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试卷2010(2010年高考语文备考:经典文言文练习想找2010年高考语文经典爱问)

1.2010年高考语文备考:经典文言文练习想找2010年高考语文经典 爱问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优秀的散文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 B.《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C.《论语》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所写的著作,形式上是语录体,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D.《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极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广东高考语文2021年试卷,广东高考语文2020年试卷,广东高考语文2021年试卷题型分析

2.2010年广东高考考纲原文是考纲的原文,而不是解读版主要是理科 爱

2010年广东高考大纲 2010-05-21 11:00:11 广东高考明年正式实施“3+文/理综合”新模式。

日前,2010年广东高考的考试大纲说明正式公布,旋即引起广大考生及家长关注。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怎么考?考试的范围有多大?考试题型如何?在未来的5个月内,考生应该如何摸准“复习脉络”,打好文综、理综攻防战?如何同时平衡“似变没变,保持稳定”的语、数、英三科,赢取高考的最终胜利?对此,广州一些教育专家建议,高考一模前,文综、理综的复习应安排“测试”与“知识巩固”双线进行。

考纲变化明年高考取消X科选考科目 2010年广东高考的考试大纲说明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在原有的“3+文基/理基+X科”的基础上,取消X科,变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新的文科综合涵盖了历史、政治、地理3科,理科综合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3科。

新考科目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值各为300分,考试时间各为150分钟。其中,政治、历史、地理在文科综合中,物理、化学、生物在理科综合中的权重都是一样的,各100分。

在考试时间上,2010年高考从原来的三天缩短为2天。其中,具体科目上语文150分钟。

文科数学/理科数学:120分钟。文科综合/理科综合:150分钟。

外语(笔试):120分钟。 分数值变化,考试内容调整 另外,在考试内容上,外语中的英语科考试显著变化为,2010年笔试试卷包括听力试题;2011年始笔试试卷不包括听力试题,单独进行听说考试,笔试与听说考试分别进行,参加英语科考试的必须参加笔试和听说考试。

据悉,因为文综理综学科分数值变化,其考试内容有所调整。据广州市高考试卷调研资深教师曾静恩透露,以地理为例,2010年地理科与2009年有三个显著的不同,一是考试形式不同,由单科命卷改为分科命题三科合卷考查分值100分;二是命题内容变化,增加了城乡规划,与2009年X科地理相比,显然内容扩大,考点减少了,备考内容要求更高;三是题型结构变化,选择题30题减为11题(44分)全是单选题,非选择题由4~6题减为2题(56题)。

越秀区地理教研员郁华建议备考时,学生可以《国家课程标准》培养地理素养;以考试大纲强化综合地理能力,以教材为基准,善于将初中区域地理作为背景和案例,用高中地理的原理分析和解释地理问题。 应对策略文综理综:分四阶段复习,各有侧重 对于首次引入文综、理综高考模式的广东考生来说,面对高考考纲的变化,在未来5个月的复习时间中,应如何平衡5大考试科目的关系呢?对此,长期从事高考研究辅导的课外培训机构英讯·理想教育学术总监康毅文指出,在未来5个月的复习中,学生应该合理分配时间,以熟悉文综、理综的考法、加强答题规范、训练答题速度和节奏为重点,分四个阶段备考复习: 第一个阶段是寒假结束前,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各大学校和学生在寒假结束前结束学科首轮复习。

第二个阶段是开学后到“一模”前。这个阶段文综、理综的复习重点应安排测试与知识巩固双线进行。

建议每次测试后,学生就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例如把每次模拟测试中的错题挑出来做成“错题集”,然后反复练习。由于文综、理综考试题目很灵活,建议考生复习时不要以死记硬背为主。

针对性的复习不是机械地做题,要学会分析错题的原因:是理解题意错误?还是学科知识交叉联系错误?还是技术上的,如运算,或知识识记环节上出现问题。这个环节的复习重点不是为了记住题目答案应付下一次考试,而是要从错误中学会运用方法技巧应对高考考试题目的变化,学会准确运用学科知识作答。

第三个阶段是“一模”到“二模”之间,这个阶段学生应在导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文综、理综的专题评讲与总结归纳,同时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二模”与高考前,建议考生多做一些文综理综试卷,训练答题速度与技巧,同时巩固基础知识。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2010年广东的新高考文综理综,不会像某些省份一样对考生提出融合三门学科知识解题的思维能力要求,但难度将会体现在考试量的增加等方面。 以文综为例,明年高考命题阅读量增加到6000~8000字,阅读材料的大幅增加势必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材料解构并提供答案。

语数英:冲刺高分的希望比文综理综大 据了解,由于今年是第一年考文综、理综,学生没有过来人的经验可借鉴。对此,长期从事广东高考改革调研的熊嘉玲日前在高考考纲出炉说明会上指出,在高考整体备考过程中,考生不能轻视“似变没变,保持稳定”的语、数、英三科。

毕竟要在综合科中获取280分是有困难的,不能有只依赖文综、理综拿高分的心理,语、数、英三大主科的分数一定要稳保。 据悉,明年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的考试是在往年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延续,在内容、范围、题量、分值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因此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有迹可寻,学校备考应考经验也很丰富,考生冲刺高分的希望比文综理综大。 另据广州市某示范性高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周老师介绍,几年前他在湖北省工作,当时湖北省的高考,文综、理综是融合了三门学科的知识一起考试的,三科试题交叉排。

文言文,广东,试卷,高考语文

3.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

有了观念上的改变和重视,我们再来谈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的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和20个左右的虚词词义。从2004年的各省市高考文言文试题来看,所涉及的考点,主要就在这个范围内。

一般而言,高考也不在这个范围之外设题,倘若设题,那也一定是可以凭借这一范围推敲得之的。 这里将2004年高考中所涉及的词语做个归纳: 实词——凶、白、诺、箧(全国卷),数、除、市、两(北京卷),胜、夺、沮、更(江苏卷),投、济、虞、尚(辽宁卷),次、节、勒、及(重庆卷),课、属、及、诣(天津卷),徙、敏、谒、窃(广西卷),固、巧、是、多(广东卷),家、坏、知、可(浙江卷),升、和、狎、阴(湖南卷),私、第、弄臣、用事(福建卷),至孝、祷请、访问、行旅(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 虚词——而、因、为、以(全国卷),为、若、因、乎(北京卷),之、而、乃、以(江苏卷),乃、与、为、若(辽宁卷),且、所、乃、之(重庆卷),所、其、乃、以(天津卷),之、遂、以、且(广西卷),于、之、则、其(广东卷),其、以、而、乃(浙江卷),以、其、而、于(湖南卷),其、且、所、乃(福建卷),遂、因、以、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卷)。

不难看出,所考词语,大多是教材中明确要求掌握的,是平时练习中反复出现的,即便少见,如“沮”,放在“人怀异意,以沮新政”这样一个句子中,要推演“沮”即“阻止”之意,也委实不难。 因此,笔者主张,学习文言文应做好三点:其一,读——课本里的几十篇文言文是根本,应吟诵精熟,形成语感;其二,理——参考学习资料,系统梳理各类知识,尤以一词多义的梳理为重,汇编成册,反复熟悉;其三,翻——勤翻古汉语词典,扩大阅读面(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认为《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

应考策略:三种常规学习方法谈过,再来说说具体的应考策略。文言文测试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在于根据语境提供的已知信息(教材中信息)进行科学的猜测、选择、推演,从而破译未知信息,最终达到理解文言的目的。

据此,有六种应考策略可用: 其一,借字形推求词义。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象形、会意、指事及形声等造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字形推求词义。

如全国Ⅱ卷11题对“箧”的考查:“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看“箧”字形,有竹头,有匡形,形近字有“筐”,便可推演大概,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而选项译为“小箱子”,看来妥当。

再代回文句中推敲,便可确定了。 其二,借成语推求词义。

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

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如上海卷19题中的“正”,便可借成语推求词义。

“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语“正襟危坐”,则可轻松理解“正衿”,因为“襟”“衿”相类也。 其三,借对举词句法推求词义。

文言文中,词句结构整齐划一,相互对称呼应的情况甚是多见,所以可联系上下文看其意义相近或相反而推求词义。如浙江卷11题中的“知”,便可参考前文的对举词语“迁”。

“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迁”后面接官职名“秘书省校书郎”,便知“迁”为“升迁”之意,同理,“知”后接“事”,便知大意应为“主持政事”。

又如辽宁卷11题对“尚”的考查。“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意显然可从后面“嗤”字推演出来。“嗤”的是“鄙碎”,是不好的,那“均平”却是好的,“尚”当与“嗤”意相反。

其四,借句子结构推求词义。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

如北京卷7题中的“若”和“因”。“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留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考“若”字,常考的点就是“若”做副词“假如”和做代词“你”。

“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句子主干“一人有疾”,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实词,而“若入前为寿”句中的“若”却有充当主语的可能,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考“因”字,常考做连词和介词的情况。

从两“因”字后面所接成分动词“留养”和名词“宾客”,不难看出,前者多是连词,后者多为介词,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 再看湖南卷11题中的“和”。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划分“其子和之”的成分,不难发现,“其子”为主语,“和”为谓语,“之”为宾语。

由此,可以断定,“和”不可能翻译成“和睦”,因为这儿需要一个动词,而“和睦”为一形容词。 其五,借逻辑推求词义。

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未知信息,也是一法。我们以辽宁卷11题中的“投”为例来看:“轨遂投城遁走。”

从后文看,“遁走”为“逃跑”之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真是“投奔”之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城”,显然不合原句。 其实,“投”应该是“放弃”的意思。

其六,借教材推求词义。最根。

4.2010广东高考卷 语文 文言文全文翻译

原文: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 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眞《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译文】

丁丑年,俞瑱在居庸关大肆抢掠,在当地居住的百姓偷偷地前来报信,皇上说:"通往居庸关的山路地势险要,高峰林立,是北方边境通往北平的咽喉。如果有一百个人(在这个地方),那么有一万个人窥视中原,据守此地就可以不用担心北面的忧患。现在,俞瑱占领了这个地方,这种地理上的便利被他所占有,我们势必要把它夺回来。就好像家的后门,怎么能够允许把它舍弃给强盗土匪呢。现在趁着俞瑱刚刚到达(居庸关),又忙于抢掠,民心不服,占领(居庸关)是非常容易的;如果刚纵他而不去攻打,他们增加兵力据守(居庸关),以后再想攻打就困难了。"于是就命令徐安前往居庸关讨伐俞瑱。徐安攻占了这座城池,俞瑱逃跑到怀来,依附于宋忠。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说:"假如贼人知道坚持团结人民,笼络民心,小心谨慎地坚守这座城池,即使我们想攻占它,怎么能够这么快就攻破呢?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于是命令千户吴玉据守(居庸关)。

皇上对诸位将领说:"宋忠率领军队驻扎怀来,有必然(与我们)争夺居庸关的势头,因为他还没有到达,(我们)可以首先攻击他。"诸位将领都说:"贼人众多,我们人少,很难与他们争锋,攻打他们没有益处,应该坚守来等待他的到来。"皇上说:"你们有所不知,贼人虽多但他们是刚刚聚集在一起的,他们的内心并不一致,宋忠轻敌暴躁,缺少谋略,生性凶残,自以为是,我们趁着他们还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们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癸未,皇上率领八千精锐骑兵、步兵,携带盔甲而进军。甲申,(大军)到达怀来。在到达之前,抓获了贼人的间谍,(间谍)说宋忠欺骗(部队)中北平籍的将士:你们全家都被皇上杀害了,丢弃的尸体填满了沟壑,(你们)应该给他们报仇。将士听到后,有的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了这个情况,于是就让他们的家人作为前锋,使用他们原来的旗帜,(宋忠的)众多将士远远看见那些旗帜,知道父母、兄弟、孩子都还活着,高兴地说:"啊,我们本来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是宋都督在欺骗我们,差一点被他误导了。"于是调转枪头前来归降。宋忠和余下的众人仓惶摆兵布阵没有成功,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宋忠大败,逃入城池。王师趁机攻入城池,宋忠急忙藏匿在厕所,被王师搜查抓获,并且还擒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的人全都投降了。

诸位将领擒获宋忠以后,面带笑容,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凭借着能说会道,阿谀奉承,用财务贿赂奸恶之人,获得官职,执掌军权,便骄躁放纵,他能够迷惑一般的将士民众,但是(我们)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大家都磕头说皇上说的对。

5.2010普通高考广东卷语文答案

2010普通高考广东卷语文答案解析版 一、12分 1、A 解析A笑/叫 , 矿/广 , 剩/乘B同为“脚” , JZ声母不同 , 仙/欠C蛮瞒同 , 挑衅抚恤韵母不同 , 埋伏/瞒怨D快/愧 , 斌/贫 , 辟谣与精辟同。

2、C 解析: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 斗转星移, 北斗转向,众星移位。

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甚嚣尘上,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

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现在也指事物消失。

甚嚣尘上,用错对象。而且,褒贬也失当。

高科技手段是新事物,对旧事物之冲击本为正常。 3、B A搭配不当。

经过为介词,带长状语,主谓变成“理念”“证实正确”自然搭配不当。删去“经过”,二“这”归一。

B共同做定做状皆可。 C表意不明 “部分”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

D搭配不当。 完成与理想,完成任务或实现理想。

4、C 解析:第一层,谈创作活动和作品的关系,确定3句为起始句。2句三个“自己的”,确定与个性特点呼应,放在第3空。

检验余空,尚可。 5、B委 放置,丢弃 A语,说C识,明白,知晓,动词D恙,病,担忧。

6、B 利为彼有,为,二解。其一,介词,表被动。

其二,判断动词 宜为报仇 为+动词,判介词,省小宾。翻译:给,替 A代词且皆为居庸关 C表被动,为。

所结构 D方位地点 7,、D 排除法。

1句,地势之要,2句,喻证地势之要,皆与形势分析无关。 8、C 敌方间谍,错。

原文中,“获贼间谍”,其人为宋忠部下。 9、(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 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

赋分:麾,1分,河,1分,大意1分。 10(1)隔,隔断、阻隔之意。

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考查类型:炼字 (2)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考查类型:分片赏鉴主旨。

1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2.、AE A只是,太过绝对。 E绝对的服从,是丢失了我,而非建立我。

扭曲原意。 13、B 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不是迷失我。 14题4分 答:划线句为两句。

第1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 第2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

15题4分 答: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 一,创作角度 艺术活动要表现创作者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表现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要影响现实改造现实。

二、欣赏角度 发现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找回自我,拥有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显示鲜明个性。 文学类: 16题4分 答: 1,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

1分 2,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1分 3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

1分 4,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1分 17题5分 答:第1句,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表现了丈夫寻找借口意欲掩盖真相的心理。2分 第2句,与第1句内容上重复,体现了丈夫内心的慌张与不安。

第3句,动作描写。“头深深埋下去”说明丈夫不敢面对妻子。

体现了丈夫矛盾心理。一方面,知道妻子确实会吃不饱。

另一方面,如果不接受妻子面包,自己又饥饿难忍。3分 18题6分 答: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

分析:第二段中,妻子已经很明确判断出丈夫偷了面包,但她并没有明言。 丈夫在被窝中吃面包,妻子可以安然入睡,也体现了她对丈夫深挚的爱。

最后妻子以谎话对谎话,更能体现她对家人和家的深沉的爱。 实用类: 19题。

4分 答:第1句,拟人1分。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的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

1分 第2句,反问1分。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

1分 第3句,排比1分,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1分 20题。

5分 答:作用为承上启下1分。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

2分 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2分 21题。

6分 答:标题含义为,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分 文章主要从新能源现状。

6.2009年广东语文高考卷文言文

2009年广东高考语文卷文言文题目翻译详解

2009年高考(广东)

语文卷详解3 文言文详译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

李迪( 971-1047 )字叫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两个名词连用,后者是前者的特点属性的说明,就形成了判断句式。赵郡,今河北赵县)。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省略句式,“徙家于濮”。濮,濮州,地名,今山东鄄城)。李迪修养深厚胸怀博大,(“深厚”指修养高深;“器局”指气量大。李迪是古人所称道的“君子”,简单地说就是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拜见柳开(“见”,拜见。柳开, 947~1000,年长李迪24岁,是宋代著名的散文家,官至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幼见长,下见上,应是拜见,表尊重。),柳开认为他是奇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奇),说:“先生有辅佐之才。”后来(宋真宗景德二年,即1005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第一名(举,可译为举荐和科举考试,根据前文,应该是参加科举考试),被升做知制诰(知制诰zhì ɡào,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宋代类似)。

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真宗驾临亳州(亳州市位于安徽西北部),任命李迪做留守判官(留守,一般情况下是陪都行政负责人的称呼,也用于皇帝出巡时首都的行政负责人。留守的时候,朝廷是跟随皇帝继续运作的,留守不是个很尊贵的官。判官,非正官而为僚佐),不久就任毫州知州。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回所派遣的部队(罢,本义:罢官;免去;解除。此处为解除),暗中打探巡察流寇的隐藏之处(区,动词,隐藏。《说文》——区,踦区,藏匿也),部署约束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巡行示众(以,连词,表时间先后。徇,巡行示众)。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曾经回家休假(沐,古代官员休假:~日。休~。归沐,指官吏回家休假),忽然传来诏书,让他到东门商议内务,皇上拿出三司使(官名,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马元方上奏的每年支出收入的物资器材数目给李迪看(材用数,物资器材的数目)。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皇帝询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协助国家赈灾,这样赋敛宽裕(赋,田地税。敛,征收),老百姓就不会过于劳苦了。

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马元方,字景山,濮州鄄城人。初任韦城、万年县。曾倡行“春贷秋输”法,公私便之。历知徐、滑、宿、郓等州及应天府,任梓州路、京东、京西转运使。天禧二年八月(1018),以给事中权知开封府。能尽心营职,然性卞急,僚属多难之。),等他到,应当拿出数百万金银和布帛借给三司(来救灾)。”(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续通志·职官四》:“三司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

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宫内宫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对百姓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广东高考语文文言文试卷2010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