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文言文(蔡新的成果与论著)
1.蔡新的成果与论著
《工程结构优化设计》 蔡新,郭兴文,张旭明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年来
《结构力学》 王德信等(蔡新参编)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3年
《结构静力学》自 蔡新,孙文俊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混凝土面板碓石坝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 蔡新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年
《工程力学》 范钦珊,蔡新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
《材料力学》 范钦珊,蔡新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工程力学》 范钦珊,蔡新,陈建平zhidao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
2.蔡新的人物故事
漳州一带有史以来未出过宰相(明末黄道周勉强可算一个,但那是南明小朝廷的),蔡新是“亘古未有”的第一人,所以有关他的传说很多。传说龙海九龙岭下有个老者一年到头在土地庙旁卖冬至汤圆,见到上京应试的举子就出对子考,其上联曰:“九龙岭下日日冬至”。起初,蔡新对不上,因而也就名落孙山。一天,蔡新偶至漳浦六鳌海边游玩。晚上,见港湾点点渔火,与天上明月相辉映。灵机一动,得出下联:“六鳌海上夜夜元宵。”次年,他果然金榜题名。18年后他归乡省母,路过九龙岭未见那卖汤圆老者,只有土地庙仍在,于是进庙施礼。因天气太热,把头上花翎顶戴脱下,戴在土地公头上,谁知临走再也取不下来,才悟到那卖汤圆老者乃土地公所化。
传说归传说,但有一点是确实的,蔡新从北京致仕归家,把北京鸭的填养方法也带回漳浦,对当地的养鸭业可谓不无裨益。
3.蔡新的人物生平
乾隆元年(1736年),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散馆后,授翰林院编修。当时,乾隆皇帝命史馆官员每日呈进经史讲义,各抒己见,以考察其学问根底的深浅。蔡新呈进讲义数十篇,深得赞许。
乾隆五年(1740年),噶喇吧(今属印度尼西亚)发生荷兰殖民者屠杀华侨的惨案,史称“红溪惨案”。翌年,福建巡抚奏闻于朝,并请“禁止南洋商贩”以困之,朝臣意见不一。内阁学士方苞知道蔡新生长于闽南,且有经济策略,就写信征求蔡新的意见。蔡新在回信中认为,禁止通商有弊无利,只能引起沿海民众财物损失和闽粤两省财源困乏。因而主张“静加查察”,若噶喇吧继续迫害中国商人,那也只禁止与噶喇吧通贩,其余南洋诸国“听从民便”。方苞接受蔡新的意见,并向朝廷建议,遂得以实施。
乾隆十年(1745年),蔡新奉命入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讲读,并授翰林院侍讲。不久,奉命督学河南。督学期满后回京,仍直尚书房。皇帝知道他精通数学,懂得应用勾股弦原理进行开方的方法,命皇子于课余时间向蔡新学习数学。有一天,乾隆皇帝问蔡新:“阿哥(皇子)学算法,哪个学得好。”蔡新婉转地回答:“诸位阿哥天资都很聪明敏慧,学习日有进步,只是数学属课余兴趣,有不感兴趣的,只好由他去”。皇帝听了,认为蔡新因材施教,是合乎情理的。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秋,蔡新以母老,乞请归养。归家后,接奉圣谕,命为内廷总师傅。蔡新上疏辞谢,请求留家奉母。又接乾隆皇帝亲笔谕示:“非命汝即来供职,待日后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兼理兵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调任礼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并照顾在澄怀园办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再兼理兵部尚书。时蔡新已69岁,乾隆手书“武库耆英”及红绒结顶冠服赐给他。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转为吏部尚书兼国子监事务,授协办大学士。乾隆四十六年十月(1776年),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之一。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四库全书》纂修基本完成,请假回乡修墓,奉旨给假一年,不必开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蔡新假满抵京。七月,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赐“黄扉宿彦”匾额。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蔡新已78岁,出席千叟宴,朝廷大臣中以蔡新年龄最高。二月,皇帝按例亲到辟雍(太学)讲学,蔡新以大学士统领国子监,坐讲《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众讲官依次讲授。乾隆御制《辟雍诗》,中有句“蔡新或备伯兄行”,并自注“若今之群臣,孰可当三老五更之席者,独大学士蔡新长予4岁,或可居兄事之列”。蔡新悚惶局促,礼毕后,面恳乞休。皇帝允许以原官致仕,加授太子太师,令驿站车马送回漳浦,沿途所经地方官在20里以内照料护行,御制诗章以宠其行,诗中有“不忍言留合令归,及归临别又依依”之句。在朝同僚、门生及部属也都赋诗,为他送行。
清嘉庆元年(1796年),蔡新已89岁。嘉庆皇帝御书“绿野恒春”匾额赐给蔡新,并赐蔡新子本俊官内阁中书。嘉庆四年(1799年)十二月,蔡新卒于家(位于漳浦县大南坂,现名为蔡新故居),享寿92岁。晋赠太傅,赐祭葬,谥文恭。
4.明末
蔡新,字次明,又字辑斋,号葛山。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出生于福建漳浦县下布村。嘉庆四年(1799年)卒,享年93岁。
蔡新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兵部、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太子太傅。蔡新是一位深受崇敬的政治家,学问深醇,是著名的文臣,其政绩主要在文化方面,著有《事心录》、《辑斋诗文集》等传世,蔡新还精于书法,名重一时。
清朝历时268年,就书法艺术而论,是一个书道中兴的时代。清代汇编的历代书论、名帖,收藏名家手迹、碑刻功绩卓著,规模空前。
皇帝的倡导推崇,官员学书成风,书家辈出。从整个清代书法来看,嘉庆、道光以前为帖学期,以后为碑学期。
帖学主要崇尚赵孟頫和董其昌书法。 蔡新生活的年代,正是帖学盛行的时期。
蔡新自幼进入堂叔蔡世远创办的下布村学堂“梁麓书室”读书、习字,接受理学思想教育,潜心学习儒家性理,悉心临摹、研习历代书家名帖。蔡世远(1681-1734年),字闻之,号梁山,学者称“梁山先生”。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中进士,选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曾主持福州鳌峰书院、雍正元年被召入京,授翰林院编修,入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是乾隆皇帝的师傅。
历任侍讲学士、少詹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位列九卿。他学识渊博,尤精于性理研究,善于书法。
蔡新不单继承蔡世远的清廉正直,笃实忠厚,谦虚谨慎的优秀品德,尊奉“操履端谨、言行必忠于礼”的儒家学说,守从蔡世远家法。而且在书法风格上也深受其堂叔的影响,从漳州虎文山蔡世远的诗文书法碑刻及存世的书法作品中都可以得到论证。
在清代,书法和做官有什么关系呢?清代是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皇帝要统治汉族,安身立命,先要把自己溶入汉文化之中,书法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形式。清康熙皇帝就非常爱好书法,平时喜欢撰文赋诗,展纸挥毫。
虽盛暑隆冬,每至夜深不辍。他推崇董其昌的书法,开清代前期的书风,使董其昌书法身价百倍,董书以疏淡为楷模,但难免凋疏的气象。
到了乾隆皇帝时期,纤弱的董字与承平日久的气象不相适应。加上乾隆皇帝崇尚赵孟頫的书法,就使书风一转,变为丰圆甜美,流行一时。
由于康乾盛世提倡赵、董书风,考取功名、进士须写得一手好字,如果学子写不出“馆阁体”,考试都要受到影响。臣下也就投其所好,追求字的形似而不讲究笔法,追求“黑大方光”。
把字写得方正划一,用墨要浓,要黑得发光,形成千人一面、一字万同,束缚在清规戒律之中的“馆阁体”中,使书法发展到“御用”的范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失去了书法的艺术性。蔡新是嘉庆皇帝的师傅。
他能在上书房教皇子皇孙学习汉文化,学习书法,这是个很荣耀的职位。在清代,历朝都以有学问的汉臣为师傅教皇子皇孙读书,只有学问、人品一流,还要书法一流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才能被选中入主上书房。
从现存的蔡新楷书《重修洪岱祖祠小引》(图一)、行楷书《顾盼?挥毫》(图二)对联,行书《澄怀园八友图》(图三)以及临《感兴诗》(图四)和蔡新题的一些牌匾、墓志铭、信札的书法分析,大致有以下书法特点: 用笔。蔡新书法用笔圆润飘逸,深得帖学衣钵。
他对线条非常重视,强调“中锋用笔”、注重转笔。放笔处,力求锋正笔圆。
其楷书用笔突出的特点在转折处,起顿分明,富有颜书味,而中锋行笔、线条的逆入回收,转折提笔暗转,这些都属于“圆”的范畴,圆笔具有内向性,冲击性弱,情绪稳定,优雅含蓄,具有儒雅气质,这些都与蔡新的性格、修养相近似。蔡新的楷书对颜真卿的字体有所取舍,得其宽绰,舍其雄强。
从赵孟頫的字体中受益较多,得其潇洒,舍其骨势。贵平正而弃险绝,整体显得和谐平稳。
蔡新的心态是平和的,是闲适的,他的这种心态,来源于他顺畅的仕途历程与平坦的人生经历。蔡新深得乾隆皇帝宠信,终其一生获得了显贵与辉煌的政治地位,成功地走完了仕途生涯,又因其学养深醇,任《四库全书》总裁,主持编撰工作十余年,知识出类拔萃,阅历深广,学问渊博,才华横溢。
他可以尽情地表现自己的闲适、惬意的心态,以平淡、冲和、自然天趣为其审美理想,从容地表现平淡和谐的艺术境界。同时也因时代局限,深受皇帝喜好的影响,又要负有教好皇子皇孙的责任,也只能中规合矩地写好其馆阁体。
因此,其书法尚未摆脱当时柔嫚甜熟的书风,缺少雄杰气概。 用墨。
分析蔡新行书册页《临感兴诗》、《秋夜独坐》、《澄怀园八友图题跋》等作品,可以看出,蔡新擅用淡墨,通篇富有韵味。这是将绘画中的笔墨技巧施于书法作品的结果,在书法创作上浓淡墨并用,更能抒写韵味,表现情趣,这是蔡氏沉浸于文人生活趣味,倾心于赏玩可娱性的心灵写照。
并能给人们的视觉以优美恬然的感觉。蔡新入讲澄怀园授读皇子,这里是乾隆皇帝给尚书房的先生们的居所,地处圆明园东南隅,一派园林胜境、雅趣幽静的好去处。
蔡新与同寓居于尚书房的另外七人“相与晨夕,谈古今,互酬唱”。过着“帝师”优厚的生活。
正如金德瑛诗赞的那样:“曲池鱼鸟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