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镜何负于目哉翻译(镜喻阅读答案文言文)
1.镜喻阅读答案 文言文
镜喻
[清]钱大昕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仕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染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选自《潜研堂文集》)
1.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译文:
2.本文告诉我们做人的什么道理?(3分)
答:
参考答案:
1. (3分) 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睛,只是(而)责怪眼睛不明亮。
(评分说明:“未尝”、“咎”作为赋分点,必须译对,每个1分,共2分)
2. ( 2分) 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才能正确认识自己,保持清醒头脑。
(评分说明:“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人为镜。”2分,“正确认识自己”1分)
参考译文:
人的脸部五官中没有比眼睛更明亮的。但是脸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为何认为它是最明亮的呢?眼睛能看到(其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脸,要借助于镜子来才能看见。镜子的珍贵程度,不及眼睛,但镜子不用求助眼睛,而眼睛反而要求助于镜子,然而世人不曾用镜子来帮助眼睛,只是责怪眼睛不明亮。镜子有什么对不起眼睛的地方呢?有一位客人,只相信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太累我了,我自有眼睛,为何用镜子泥!”时间一长,看到世人所共认的美人,很少放在心上,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点,泰然自若地说:“(她们)都不及我美丽。”旁边的人偷偷地笑他,他客人却始终没有感觉到,真是可悲啊!
2.《秦士录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古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秦士录 宋濂1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
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 2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
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
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
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
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3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
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
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
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
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4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
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 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5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 贱:鄙视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D.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 驰骋:卖弄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B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②命也,亦时也。
尚何言?C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D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
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7.断句翻译(10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4分)弼 死 未 二 十 年 天 下 大 乱 中 原 数 千 里 人 影 殆 绝 玄 鸟 来 降 失 家 竞 栖 林 木 间 使 弼 在 必 当 有 以 自 见 惜 哉 弼 鬼 不 灵 则 已 若 有 灵 吾 知 其 怒 发 上 冲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3分)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3分)。
3.《聊斋志异·棋鬼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广东汕头英华外国语学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
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目面寒俭,悬鹑结焉,然意态温雅,有文士风。
公礼之,乃坐。亦殊撝谦。
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
又着又负,益愤惭。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
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
少间,屈膝向公座,败颡乞救。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
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马成。”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
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
父忧之,闭置斋中。辄逾垣出,窃引空处,与弈者狎。
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
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 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
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
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系之。”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仍付狱吏,永无生期矣。”
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聊斋志异·棋鬼》)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九日登高,与客弈 会:相约B.神情懊热,若不自已 已:停止C.父愤悒赍恨而死 赍:怀着D.故未敢以缧绁系之 系:捆绑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公礼之,乃坐 癖之误人也,如是夫B.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 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C.酌之以酒,亦不饮 故未敢以缧绁系之D.自晨至于日昃 于今七年矣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癖之误人”的一组是(3分)①日携棋酒,游林丘间 ②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③父愤悒赍恨而死 ④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⑤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⑥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减了寿数,罚进饿鬼狱。 B.书生虽然酷爱下棋,但棋艺不精,与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的客人下棋时,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求饶。
C.梁公对书生以礼相待,起初以为他只是个爱好下棋的穷书生,直到他“即地而灭”后,梁公才渐渐明白他原来是鬼。 D.书生在阴间时本来有个赎罪转生的机会,可他沉迷弈棋,误了给东岳泰山凤楼写碑记的期限,最后落得个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场。
9.翻译和断句(10分)(1)用“/”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2)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6分)①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3分)②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3分)【参考答案】5.A【文言实词】【会,适逢】6.A【文言虚词】【A前者代词,他;后者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人称代词,他。
C均为介词,用,拿。D均为介词,到】7.D【信息筛选】【③害死父亲,④缩减寿数,⑥永不超生)】8.B【分析概括】【书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马夫不要用绳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为输棋“跪地求饶”】9.(1) 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可哀也哉!”【4分,每错断、少断、多断2处扣1分】(2)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文言多义词的理解能力。 ①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
【得分点: “不德”、“促”各1分,大意1分】②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得分点:“意”、“愆”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罢任后在乡间闲居,每日带着围棋和美酒,在郊野游玩。
适逢九月九日登高,与朋友对奕。忽然有个人走了过来,在棋局边徘徊,观看两人下棋,不忍离去。
只见他样子贫寒俭朴,穿着一身缝满补丁的旧衣裳。然而气度温文尔雅,有文士之风。
梁公对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也很谦逊。梁公指着棋盘对他说:“先生一定精于此道,何不跟客人对一局呢?”他推辞了半天,才开始对局。
一局下完他输了,神情懊丧,象是仍然不愿停手。又下了一局,又输了,越发羞惭懊恼。
请他喝酒,他也不喝,只是拉住客人下棋。从清晨直到太阳偏西,连小便也没有时间。
正在因为一着棋谁该先下谁该后下争竞不。
4.文言文,镜喻加点字注释
《镜喻》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助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参考译文】
在五官中没有能像眼睛那样明察事物的,但脸上有黑点子,而眼睛却不能察觉,它的明察又在哪儿呢?自己的眼睛能看见别的东西,而看不见自己的脸,要借助镜子才能见到。镜子的贵重,比不上眼睛;镜子不求助于眼睛,而眼睛却反过来求助于镜子。可是世人不曾认为镜子帮助了眼睛,而责备眼睛的失于明察,镜子对于眼睛有什么对不起的地方啊!
有个相信眼睛而憎恶镜子的人,他说:“真使我好难受,我自己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时间长了,他看世上所称道的美人,很少有符合自己心意的,而他不知道自己脸上有黑点子,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左右的人都暗中发笑,那个人却始终不醒悟,可悲啊!
5.《喻皓父女》文言文
原文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选自《归田录》欧阳修撰二卷)
编辑本段翻译 开宝的寺塔,在京师所有塔中是最高的,建筑也很精良,(它)是都料匠喻皓所造。塔刚建成的时候,看到塔不端正而向西北倾斜,大家都感到奇怪,问他,喻皓说:“京城地势平坦无山,而多刮西北风,(风)吹塔不用一百年,(塔)自然就正过来了。”喻皓构思方案大概就像这样精妙。宋朝开国以来,(像这样的,著名、专家级的)木工就这一人罢了,到现在木工都依然以喻皓为榜样。喻皓著有《木经》三卷流传于世。另外一种传言说喻皓只有一女,十几岁,每当睡觉时,都把手交叉于胸前做出像结构的样子。如此过了一年,撰写成《木经》三卷,就是现在流传在世上的(这部书)。
编辑本段解释字词 而制度甚精:制造方法(这里指结构)
如此越年:过了
望之不正:代词,代塔
人怪而问之:代词,代塔不正的原因
吹之不百年:代词,代塔
其用心之精: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其用心之精:精细精明
编辑本段字词读意 都料匠
古代称营造师,总工匠。 唐 柳宗元 《梓人传》:“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开宝寺 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 预浩 所造也。” 清 赵翼 《报恩寺塔》诗:“是谁都料匠,几费管勾官。”亦省称“ 都料 ”。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刻手工拙淆杂,都料藉拙者以多尅头家钱。”
6.一道高二文言文问题
1“何难乎是?”用了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在古文里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
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论语》“贤哉,回也”正确语序为“回也,贤哉”译文:颜回,贤德 啊!
2“乌在其为明也?”用了主谓倒装句。()乌在:何在。正确语序为“其为明也,乌在!”意思
为: 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
3 “镜何负于目哉!” 用了介词短语后置句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了。可译
为 “对”“对于”。 正确语序为“镜于目何负哉,”直译为: 镜子对于目(来说)有什么
对不住的地方呢?!
例: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译文: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对于世俗没有好处,
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
这里“无益于俗”就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4由以上理由,我认为和“何难乎是?”这个句式相同的是“乌在其为明也”而不是“镜何负于
目哉?”
大中国逐条认真回答,和认真求学者切磋,有错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