伪的人当作了知心朋友。
(8)他的虚伪,与他父亲真是一脉相承。(9)我发现他的言谈举止很虚伪。
(10)他的笑不是真诚的,而是虚伪的。
2.用文言文形容一个人的无知虚伪、自大自以为是的有哪几句
一、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读音:qiáng shàng lú wěi,tóu zhòng jiǎo qīng gēn dǐ qiǎn 。shān jiān zhú sǔn,zuǐ jiān pí hòu fù zhōng kōng 。
2、含义:长在墙上的芦苇怎么能够长久存活呢?山间竹笋别看嘴尖皮厚,其实中空,又有什么值得自傲的呢?
3、赏析:比喻的手法,前一句把那些学习根基不深厚的人比喻为芦苇,只会随风摇摆,四处附和,后一句把那些倚老卖老,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比喻为竹笋,空有其表,华而不实。
4、出处:当年解缙是神童,年纪不大,名声可是不小。某次遇到一位高官,老先生十分不服气想你小小年纪名声这么大,到底能有多大的能为,于是故意刁难他,出了这个上联,表面上是描述芦苇的生长状态,实际上借双关来教训解缙,小小年纪不要太轻狂,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想那解缙可不是省油的灯,立马就对了下联,意思说别看你胡子一把的年纪,也没什么真本事,把老先生噎住了。
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1、读音:jīn yù qí wài,bài xù qí zhōng。
2、含义: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败絮",破旧的棉絮。
3、出处:出自明朝大臣刘基明《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三、鄙俚浅陋,鄙于不屑。
1、读音:bǐ lǐ qiǎn lòu ,bǐ yú bú xiè。
2、含义:鄙俚:粗俗;浅陋:见闻不多。多形容文章或言谈粗俗浅薄。
3、出处:出自王傥《唐语林政事上》卷一:“上询其政事,光不知文字,对皆鄙俚。”
扩展资料:
自以为是
1、读音:zì yǐ wéi shì
2、含义:为:认为;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形容主观,不虚心。 亦作“自以为然”。
第一种:自己觉得别人也会与自己想的一样,其实别人和你想得根本就不一样,主观臆断。
第二种: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3、出处: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已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已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下以忘其身,内以忘其亲,上以忘其君,岂不过甚矣哉!是人也,所谓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
4、译文:大凡爱争斗的人,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不正确的。如果自己的确是正确的,对方的确是错误的,那么自己就是君子,对方就是小人了。
凭着君子的德行去跟小人互相伤害,而不考虑自己的名誉,也不考虑亲友们所受的伤害,更不考虑国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种人就像人们说的是在用狐父的戈去刺牛粪一样不值得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以为是
3.带有蔑视意思的第二人称,古文的
竖子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鸿门宴》一篇。
原文: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
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
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