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忘祸文言文阅读答案(《爰民忘祸》文言文翻译)
1.《爰民忘祸》文言文翻译
郑国公富弼任枢密使时,因石守道写诗案牵连,从河北宣谕使任上回京,半路降职为郓州知州,改任青州知州,中伤他的人还不罢休,别人都替他感到危险害怕。
这时正碰上河北严重饥荒,难民转道东来的六七十万人,他都收容了,动员当地大户出粮,亲自将饥民分片安置在州内,住房饮食医药没有不齐全的,来的难民像赶集一样多。有人劝他这不是遭到疑忌的人消除诽谤的做法,祸患将难以预料,他毅然不管地说:“我不是用自己一条命来换这六七十万人的命吗?”他越干越起劲。
第二年河北两季麦子丰收,难民才都背着包袱回家去,那都是富大人保全存活的。当时即使中伤他的人也没有不敬重佩服他的,而朝廷的疑忌也因此渐消了。
我曾看见他给一位好朋友的信中说:“我在青州两年,碰巧能够救活几万人,比当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强多了。”出处:(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中的《富郑公爱民忘祸》原文:富郑公为枢密使,坐石守道诗,自河北宣谕使还,道除知郓州,徙青州,谗者不已,人皆为公危惧.会河北大饥,流民转徙东下者六七十万人,公皆招纳之,劝民出粟,自为区画散处境内,居庐饮食医药无不备,从者如归市.有劝公非所以处疑弭谤,祸且不测,公傲然不顾曰:“吾岂以一身易此六七十万人之命哉!”行之愈力.明年河北二麦大熟,始皆襁负而归,则公所全活也.于是虽谗公者亦莫不畏服,而疑亦因是浸释.尝见与一所厚者书云:“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译文:郑国公富弼任枢密使时,因石守道写诗案牵连,从河北宣谕使任上回京,半路降职为郓州知州,改任青州知州,中伤他的人还不罢休,别人都替他感到危险害怕。
这时正碰上河北严重饥荒,难民转道东来的六七十万人,他都收容了,动员当地大户出粮,亲自将饥民分片安置在州内,住房饮食医药没有不齐全的,来的难民像赶集一样多。有人劝他这不是遭到疑忌的人消除诽谤的做法,祸患将难以预料,他毅然不管地说:“我不是用自己一条命来换这六七十万人的命吗?”他越干越起劲。
第二年河北两季麦子丰收,难民才都背着包袱回家去,那都是富大人保全存活的。当时即使中伤他的人也没有不敬重佩服他的,而朝廷的疑忌也因此渐消了。
我曾看见他给一位好朋友的信中说:“我在青州两年,碰巧能够救活几万人,比当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强多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先王先顺民心?
【答案】【小题1】D【小题1】D【小题1】C【小题1】A【小题1】(1)失去民众的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2)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它来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定是想要换取民心。 (3)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同吴国决一死战。
【答案解析】【小题1】甘:以……为甘甜【小题1】A.两个“以”前为表目的的连词,意思为“用来”,后为表原因的连词,意思为“因为”;B。 两“之”,前为助词,后为代词;C。
前一个“而”表示顺承关系,后一个“而”表转折关系;D。两个“于”均为介词,表比较,后相当于“比”【小题1】②是爱民,④得民心的结果⑥写其自律。
【小题1】汤为民求雨的行为只说明他为了得到民心【小题1】(1) 得分点:者、的。 1分;之:提宾作用。
2分(2) 得分点:非恶:并不是讨厌。1分;以为:以之为,用它来替。
1分;必欲:一定想要。1分(3) 得分点:苦:以为……苦,意动用法。
1分;必死于吴:同吴国决一死战,状语后置。2分【参考译文】先王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成名就。
依靠仁德得到民众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自古以来不胜枚举。失去民众的拥护建立功名的,从来没有过。
获得民众的拥护是有方法的,无论是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还是仅有百户的小邑,人民中没有不喜悦的。择取人民所喜悦的事,就获得人民的拥护了,人民喜悦的事难道很多吗?这是获得人民拥护的关键。
从前,汤战胜夏朝而统治天下。天大旱,农业五年没有收成。
汤于是在桑林用自己的身体(作保证)向神祈祷,说:“我一人有罪,不要祸及天下人;即使天下人有罪,罪责也都在我一个人身上。不要因我一人不聪慧,使天帝鬼神伤害人民的生命。”
于是汤剪断自己的头发,用木夹挤压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祭祀的物品,来向天帝求福。 人民于是大喜过望,雨也大降。
这可以说汤是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了。文王住在岐山侍奉纣王,虽遭到纣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庄恭顺,早晚一定准时朝拜,进献贡物一定恰到好处,祭祀一定毕恭毕敬。
纣王很喜欢,封文王为西伯,赏赐他千里封地。 文王再拜稽首,辞谢说:“我只愿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
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必定是想要换取民心。得到民心,胜过得到千里的土地。
所以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和吴国决一死战。
于是他睡不安枕席,口不尝美味,眼不看美色,耳不听音乐。用了三年,苦心劳力,唇干肺伤。
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以便使他们衷心依顺自己。有香甜美食,如不能人人都有,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
吃自己亲身耕种的谷物,穿妻子亲手纺织的布做的衣服。 饮食拒绝珍奇,衣服不穿两层,装饰禁用两种颜色。
他时时出外巡视,随从的车辆上载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中生病的,困厄的,面色忧愁和生活困难的人,一定亲自给他们食物吃。在这之后,他召集大夫们,向他们说:“我愿与吴国最终求得上天裁正。
现在吴、越两国相互残杀共同毁灭,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如果这样仍不能实现愿望,从国内状况衡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与诸侯结盟也不能损害吴国,那么,我将抛弃国家,舍弃群臣,身带长剑,手持利刃,改变容貌,更换姓名,手执箕帚去服侍吴王,以便跟吴王决死于顷刻之间。
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会遭致腰颈断绝,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展开决战,吴国军队被打败,紧接着越国军队包围了吴国的王宫,吴国城门失守,活捉了夫差,杀死了吴相。 灭掉吴国之后两年称霸诸侯。
这是先顺民心的结果。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爱问
【答案】【小题1】C【小题1】B【小题1】D【小题1】(1)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刻就向朝廷检举上书,另选清正廉明,能够颁布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
(2) 他们认为远离尘世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 【答案解析】【小题1】疾:憎恨【小题1】均为指示代词,这;A项,连词,因为/连词,来;D项,代词,他/语气词,不译;C项,副词于是,就/介词,依靠【小题1】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杀害这一信息错误。
原文是曹节等矫诏诛武等【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是(1)大意正确3分,落实举,颁两字的各1分(2) 大意正确1分,落实遁世,退两处的各1分。
【参考译文】陈蕃,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里做官,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
因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剌史周景召他为别驾从事,因劝谏意见不一,弃符离去。
后来公府征举方正,都不去。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升为乐安太守。
郡人周缪,高洁之人,前后郡守招请,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招他去,陈蕃称他的字,不叫他的名。 特别为他安放一张床,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悬挂起来。
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送信的人不得见,于是说假话请求见陈蕃,陈蕃发怒,把送信的打死了,因罪降为修武令。
后升迁,被任为尚书。这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商议要派军队去讨伐,皇帝又下诏州郡,所有讨伐有功者都可以保举孝廉、茂才。
陈蕃上疏说“:以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争都是皇上的儿子,导致儿子们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暗暗地考核州牧太守县令长,如果有为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国家的军队,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陈藩)因为这个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下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
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直言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死,陈蕃上书救李云,获罪被罢免回家。又被征任议郎,几天之后,升任光禄勋。
永康元年(167),桓帝去世,窦皇后执掌朝政,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事宜。当时刚遭国丧,还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各尚书害怕触怒朝中权臣,都假称有病不上朝办事。
陈蕃写信责备他们说:“古人讲究节操,侍奉去世君主的态度如同他还活着一样。现在皇嗣还没有定下来,政事日益紧迫,诸君为什么抛弃国家的苦难不管,在家躺着休息呢?在义已经很亏缺了,哪能谈得上仁呢?”各位尚书惶惶恐怖,都去朝廷办公。
灵帝即皇位后,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上疏尽力辞让。 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政治。
然而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多次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
陈蕃常恨这帮人,决心消灭宦官。恰逢窦武也有谋划,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
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变乱发生,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
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当日杀害了他。史官评论说: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类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高低,结果招来杀身大祸。
他们认为逃离尘世是不义的行为,所以多次遭到罢免,仍然不肯离开;以倡导仁德之心为己任,尽管知道这条道路是漫长的,却更加坚定。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以扶持民心。
4.爰民忘祸文言文翻译
【富郑公爱民忘祸】
富郑公为枢密使,坐石守道诗,自河北宣谕使还,道除知郓州,徙青州,谗者不已,人皆为公危惧。会河北大饥,流民转徙东下者六七十万人,公皆招纳之,劝民出粟,自为区画散处境内,居庐饮食医药无不备,从者如归市。有劝公非所以处疑弭谤,祸且不测,公傲然不顾曰:“吾岂以一身易此六七十万人之命哉!”行之愈力。明年河北二麦大熟,始皆襁负而归,则公所全活也。于是虽谗公者亦莫不畏服,而疑亦因是浸释。尝见与一所厚者书云:“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
【注释】
富郑公,北宋名臣富弼,曾封郑国公;坐,犯罪。 区画,分片安置;归市,赶集。 所以,用来;处疑弭(mǐ)谤,遭到疑忌,消除诽谤;且,将。 易,换;襁,(用)包袱;全活,保全存活;浸,逐渐。 所厚者,相交很深的人;二十四考中书令,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典出唐代汾阳王郭子仪)。
【译文】
郑国公富弼任枢密使时,因石守道写诗案牵连,从河北宣谕使任上回京,半路降职为郓州知州,改任青州知州,中伤他的人还不罢休,别人都替他感到危险害怕。这时正碰上河北严重饥荒,难民转道东来的六七十万人,他都收容了,动员当地大户出粮,亲自将饥民分片安置在州内,住房饮食医药没有不齐全的,来的难民像赶集一样多。有人劝他这不是遭到疑忌的人消除诽谤的做法,祸患将难以预料,他毅然不管地说:“我不是用自己一条命来换这六七十万人的命吗?”他越干越起劲。第二年河北两季麦子丰收,难民才都背着包袱回家去,那都是富大人保全存活的。当时即使中伤他的人也没有不敬重佩服他的,而朝廷的疑忌也因此渐消了。我曾看见他给一位好朋友的信中说:“我在青州两年,碰巧能够救活几万人,比当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强多了。”
5.《爰民忘祸》文言文翻译
郑国公富弼任枢密使时,因石守道写诗案牵连,从河北宣谕使任上回京,半路降职为郓州知州,改任青州知州,中伤他的人还不罢休,别人都替他感到危险害怕。这时正碰上河北严重饥荒,难民转道东来的六七十万人,他都收容了,动员当地大户出粮,亲自将饥民分片安置在州内,住房饮食医药没有不齐全的,来的难民像赶集一样多。有人劝他这不是遭到疑忌的人消除诽谤的做法,祸患将难以预料,他毅然不管地说:“我不是用自己一条命来换这六七十万人的命吗?”他越干越起劲。第二年河北两季麦子丰收,难民才都背着包袱回家去,那都是富大人保全存活的。当时即使中伤他的人也没有不敬重佩服他的,而朝廷的疑忌也因此渐消了。我曾看见他给一位好朋友的信中说:“我在青州两年,碰巧能够救活几万人,比当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强多了。”
出处: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中的《富郑公爱民忘祸》
原文:
富郑公为枢密使,坐石守道诗,自河北宣谕使还,道除知郓州,徙青州,谗者不已,人皆为公危惧.会河北大饥,流民转徙东下者六七十万人,公皆招纳之,劝民出粟,自为区画散处境内,居庐饮食医药无不备,从者如归市.有劝公非所以处疑弭谤,祸且不测,公傲然不顾曰:“吾岂以一身易此六七十万人之命哉!”行之愈力.明年河北二麦大熟,始皆襁负而归,则公所全活也.于是虽谗公者亦莫不畏服,而疑亦因是浸释.尝见与一所厚者书云:“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数万人,胜二十四考中书令远矣.”
译文:
郑国公富弼任枢密使时,因石守道写诗案牵连,从河北宣谕使任上回京,半路降职为郓州知州,改任青州知州,中伤他的人还不罢休,别人都替他感到危险害怕。这时正碰上河北严重饥荒,难民转道东来的六七十万人,他都收容了,动员当地大户出粮,亲自将饥民分片安置在州内,住房饮食医药没有不齐全的,来的难民像赶集一样多。有人劝他这不是遭到疑忌的人消除诽谤的做法,祸患将难以预料,他毅然不管地说:“我不是用自己一条命来换这六七十万人的命吗?”他越干越起劲。第二年河北两季麦子丰收,难民才都背着包袱回家去,那都是富大人保全存活的。当时即使中伤他的人也没有不敬重佩服他的,而朝廷的疑忌也因此渐消了。我曾看见他给一位好朋友的信中说:“我在青州两年,碰巧能够救活几万人,比当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强多了。”
6.《富郑公爱民忘祸》 富郑公为枢密使,坐石守道诗,自河北宣谕使
郑国公富弼任枢密使时,因石守道写诗案牵连,从河北宣谕使任上回京,半路降职为郓州知州,改任青州知州,中伤他的人还不罢休,别人都替他感到危险害怕.这时正碰上河北严重饥荒,难民转道东来的六七十万人,他都收容了,动员当地大户出粮,亲自将饥民分片安置在州内,住房饮食医药没有不齐全的,来的难民像赶集一样多.有人劝他这不是遭到疑忌的人消除诽谤的做法,祸患将难以预料,他毅然不管地说:“我不是用自己一条命来换这六七十万人的命吗?”他越干越起劲.第二年河北两季麦子丰收,难民才都背着包袱回家去,那都是富大人保全存活的.当时即使中伤他的人也没有不敬重佩服他的,而朝廷的疑忌也因此渐消了.我曾看见他给一位好朋友的信中说:“我在青州两年,碰巧能够救活几万人,比当主持过二十四届官员考核的中书令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