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慕容翰(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1.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试题答案:1.(1)使…信任 (2)距离,离 2. 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3.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或:因为(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
4.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它动物,要与其它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它动物。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
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
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
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答案不唯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爱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C【小题4】(1)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
(2)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
B、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上下句大意可知,徇:示众。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连词,来/介词,用;B、副词,竟然/副词,于是;C助词,表主谓;D副词,一定/代词,他的。
所以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小题3】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本题需要注意的文言虚词“也”,人名常做句首的“章献”。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济、佐、以、寒微、衔之。状语后置句“起于寒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
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 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的人才。”
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县。
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让全部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李迪)曾经回家沐浴,(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年度出入材用数给李迪看。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如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这样赋敛宽裕,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
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
皇帝很高兴。当初,皇上将要册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
天禧年间,李迪出任事中。周怀政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
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于是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贬到衡州。 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地步,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 ”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去县通过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一定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人凭着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允许,但却很是赞扬他的想法。
李迪是贤相。正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要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
3.文言文慕容翰回答问题
没有问题怎么回答?原文慕容翰,字元邕,廆之庶长子也。
性雄豪,多权略,猿臂工射,膂力过人。廆甚奇之,委以折冲之任。
行师征伐,所在有功,威声大振,为远近所惮。作镇辽东,高句丽不敢为寇。
善抚接,爱儒学,自士大夫至于卒伍,莫不乐而从之。及奔段辽,深为辽所敬爱。
柳城之败,段兰欲乘胜深入,翰虑成本国之害,诡说于兰,兰遂不进。后石季龙征辽,皝亲将三军略令支以北,辽议欲追之,翰知皝躬自总戎,战必克胜,乃谓辽曰:“今石氏向至,方对大故,不宜复以小小为事。
燕王自来,士马精锐。兵者凶器,战有危虑,若其失利,何以南御乎!”兰怒曰:“吾前听卿诳说,致成今患,不复入卿计中矣。”
乃率众追皝,兰果大败。翰虽处仇国,因事立忠,皆此类也。
及辽奔走,翰又北投宇文归。既而逃,归乃遣劲骑百余追之。
翰遥谓追者曰:“吾既思恋而归,理无反面。吾之弓矢,汝曹足知,无为相逼,自取死也。
吾处汝国久,恨不杀汝。汝可百步竖刀,吾射中者,汝便宜反;不中者,可来前也。”
归骑解刀竖之,翰一发便中刀镮,追骑乃散。既至,皝甚加恩礼。
建元二年,从皝讨宇文归,临阵为流矢所中,卧病积时。后疾渐愈,于其家中骑马自试,或有人告翰私习骑,疑为非常。
皝素忌之,遂赐死焉。翰临死谓使者曰:“翰怀疑外奔,罪不容诛,不能以骸骨委贼庭,故归罪有司。
天慈曲愍,不肆之市朝,今日之死,翰之生也。但逆胡跨据神州,中原未靖,翰常克心自誓,志吞丑虏,上成先王遗旨,下谢山海之责。
不图此心不遂,没有余恨,命也奈何!”仰药而死。译文:慕容翰字元邕,是慕容魔的庶出长子。
性情勇武豪放,足智多谋,臂长过人,善于射箭,体力超群。慕容魔很器重他的奇才,托付给他杀敌陷阵的重任。
率领军队行进征伐,在所过之处建立功勋,威声大震,远近敌人都惧怕他。在辽东建镇驻守,高句丽不敢前来掳掠。
慕容翰善于待人接物,喜爱儒学,自士大夫至于军中士卒,无不乐于跟随着他。投奔段辽后,深得段辽敬爱。
柳城之败后,段兰想乘胜深入,慕容翰顾虑将会构成对自己国家的危害,编出理由说服了段兰,段兰便不再坚持前进。后来石季龙征讨段辽,慕容铣亲率三军夺取令支以北之地,段辽谋议欲追击,慕容翰知道慕容鱿亲自总领部队,每战必胜,就对段辽说:“现在石氏向我们攻来,我们面临大敌,不应再计较小的得失。
燕王亲自前来,人马精锐。战争是个祸害,交战将有危险,如果失利,靠什么力量来防御来自南方的威胁呢!”段兰愤怒地说:“我前次听信了你的谎言,导致眼前的祸患,我不再中你的诡计。”
于是率领众人追慕容铣,段兰果然大败。慕容翰虽身陷敌国,利用事机表现出自己忠诚本国,类似的事例很多。
4.晋书慕容翰传文言文题
慕容翰字元邕,是慕容魔的庶出长子。性情勇武豪放,足智多谋,臂长过人,善于射箭,体力超群。慕容魔很器重他的奇才,托付给他杀敌陷阵的重任。率领军队行进征伐,在所过之处建立功勋,威声大震,远近敌人都惧怕他。在辽东建镇驻守,高句丽不敢前来掳掠。慕容翰善于待人接物,喜爱儒学,自士大夫至于军中士卒,无不乐于跟随着他。
投奔段辽后,深得段辽敬爱。柳城之败后,段兰想乘胜深入,慕容翰顾虑将会构成对自己国家的危害,编出理由说服了段兰,段兰便不再坚持前进。后来石季龙征讨段辽,慕容铣亲率三军夺取令支以北之地,段辽谋议欲追击,慕容翰知道慕容鱿亲自总领部队,每战必胜,就对段辽说:“现在石氏向我们攻来,我们面临大敌,不应再计较小的得失。燕王亲自前来,人马精锐。战争是个祸害,交战将有危险,如果失利,靠什么力量来防御来自南方的威胁呢!”段兰愤怒地说:“我前次听信了你的谎言,导致眼前的祸患,我不再中你的诡计。”于是率领众人追慕容铣,段兰果然大败。慕容翰虽身陷敌国,利用事机表现出自己忠诚本国,类似的事例很多。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0、A
11、C
12、B
13、不夸耀于一时一地,心系百姓,身系国家,气节如一。(意思对即可)
14、(1)街道两旁的人们,一起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赞叹。
(2)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留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
(3)他的诗句把快意于恩仇,夸耀名誉(的行为)当作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告诫。
10、穷:不得志。
11、两个“于”作“在”讲。A承接关系//并列关系 B把//凭借 D代词//助词。
12、①是说魏国公的先祖,⑤是作者的评价
13、总结全文
14、同译文。
文言文翻译;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这从人情上说是光荣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时候,困居乡里,那些平庸之辈甚至小孩,都能够轻视欺侮他。就像苏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礼遇,朱买臣被他的妻子嫌弃一样。可是一旦坐上四匹马拉的高大车子,旗帜在前面导引,而骑兵在后面簇拥,街道两旁的人们,一起并肩接踵,一边瞻望一边赞叹,而那些庸夫愚妇,恐惧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对车轮马足扬起的灰尘,十分后悔,暗自认罪。这么个小小的士人,在当世得志,那意气的壮盛,以前的人们就将他比作穿着锦绣衣裳的荣耀。
有大丞相魏国公却不是如此,魏国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魏国公年轻时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当了大官。全国的士人们,听闻他传下的风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谓出将入相,富贵荣耀,都是魏国公平素就应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一事,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为了使他们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说来,高大的旗帜,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光荣,玉圭官服,也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富贵。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勋延及国家,让这些都镌刻在金石之上,赞美的诗歌传播在四面八方,使荣耀传于后世而无穷无尽,这才是魏国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们也把这些寄希望于他。难道只是为了夸耀一时,荣耀一乡吗?
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诗,赠送给相州百姓。诗中认为,那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以沽名钓誉而自豪的行为是可耻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当作光荣,却以此为鉴戒。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能轻易地衡量吗?因此能够出将入相,辛勤劳苦地为皇家办事,而不论平安艰险气节始终如一。至于面临重大事件,决定重大问题,都能衣带齐整,执笏端正,不动声色,把天下国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稳,真可称得上是国家的重臣啊。他的丰功伟绩,因此而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有获得登上昼锦堂的机会,却荣幸地曾经私下诵读了他的诗歌,为他的大志实现而高兴,并且乐于向天下宣传叙述,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