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怎么背(语文文言文实词怎么能快速记住?)

1.语文文言文实词怎么能快速记住?

你把文言文实词、虚词当成是英语单词来背。

如果你不艺考,不考中戏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那么你背熟120个实词、18个虚词就够了。把实词、虚词的意思编成一段故事来记,这样就记的很牢了。

例如,文言文【表】,它的意思有:(1)名词,1,外衣。2,衣服的外层。

3,外,外面。4,外表。

5,标志。6,古代向帝王上疏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动词,1,穿上外衣。2,表明。

3,表彰。4,做标记。

5,上表奏事。6,显露、显现。

这要怎么记呢?可以编成两个小故事来记:(1)我要外出办事了,我穿上【外衣】,用手拍了拍【衣服的外层】的灰层。打开房门,【外面】的天气很不错。

我用手整理了下【外表】,摆正了衣服左胸上别着的【标志】。(2)古代,一位英勇的士兵被叫上朝廷之上,将军代表皇上为那位勇士【穿上外衣】(皇上赏赐的),将军【表明】勇士的身份,就在此开个【表彰】大会。

一旁的巫师在勇士的额头上【做标记】,画上祝福。将军转身走到皇上面前【上表奏事】,皇上听取了将军的述说,得知了那为勇士的详细情况。

勇士的能力【显露、显现】了出来。“古代向帝王上疏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这个意思很好记,只要记住有《出师表》这篇文章名就可以了。我的话,因为要报考中戏的戏文专业,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熟记文言文中常见的500多个实词和40多个虚词。

这样才能翻译文言文文章。中戏的戏文专业是要考文言文翻译的。

推荐一本书——薛金星主编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

文言文实词怎么背好,文言文实词虚词怎么背,文言文实词虚词要背吗

2.文言文题怎么做?文言实词虚词怎么记忆?搜狗问问

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

有不明白的地方就问。要肯去记忆,别害怕麻烦。

文言文是死知识,没有什么特别快的捷径。但在语文试卷里文言文绝对不是难点,下点功夫,任何人都能学好。

不要有为难情绪。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

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此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

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而”“又”“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通“已”,有“止”“已经”等义。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1.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①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赵广汉办案》) ②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 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 ④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冯唐论将》) ⑤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 ⑥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张释之执法》) 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如①中“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②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

③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④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⑤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接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⑥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别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市”.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不通了.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2·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

请看下面的例句:⑦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刘安世为谏官》) ⑧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冯唐论将》) ⑨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优孟衣冠》)10一丝而乳,以至于寸。(《乐羊子妻》)11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庞斗智》)__1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周教颐传》)_13从军平阵,以功除峨州刺史。

(《循吏辛公义》) 我们如何辨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而”和“以”呢 ?假如我们把⑦句至⑩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流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

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只有句⑨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其他三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句⑦中可用“可是”“但是”,句⑧中可用“就”“接着”·句⑩中可用“地”代换。

“一丝”是“累”的状语,“而”表修饰关系。11至13中“以”采用删的方法,1112句可行13句不可。

这表明1112句中“以”是连词,先“虏”后“归”,显然“以”表承接,“杀人”是方式,“媚人”是目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13句中的“以”不能删的原因是它是“介词”,“以”和“功”组成介词结构,用“由于”“因”等替代就可确定它的意义3瞻前观后析语境,根据位置辨词意 请看下面的例子。14儿妾食麦而已。

(《任 其人》)15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范滂别母》)16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书何易于》)17 军士十七人人市取酒,以刃刺绷酒翁。

(《太尉平乱》)18臣请以雕玉为棺。(《优孟衣冠》)19何后期为? (《穰苴执法》20帝愀然为之不说.(《寇准为相》)21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

(《张释之执法》)22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寇准为相》)23君子当正其威仪.(《陶侃在广州》) 如何准确地鉴别以上加点词的词义呢?我们可通过语境分析.观察这个词所在的位置,进而通过位置判别它的用法及意义。14句中的“而,用在句末和“已”结合在一起,它不可能充当连词、代词之类,只能作语气词,可以推而广之.而15句中的“而”用在两个连续动词之间只能是连词,有承接意义。

1617两句中的“以”用在动词之前的。

实词,文言文

3.如何积累文言实词

旧话说:“之乎者也矣焉哉,学会了便是秀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文言文,只要学会虚词便可以过关了。现在有些同志也认为,文言词汇大部分被现代汉语继承下来了,所以学习文言文,重点是文言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但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深深感到,文言文的实词非常重要,特别是初学者,不积累一定的词汇,不能确切地掌握词义,就谈不到阅读和翻译文言文。如《为学》中有这样一句话:“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这里的“恃”字是仗恃、依靠的意思。这个词的词义掌握了,前后文的意思就可以贯下来。

很清楚,这句话的关键是实词,而不是那些“而”、“也”、“其”、“者”之类。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窃计欲亡走燕”一句,没有一个虚词,但是如果不掌握“窃”的用法,不了解“亡”和“走”的词义,就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一些成语如“虚怀若谷”、“矫枉过正”等,并无一字虚词,但也并非一看就懂。所以说,学习文言文,应当注意虚词、句式, 但也必须注意实词,多做一些实词方面的练 习,以逐步积累词汇。

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

文言文实词怎么背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