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对比性阅读答案(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刘绍华)

1.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刘绍华

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给馈饷,不绝粮道( )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 ① 当世之事 ② 决胜于千里之外 ③ 未知其二 ④ 可计日而待也。 百万之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以彰其咎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0、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1) (2) 1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十八)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

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 景公曰:“可。”

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

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

(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弋:本指用带着绳子的箭来射鸟,这里指捕鸟。 烛雏:人名。

亡:逃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3)时时而间进( ) (4)勿杀而谢之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之景公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4、邹忌和晏子的劝谏为什么会被国君接受?请从说话艺术的角度联系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5、我们在日常生活口语交际时,也应该像邹忌和晏子一样,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与人交流。

请你选择下面提供的情境中的一种,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1)周五晚上,你的好朋友张三约你到网吧上网,你会对他说什么? (2)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整治被严重污染的秦淮河,而某家餐馆偷偷将大量污水排放到秦淮河,造成新的污染。

假如你所在小组的同学对此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去劝止该餐馆偷排污水的行为。你面对餐馆老板时将会说些什么? (十九)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乙] 人有卖骏马者,此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ao )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 ( )(2)愿子还而视之( ) (3)不以千里称也( ) (4)去而顾之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真不知马也。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

5. 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参考答案 一)答案:1.(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二)1.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 门 3.描写 阐述 4.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5.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三)答案:1. (2分)(1)他的(2)这2. (2分)B 3. (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1分) (四)答案: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节 2. (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

初一上学期文言文对比阅读,初一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型,初一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

2.《有关“魏征”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17—21题。

(19分)甲 贞观六年,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此事,乃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人所道,虽在无私,亦有可责。

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 ”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

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

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 ”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

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群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

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

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 ”乃赐绢二百匹。

乙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①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注:①魏郑公:指魏征。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⑴ 温彦博案验此事( ) ⑵ 寻已悔之( )⑶ 而魏郑公之徒( ) ⑷ 恨其不思(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乃言者不直 岂以此小事A. B。

乃赐绢二百匹 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虽在无私 征既为人所道C. D。 虽其忠诚所自至 但愿陛下使臣为良臣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 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

⑵ 能知其有此者,以书存也。 20.乙文称太宗为“贤主”,认为魏征是“贤臣”,从甲文看,太宗之“贤”具体表现是⑴________ ⑵_________ ⑶________;魏征之“贤”具体表现为⑴________ ⑵_________ ⑶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21.结合甲文君臣“对话”和乙文君臣“对立”,试对唐太宗或魏征作简要评价。(3分)参考答案:三、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17—21题。

(19分)17.(3分)⑴审查,追究 ⑵随即,不久 ⑶这些人 18.(2分) C 19.(4分)⑴没有听说过大臣不留心安邦治国的大事,而只注意检点平日的细小言行。(2分) ⑵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有他的奏章还存在。

(2分)(意到即可) 20.(6分)太宗之贤:重事实,不偏听偏信;不因小事而否定别人的大美;主动询问自己的过失;善于反思,勇于改错;虚心向大臣请教,奖励忠良之臣等(任一点得1分,共3分) 魏征之贤:用人无私心;劝谏太宗几百次;敢于指出太宗说话不足之处;表明以身许国,直道而行的决心;希望做良臣等(任一点得1分,共3分) 21.(3分)观点:1分;分析有理有据、客观辩证: 2分。

文言文,答案,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先君序略           

1。

C 2。D 3。

C 4。B 5。

(1)如有受感染行善的人,(他)就高兴得睡不着觉。(3分 )(2)儿子辈的人妄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没有做到。

(4分)(3)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不能骑马,有脚病更难以步行。(3分)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结构成分分析法等,将“待遇”放入“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语意上讲不通,前半句说他不知不觉过去了半生,科举考试又几经坎坷,指的应该是没有机遇、机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D,代词。他;A,介词,同/连词,和;B,转折连词,但是/代词,这样;C,介词,在/介词,因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

“十日前”为“有书”的状语,不是“有书云疮发”的状语,故而在“有书”后面断开,另“于项偏左”为“疮发”的后置状语,因而在“于项偏左”后面断开,“名世等”作“以”字的主语,其前断开,“此”为判断句中的主语,其前断开,“足疾余毒”为名词性词语作判断句中的谓语,其后断开。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4。

4】试题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常用方法步骤就是,先到文本中找到原句与选项对照比较,再推断关键词语。 原文“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是戴硕文风,原因不能追究于科举失利;另外,“科举考试历尽坎坷”于文中也无根据;再则,“大抵有”不表示诗文“充满凄苦悲凉的情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5】试题分析: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

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实词:兴起者,受感染行善的人;虚词:辄,便;句式:省略句,补充主语,他。

(3分)(2)实词:妄意,妄想;活用:娱,使双亲欢乐;实词:定省,定时问候;甘旨,名词作动词,准备美味的食物。(3)实词:去,离开;虚词:以,因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先君的名字叫戴硕,字孔万,号霜岩,又号茶道人。 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钱财在乡里称雄。

乡里人都称赞姓戴的家族出忠厚而有德行的人,县里的官员常去馈赠慰问,以此教诲县里的人。 先君做人醇朴恭谨,忠厚谦让,从不说别人的过失之处。

和人交往没有界限和范围;和人说话,总是喜欢劝勉别人做善事,津津乐道,说个不停,第一次见人说这样的话,第二次见人也还是这样的话,如有受感染行善的人,他就会高兴的睡不着觉。 无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叹服他是有德行的人,不敢冒犯他;即使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

生平不曾和其他人红过脸或是在人面前说话失言过。但他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尝尽了人间的苦处,却从不把它告诉别人。

甲午年,他二十一岁时,补官任博士弟子。 因家里贫穷,以教授经书为职业。

辛丑、壬寅年间,开始在庐江一带背着口袋教授学生。一年回家两次,博士弟子一职得的薪俸用养家糊口。

近年,在乡里教授学生,然而生性不喜欢居住在家里,就又客居在外。现在竟然死在外面。

唉,悲哀呀! 先君写文章不起草,只需在阶梯前回走几次,就能落笔成文,且不需修改一个字。 尤其喜欢写诗,诗词的内容大多是悲伤凄楚的情调,总共一百多卷,都可以为世人传诵。

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半生,但科举考试却一生坎坷,没有机遇。家里米和盐之类的生活用品常常缺少,家里的儿女们也常饿的啼哭不止,他曾说过:“想要靠读书积累善行获取回报,就象风和影子一样都是抓不着的。

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应该到这种地步吗?”当时的感叹都表现了出。家中的人只有我的母亲侍奉他非常恭谨,儿子一辈的人狂妄地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无法做到。

先君死在陈家洲。陈家洲距离县城有一百四十里路,他在去年十月初一前往。

在此以前,他客居舒城山中,夏末秋初时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了。突然脚上起了疮,很痛,过了一个月稍稍有了好转,于是就回家了。

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连绵起伏,不能骑马,有脚病也难以步行。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请,就离开。

4.七年级上册 语文 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 答案

一、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

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答案1、B(这样),……的样子; 2、① 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D;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②痛恨; 2、状语后置; 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

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四、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 )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

初一文言文对比性阅读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