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无阙处阙文言文翻译(略无阙处的阙是什么意思?)

1.略无阙处的阙是什么意思?

“阙”同“缺”,意思是空隙、缺口。

出处:北魏·郦道元《三峡》

选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扩展资料:

这篇不足二百字的短文,对三峡绮丽风光作了富有情趣的动态描绘,气势雄浑,韵味无穷,非大手笔不能完成,令人敬佩。在七百里三峡中,两岸高山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气势宏大。

特别写到夏季水涨,峡中江涛滚滚,似疾风快马,来往船只阻绝,水势险恶,气势逼人。无怪乎当代作家刘白羽在《长江三日》中发出“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进,那该是多么雄伟的搏斗,那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想象啊”的感慨。

随后,郦道元将视角转换为“冬春之时”:绿水深潭,青山倒影,令人赏心悦目;悬崖峭壁之上,点缀着怪柏,飞动着瀑布,尽现勃勃生机,“良多趣味”。接着是“晴初霜旦”寒冬季节的特写:山上林间,落叶飘零,寂然无声,寒气袭人;高猿长啸,空谷传响,肃杀苍凉,催人泪下。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翻译

先说“两岸连山”。学生给的翻译是“两岸的山相连”,但我认为这个句子更应该翻译成“两岸(都是)相连的山”。乍一看,这两个翻译的意思大体还是相同的,但是如果细究呢?“两岸的山相连”,会不会出现“两岸的山连在了一起,在峡谷的上方汇合,形成类似于山洞的这么一个结构。”的歧义呢?一旦这样理解的话,似乎就与原文的意思不同了。另外,如果我们逆推一下,将“两岸的山相连”转换为文言文,那就成了“两岸山连”,这明显就与原文不一样了。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其句子语序如非极特殊情况,尽量不要调整,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再说“略无阙处”。其中的“略无”在课本中给的翻译是“完全没有”,“无”可以表否定,那么“略”就相当于副词,充当“全”之意。学生的翻译是“没有一点”或者是“一点没有”,这两种翻译与“完全没有”很是相似,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也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在文言文中,我们是否应当首先讲求翻译的精准。我们在翻译时常常说“信、达、雅”,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去追寻“达、雅”,一味的追求“达、雅”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初中阶段,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翻译有所放松,那无异于耽误了学生今后的文言学习。另外,既然课本中给了相应的注释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脱离课本呢?

除此之外,“阙处”的翻译也有怀疑,“阙”是通假字,同“缺”,课本中给的翻译是“空隙、缺口”,学生在翻译整个句子时是这么翻译的“完全没有空隙”。那么“处”呢?似乎是被遗忘了,若是“阙”与“处”是同一个意思,只翻译一次也能说得过去,可这两个不是同一个意思啊:“处,处所,地位、位置。”二者连在一起,更应该翻译成“中断/空缺的地方”或者是“有空隙/缺口的地方”,整个句子连起来就是“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或者“完全没有有空隙/缺口的地方”,但又因为第二翻译两个“有”连续,有些拗口,所以我认为应该翻译成“完全没有中断/空缺的地方”。学生翻译的“完全没有空隙”略有不妥。

翻译,略无阙处,阙文

3.“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的“阙”是什么意思?

阙:通“缺”,缺口,空隙。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句话出自南北朝郦道元的《三峡》。

三峡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 自:在。

2.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3. 阙:通“缺”,缺口,空隙。

4.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5. 自:如果。

6. 非:不是正午。

7. 夜分:半夜。

8.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9.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10.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11. 沿:顺流而下(的船)。

12. 溯:逆流而上(的船)。

13. 或:有的时候。

14. 宣:宣布,传达。

15.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16. 朝:早晨。

17. 虽:即使。

18. 奔:奔驰的快马。

19. 御:驾着,驾驶。

20. 不以:不如。

21. 疾:快。

22. 素湍:白色的急流。

23.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24. 飞漱:急流冲荡。

25. 良:实在,的确,确实。

26.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

27. 霜旦:下霜的早晨。

28. 属引:连续不断。

29. 凄异:凄凉怪异。

30. 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31. 沾:打湿。

32. 裳:衣服。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翻译

先说“两岸连山”。

学生给的翻译是“两岸的山相连”,但我认为这个句子更应该翻译成“两岸(都是)相连的山”。乍一看,这两个翻译的意思大体还是相同的,但是如果细究呢?“两岸的山相连”,会不会出现“两岸的山连在了一起,在峡谷的上方汇合,形成类似于山洞的这么一个结构。”

的歧义呢?一旦这样理解的话,似乎就与原文的意思不同了。另外,如果我们逆推一下,将“两岸的山相连”转换为文言文,那就成了“两岸山连”,这明显就与原文不一样了。

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其句子语序如非极特殊情况,尽量不要调整,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再说“略无阙处”。

其中的“略无”在课本中给的翻译是“完全没有”,“无”可以表否定,那么“略”就相当于副词,充当“全”之意。学生的翻译是“没有一点”或者是“一点没有”,这两种翻译与“完全没有”很是相似,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也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在文言文中,我们是否应当首先讲求翻译的精准。

我们在翻译时常常说“信、达、雅”,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去追寻“达、雅”,一味的追求“达、雅”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初中阶段,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翻译有所放松,那无异于耽误了学生今后的文言学习。另外,既然课本中给了相应的注释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脱离课本呢?除此之外,“阙处”的翻译也有怀疑,“阙”是通假字,同“缺”,课本中给的翻译是“空隙、缺口”,学生在翻译整个句子时是这么翻译的“完全没有空隙”。

那么“处”呢?似乎是被遗忘了,若是“阙”与“处”是同一个意思,只翻译一次也能说得过去,可这两个不是同一个意思啊:“处,处所,地位、位置。”二者连在一起,更应该翻译成“中断/空缺的地方”或者是“有空隙/缺口的地方”,整个句子连起来就是“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或者“完全没有有空隙/缺口的地方”,但又因为第二翻译两个“有”连续,有些拗口,所以我认为应该翻译成“完全没有中断/空缺的地方”。

学生翻译的“完全没有空隙”略有不妥。

略无阙处阙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