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修古文言文答案(“曹修古进士起家”文言文翻译)

1.“曹修古进士起家”文言文翻译

曹修古,字述之,是建州建安人。

凭着考中进士为官,一直升至秘书丞,外任饶州通判。宋绶因他有卓越的才能而举荐他,他被召还朝廷,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兼任监察御史。

他上书奏说了四条建议:贯彻法令、审查旧制、爱惜财物、分辨忠奸,言辞十分恳切。又上奏说:“唐代贞观年间,曾经下诏令,规定退休官员朝班的位置在本品现任官员的上列,目的是想使官员知羞耻而勇于退职。

近来有人年纪已经超过八十岁,仍然站在朝班行列,精力已经衰弱,对官事有什么补益?请下诏给有关部门,命令文武官员,年龄达到七十的,自己上书提出申请,朝廷特别予于升官退休,仍遵从贞观旧制,即便德高望重和功勋卓著的官员,自当依照惯例退休。”朝廷于是据此制定了法令。

曹修古文言文阅读答案,曹修古文言文翻译,曹修古文言文注释

2.文言文阅读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他为人处世廉直无畏,从不把权贵放在眼里,有一天,曹修古与十几名同僚上早朝,路上碰到两名宦官骑马走在前面挡住了路。御史们怕耽误上朝,请他们暂给让道,那两个宦官不但不让,反而破口大骂。上朝后,曹修古便向仁宗启奏了此事:前史称,御史台(监察机关)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刻治。

仁宗听后深以为然,立即下旨,将那两名宦官给予了处罚。

又有一次,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发起脾气,用笏板将别人的牙齿打掉了。像晏殊这样的大官动手打人,一般谁也不敢管,曹修古可不管这些,他认为此行为太粗鲁,有失身份。便向皇上进言道:“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

仁宗继位时,年仅十三岁,朝廷大权都有太后把持,弄权自用,满朝大臣皆十分畏忌,但又不敢进谏。曹修古却不顾及官位,每遇大事便慷慨陈词,从不畏惧,绝不屈从。后来,因他上书陈请太后将朝政归还皇帝而被解除了官职。

曹修古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家无余赀,以至死的时候,竟连殓尸用的衣物都没有。同僚朋友们都有为其感慨叹息,大家奏了一笔钱送到他家,以资助后事。曹修古的女儿却哭着对母亲说: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

她明白父亲以忠义廉洁的节操而闻名天下,怎么能在他死后接受别人财物,污损父亲完美的品德呢?母女二人含泪辞谢众人的一片诚心,虽大家再三恳求他们收下,但母女二人始终没有接受一文钱。

文言文,答案,曹修古

3.以人为镜阅读答案

[原文]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

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 ,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

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

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

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

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1.⑴讯:问 ⑵复:又 ⑶辞:推辞 ⑷已:停止 2.郑 文贞 公 魏 征 / 寝 疾,上 / 遣 使 者 问 讯。

3.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⑵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

4.第一,派人问讯,赐以药饵;第二,派人留宿,闻其动静;第三,携太子探视,将公主嫁给其子;第四,命群臣奔丧,加以厚葬;第五,望灵痛哭,亲撰碑文。

4.以人为镜阅读答案

[原文]郑文贞公魏徵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

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 ,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译文]郑文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送药的人往来不绝。

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

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

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徵灵车痛哭,非常悲哀。

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书写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

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1.⑴讯:问 ⑵复:又 ⑶辞:推辞 ⑷已:停止2.郑 文贞 公 魏 征 / 寝 疾,上 / 遣 使 者 问 讯。

3.⑴魏徵平时生活检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他,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⑵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

4.第一,派人问讯,赐以药饵;第二,派人留宿,闻其动静;第三,携太子探视,将公主嫁给其子;第四,命群臣奔丧,加以厚葬;第五,望灵痛哭,亲撰碑文。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1:

试题分析:“失”通“轶”,散失。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此题的答案C即为通假字,D为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答题的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尽量不要凭平时的记忆而答题。把“失去”代入原文不通,“失”应为通假字,通“轶”,散失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的是句式的内容,古汉语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本题例句和选项B都是被动句,A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D判断句。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据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B项中“不以为辱”不符合文意,况后文还有“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之类的语句,事件错误。

【参考译文】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曹修古文言文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