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元字子厚文言文翻译(<旧唐书柳宗元传>>全文翻译)
1.< 旧唐书 柳宗元传>>全文翻译
1、全文翻译: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为成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子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2、原文: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2.柳宗元传翻译
(翻译) 裴封叔的房舍,位于光德里 。
(一天),有一个房屋建筑师敲开了他的家门,希望租赁他家的空屋来居住。他手中拿着的只是寻引、规矩、绳墨之类工具,而家中却不储备磨石和砍削类工具。
询问他的本事,他说:“我长于观察木材的曲直大小,比较栋梁所需木材的规格,再考虑木材的高矮圆方长短而因材施工,我负责指挥其他工匠们进行实际操作啊。离开我,那些工匠们是不能造出一间房子的。
所以,到官府施工,我得到的工钱是其他工匠们的三倍;在私人家中干活,我收取房屋工钱的一大半。” 有一天,我到他家中去,发现他的床断了一只脚却没有修理。
(问他),他说:“打算找其他工匠来修理。”我很是瞧不起他,讥笑他没有本事却贪图钱财白拿人家工钱。
从那以后过了一段时间,京兆尹将要装修官衙,我从旁边经过。看见外面堆积了很多木材,聚集了不少工匠,有的拿着斧子,有的拿着刀锯,大家都围着这位建筑师站立着,这位建筑师左手拿着软尺,右手拿着直尺,在工匠们中间,观察栋梁所能承受的重量,察看木材曲直优劣情况,挥舞着长长的直尺,刚说完一“斧”字,那拿着斧头的工匠便迅速地向右边奔去;然后他回转头来再说一“锯”字,那拿着锯子的工匠便立即跑向左边。
一会儿,拿斤的工匠砍,拿刀的工匠削,大家都看着他的眼神行事,等着他发话,没有谁胆敢自作主张。那些不能胜任的工匠,被愤怒地喝退,也没有谁敢恼怒他。
他在墙上画着一幅房屋布局图,刚满一尺的图样上面详尽地标注了建筑结构样式,(凭)微小尺寸来计算出构建高楼大厦所需的材料,无丝毫误差。房屋建成后,在栋梁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修建”的字样,(原来)落款却是他的名字啊。
但凡亲自操作的工匠都不在落款之列。我环视后大惊,这以后才知道他所从事的职业居然是如此伟大啊。
不久我又叹息着说道:他将原来的修建技艺全部抛弃,专门致力于房屋建筑设计方面的心智研究,(是一个)能够全面掌握修建房屋要领的人啊!我曾听说过,劳心者役使人,劳力者被人役使。他原来是一个劳心者啊!能者被人重用,有智谋者替人出谋划策,他原来是一个能者智者啊!这人足够来辅助天子,当供天下人学习仿效的宰相啊。
事情没有比这更近似的了。那治理天下的宰相是以人为根本的。
那些实际操作的人是奴仆,是乡师、里胥,那在上面的是下士,又在其上的是中士、上士,又在其上的是大夫,是九卿,是三公,再细分是六部,再细分是百役;朝廷外靠近边疆的地方官吏,有方伯、连帅,邑有县宰,都有辅政的副职官吏,在其下的还有主管诉讼税赋的各类执业操作的人员,他们凭借自己的辛劳换来报酬以养活自己。 那些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推举人才并委以任务,随意指挥役使他们,以纲纪为条款并适当地增添或删减,使法制严整统一;这就犹如建筑师用规矩绳墨来制定木料的规格啊。
选择天下有才的士人,使他们各称其职,使天下之人,安心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他们看到了大城市就可推知郊野的情况,看到了郊野的情况就可知道诸侯国的情况,看到了诸侯国的情况就可推知整个天下的情况,它们的远近大小,都可以根据自己心中构建的蓝图一一推究出来,犹如建筑师在墙上挂上施工图纸,而竣工的业绩便已呈现出来一样。
有能力的提拔他让他发挥才干,不要让他觉得是自己的功德(或能力);无能力的让他们停下来不让他从事这项工作,没有人敢恼怒埋怨。他自己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夸自己的名声,不亲自从事细小的工作,不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天天同天下有才干的能人,讨论治国的大政方略,犹如建筑师善于利用各种工匠劳作而从不夸耀自己建筑手艺如何。
这以后才得到了为相的要义,治理好万乘的大国了。 宰相职权范围既已懂得,万乘大国治理好后,天下的人抬头瞻仰相国的神威,说道:“是我们相国的功劳啊!”后人们也根据前人的称道而称羡着说:“那宰相真有才干啊!”有的士人谈到商朝周朝治国之道,都说:“是伊尹、傅说、周公、召公的功劳啊。”
那些从事劳作的下级官员,是不会被人们记着的;犹如建筑师自己在房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记下自己的功劳,其他从事劳作的工匠的名字是不会题记在房梁之上的。伟大呀,宰相!精通了这种为相之道,才称得上宰相啊。
那些不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刚刚与之相反;他们恪尽勤勉,忙于公务,以抄写文书、登记簿册为要务,炫耀自己的能力,夸耀自己的名声,亲自去做一些细小琐碎的事,侵夺百官的权利,代替六部的职位,各种杂务差事,都要在府庭中听取汇报,却丢弃了重大的长远的事情。这就是不懂治国的规律啊。
这就犹如建筑师不知道绳墨可以画出曲线和直线,圆规矩尺可以画出方框和圆弧,寻引可以丈量长短一样,却临时夺下工匠们的斧斤刀锯去帮助他们完成某一项具体工作,不能让整个工程完工,从而造成建筑工作的失败,出了力却没有把事情做好,不很荒谬吗! 有人会说:“那个主持盖房子的人,倘若坚持个人主张,干扰建筑师的思维方式,取消了建筑师世代坚守的建筑技巧和方法,采纳道听途说的建议,致使房屋不会修建成功,这难道是建。
3.翻译,文言文《柳宗元治柳州》全文
一、译文
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他)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
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
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他们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份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
衡山和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把子厚当作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讲解而作画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二、唐·韩愈《柳宗元治柳州》原文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官名),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日:“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韩愈《昌黎先生集》,讲述了他关于治理柳州的事情。《昌黎先生集》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作品中都有反映。
人物背景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4.明史邵宗元传的翻译
何复,字见元,山东平度州人。邵宗元,字景廉,徐州砀山人。复为崇祯七年(1634)进士,任高县知县时,却敌有功,但违反上官意图而被贬谪戍边。后廷臣多举荐,起任夹山知县,后历升工部主事、员外郎。崇祯十七年二月,升保定知府。宗元则由贡生授保定同知。
李自成攻克山西,遣副将刘方亮由固关东进,京师震动。真定游击谢嘉福杀巡抚徐标,遣人迎接义军,人心更加惶惶不安。宗元此时代理保定府事,忙召通判王宗周、推官许白可、清苑知县朱永康、后卫指挥刘忠嗣及乡官张罗彦、尹洗等,共商守城。何复闻知,也赶入保定。宗元授他保定府印,复曰:“公部署已定,印还是你佩着,我可以尽力相助。”他们共同参拜文庙,与生员们讲《见危致命章》,词气激昂。讲毕,登城分守。
都城被攻陷的第二天,义军致书劝宗元等投降,宗元撕毁来信。第二天义军大队人马向保定而来,首尾三百里,声称“:所过百余城,都开门投降,不降即杀,今京师已破,你们为谁守城?”城上人闻之,发竖目裂。义军四面进攻,宗元坚守,数日不下,义军暂退。
督师大学士李建泰率败兵败卒数百,饷银十余车,叩城求入,宗元等不许。建泰举敕印给城上人看。宗元等说“:你蒙天子厚恩,御门赐剑,酌酒饯别,今不领兵西征,到这来是想躲避吗?”建泰大怒,拿出尚方剑来威胁。有人请宗元开城门纳入,宗元说:“倘若上了敌人的当怎么办?”御史金毓峒认识李建泰,大家叫他去看看,果然是建泰,这才放他们入城。
建泰入城后,义军攻打更烈,建泰提出“:大势已去,姑且议降。”写好了公文,强迫宗元用印。宗元把印一丢,厉声道:“我为朝廷守土,义不降。要投降的随你们便。”大哭,出刀自刎,左右忙劝止。复自己点燃了西洋炮,火发,几被杀死。义军全力进攻,火箭烧燃了西北城楼,何复被烧死。南门又被焚,守将王登州投降,义军蜂拥而上。建泰中军副将为内应,保定终为义军攻下,宗元及中官万正化均死。建泰率许曰可、朱永康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