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公集文言文(选自《李文公集》的《杨烈妇传》的翻译?)

1.选自《李文公集》的《杨烈妇传》的翻译?

【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部队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

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了,就应当守卫,虽然力量不足,但你即使死在这件事上,也是尽了你应尽的职责。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就会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粮食都成了叛军的积聚的了,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俘虏,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样的话一定能成功的。”于是把差役,百姓召集到房厅里。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但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她死守县城。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于是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这时有箭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坚持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李杀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刺史把李侃的功劳上报了,上级下命令调李侃任绛州太平(今山西临汾)县令。

妇女的美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老幼孝敬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贤女了。对于分清战争形势,明白攻守、勇敢刚烈的道理,这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的。自从战争频发,朝廷注重施恩表彰,防守、抵抗敌人的大臣,凭借坚固、深险的城池,储蓄如山的粮食,发放军饷从容而不吝啬,穿上铠甲,背着弓箭在战场上奔驰的,不知有多少人。那些没有作战的勇气,没有坚守的才智,没有效死的忠心,弃城逃跑的人也有。她是什么人?像杨氏这样的,只是个妇女,孔子说:“仁者肯定也有勇气。”杨氏算得上这种人了。

评论说:人们的通常观点,都认为后来的人比不上古人。贤能的人从古代就很少,更何况后代了?真的出现了,和古人没什么差别。像高愍女、杨烈妇等人,就算是古代的烈女,有比她们强多少?我担心她们的事迹被湮灭而得不到流传,所以叙述下来,并打算告诉给写史书的官员。

李文公集文言文翻译,李文公集文言文注释,李文公集文言文答案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唐人李翱的《李文公集》中有这样一个

拥有宽容唐人李翱的《李文公集》中有这样一个寓言:两人分乘国马和骏马并驾而行,骏马咬破国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国马却仍驱行如故。

骏马回到家中却浑身颤抖,草水不沾,待国马一番安慰--用鼻子亲近、同槽共食之后,骏马才恢复如初。 初看此文,很为骏马的野蛮和霸道气愤,更为国马的无能与懦弱不平。

但是看到骏马的最后变化,又不禁为国马暗暗喝彩,为国马的宽容精神喝彩,为宽容所带来的和谐和喝彩。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宽容最终将使伤害你的人情愿意或不情愿地走向道德法庭的被告席,接受自己良心的审判:骏马正是被国马宽容的心境所震动,而自责不已。

这种无声的教育终将让良心未泯的伤害者受到正义的感召,走向正直的人生。"廉蔺相交"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

倘若蔺相如也是个小肚鸡肠之辈,与廉颇斤斤计校、毫厘必究,恐怕赵国早已被强秦所吞并了。正是由于蔺相如的为国家不计个人利害的宽大胸怀,感召教育了廉颇,才使他负荆请罪。

廉蔺相交,使强秦虽拥重兵而不敢轻易举兵伐赵。宽容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宽容的结果是使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惟宽可以得人"实属至理名言,反之则会步履艰难,甚至逐步走向灭亡。

国马宽容了骏马,二马从此后并驾齐驱,共同走向辉煌。 "力拔山兮"的项羽,缺乏宽容,先是屡出奇计的陈平和善于用兵的韩信离他而去,最后连最亲近的"亚父"范增也被逼走,只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

可见,只有真正拥有宽容,才不会四面树敌,陷于窘境。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下国马的做法:它的宽容使骏马自愧不已,接着又用宽容去安慰骏马,使之成为己友。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宽容别人,也是宽容了自己,给别人一些空间,你获得的将是一片蓝天。让我们拥有这片蓝天,拥有宽容吧!国马和骏马的故事,理应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面镜子,反省自己,理解别人。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日益紧张,时下不是有"生意场上无父子"的说法吗?一旦有人金钱、地位、名誉等冲突时,有些人就会丢弃宽容,拾起"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刀,劈向对手。 其实,这些人不懂得宽容的意义。

宽容,是幽谷香兰,使人愈嗅愈香;是峻岩劲松,使人愈压愈坚。当然,宽容也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不看对象的宽容。

宽容的对象必须是"骏马"而非"劣马",是一些良心未泯、幡然改过之人,对穷凶极恶的歹徒、违法乱纪的恶人,决不能宽容。 古语说:有容乃大,能让为高。

让我们拥有宽容的心灵吧。多年以后,你会发现,人生的道路上,你留下的是令人陶醉的瑰丽的风景。

文言文,李文

3.用文言文翻译一群傻鸡

蠢鸡一群附赠相关文言文一篇 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

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

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

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

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

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焉。

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

且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

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选自《李文公集》) [注] ①零口:地名。②营群:予其群林。

4.李公文集是谁写的

李翱(772~836)

中国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所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的方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著作有《李文公集》等。追随韩愈,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 。他还主张反佛 、“复性”,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主张性善情恶说,认为成为圣人的根本途径是复性。复性的方法是“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做到“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作《复性书》三篇,论述“性命之源”等问题。他的思想为后来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散文平实流畅,富有感情色彩,《来南录》记载元和三年十月自长安经洛阳,由水道至广州的行程,虽极简略,但已具日记规模,开日记体游记散文的先声。著有《李文公文集》。

5.奉父母舅姑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你好:

奉父母舅姑:

“舅姑”意思是:丈夫的父母,公婆。(如,《礼记·檀弓下》: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

“奉父母舅姑”译为:奉养父母公婆。

如下句: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选自《李文公集》)

译文为:

妇女的品德,是要奉养父母公婆,恭敬孝顺,和妯娌关系和睦,对辈分低的幼儿慈爱,并且能不丧失贞节的,那就是有贤德的妇女了。

共勉。

李文公集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