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余会义师入定关中文言文翻译(俄而通引兵南遁,以君素有胆略,署领河东通守的译文)
1.俄而通引兵南遁,以君素有胆略,署领河东通守的译文
尧君素,魏郡汤阴人也。炀帝为晋王时,君素以左右从。及嗣位,累迁鹰击郎将。大业之末,盗贼蜂起,人多流亡,君素所部独全。后从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拒义兵于河东。俄而通引兵南遁,以君素有胆略,署领河东通守。义师遣将吕绍宗、韦义节等攻之,不克。及通军败,至城下呼之。君素见通,歔欷流涕,悲不自胜,左右皆哽咽,通亦泣下沾衿,因谓君素曰:“吾军已败,义旗所指,莫不响应。事势如此,卿当早降,以取富贵。”君素答曰:“公当爪牙之寄,为国大臣,主上委公以关中,代王付公以社稷,国祚隆替,悬之于公。奈何不思报效,以至于此。纵不能远惭主上,公所乘马,即代王所赐也,公何面目乘之哉!”通曰:“吁!君素,我力屈而来。”君素曰:“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通惭而退。时围甚急,行李断绝,君素乃为木鹅,置表于颈,具论事势,浮之黄河,沿流而下。河阳守者得之,达于东都。越王侗见而叹息,于是承制拜君素为金紫光禄大夫,密遣行人劳苦之。监门直阁庞玉、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前后自东都归义,俱造城下,为陈利害。大唐又赐金券,待以不死。君素卒无降心。其妻又至城下谓之曰:“隋室已亡,天命有属,君何自苦,身取祸败。”君素曰:“天下事非妇人所知。”引弓射之,应弦而倒。君素亦知事必不济,然要在守死不易,每言及国家,未尝不歔欷。尝谓将士曰:“吾是藩邸旧臣,累蒙奖擢,至于大义,不得不死。今谷支数年,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必若隋室倾败,天命有归,吾当断头以付诸君也。”时百姓苦隋日久,及逢义举,人有息肩之望。然君素善于统领,下不能叛。岁余,颇得外生口,城中微知江都倾覆。又粮食乏绝,人不聊生,男女相食,众心离骇。白虹降于府门,兵器之端,夜皆光见。月余,君素为左右所害。
译文:
尧君素,是魏郡汤阴人。隋炀帝做晋王的时候,尧君素是在他身边侍侯的人。等到隋炀帝继位,逐步升迁到鹰击郎将。大业末年,盗贼纷纷涌现,很多人逃亡,而君素所统辖的地区独自保全。
后来,跟随骁卫大将军屈突通在河东抗拒义军。不久,屈突通带领军队向南逃跑,因为君素有勇有谋,朝廷委任尧君素兼任河东通守。义军派遣大将吕绍宗、韦义节等攻城,但未能攻克。等到屈突通的军队被击败,屈突通逃到城下大声喊叫尧君素。尧君素见到屈突通,哽咽流泪,悲伤得不能自控,身边的人也都跟着哽咽起来。屈突通也流下泪沾湿了衣襟,于是对君素说:“我们军队已经失败,唐军的义旗指向,没有不响应的,天下的形势如此,希望你早早投降,来求取富贵。”君素回答说:“你是国家托付的武臣,是国家的重臣,皇上将关中委托给你,代王将社稷托付给你,国家的兴衰成败系在你的身上。怎么不想报效国家,而到达如此地步。即使不能对在远方的主上感到惭愧,但你骑的马,就是代王赐给你的,你有什么颜面骑它呢?”屈突通说:“唉!尧君素!我是竭尽力量才逃出来的。”尧群素说:“如今你的力量还没有竭尽,何必多说!”屈突通羞愧地退下了。
当时,城池被围攻得非常紧急,使者断绝。尧君素于是造了一只木鹅,把奏章放在木鹅的脖颈中,在奏章中他详细地分析了情势,他把木鹅漂浮在黄河上,让它顺流而下。河阳宁卫的人得到木鹅,送达到东都洛阳。越王侗见到奏章不禁叹息,就按照老规矩授予尧君素金紫光禄大夫之职,秘密派遣使者前往慰劳尧君素。监门直阁庞玉、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先后从东都归附义军,两人一起到城下,向他陈说利害。大唐又赐给他金券,以免除死罪来对待他。尧君素最终还是没有投降的意思。他的妻子又到城下对他说:“隋朝已经灭亡,天命已定,你何苦要自取祸害?”尧君素说:“天下的事情不是女人所能知道的。”拉开弓射向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中箭而倒。
尧君素也知道事情必定不能成功,然而至死坚守并不容易,每次说到隋朝,未尝不叹息哽咽。常常对他的将士说:“我是诸侯府邸的老臣,多次承蒙皇上的恩赐受到奖赏和提拔,说到大义,不能不死。现在粮食还能支撑几年,粮食吃光了,也足以知道天下之事的结局了。隋朝如果一定倾覆败亡,那是天命有此结局,我应该砍下头来交给你们。”当时,百姓苦于隋的统治,日子已经很久了,等到有大唐的起义的举动,人人翘首以待。然而尧君素善于统领百姓,下面的人不能反叛。一年后,从城外捉到很多的俘虏,城中才稍微知道江都覆灭的消息,粮食又吃光了,人们无法生活,甚至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众人的心离散惊惧。白虹降临到府门之上,兵器的锋端,夜里都闪着光芒。一个多月后,尧君素被身边的人杀害。
2.《“始汲黯为谒者,以严见惮”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
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
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⑤客,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注】①谒者:官名。
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 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比:并排。B。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矫:假托。 C。
责大指而已 指:意旨。D。
亦不能夺之矣 夺:强取。答案:D。
夺:改变。【解析】A。
比的本义为“并列;并排”,《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如:纳比笼中。
(《聊斋志异•促织》)B。“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矫即假托之意C。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指”同为“旨”通假字,即意旨,文中就是这个用法。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答案:B。前一个为连词,表因果,翻译成“因而”。
后一个连词,表转折,翻译成“却”。(A。
均为介词,表目的C。 均为介词,替D。
均为介词,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这题一般多考查“相同”,今年考查“不相同”,重在审题。12。
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往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B。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C。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D。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答案:C。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译文:丞相公孙弘大汉武帝空闲时谒见,没武帝有时不戴帽子;至于汲黯谒见时,汉武帝没戴上帽子就不接见。
有一次,汉武帝正坐在陈列兵器的帐中,汲黯前来奏事,汉武帝当时没戴帽子,远远望见汲黯,急忙躲入后帐,派人传话,批准汲黯所奏之事。 【解析】材料节选自《纲鉴易知录》,这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
二百余年中,刊刻了二十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2)公卿以下(官员)都谦卑地侍奉卫青,唯独汲黯与他以对等礼仪相待。
(3)(卫青)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问国家朝廷(遇到)的的疑难问题,礼待汲黯超过平时。【参考译文】当初,汲黯担任谒者,因他为人威严而被大家敬畏。
河内郡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武帝派汲黯前去视察;返回之后,报告说:“平民百姓不慎失火,因为房屋毗连而蔓延燃烧起来,不值得陛下忧虑。 我经过河南郡见河南郡的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我谨借出使的机会,用陛下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
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武帝认为他贤德就赦免了他的罪。
因为(汲黯)多次直言极谏,不能留在朝廷(任职),调任东海太守。 他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
3.《“王及善,铭州邯郸人也,父君愕”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王及善,铭州邯郸人也,父君愕。隋未,并州人王君廓掠邯郸,君愕往说君廓曰:“方今万乘失御,英雄竟起,诚宜抚纳遗氓,保全形胜,按甲以观时变。
今足恣行残忍,窃为足下寒心矣。 ”君廓从其言,乃屯井陉山。
会义师入定关中,乃与君廓率所部万余人来降。从太宗征辽东,与高丽战于驻跸山,君愕先锋陷阵,力战而死,太宗深痛悼之。
及善年十四,以父死王事,袭爵邢国公。高宗时,累迁左奉裕率。
太子冬居春宫,因宴集命宫官掷倒①,次至及善,辞曰:“殿下自有乐官,臣止当守职,此非臣任也。 臣将奉令,恐非殿下羽翼之备。”
太子谢而遣之。高宗闻而特加赏慰。
寻除右千牛卫将军,高宗谓曰:“以卿忠谨,故与卿三品要职。他人非搜辟②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知此官贵否?”后契丹作乱,起授滑州刺史。
则天谓曰:“边贼反叛,卿虽疾病,可将妻子日行三十里,缓步至彼,为朕卧理此州,以断河路也。 ”因问朝廷得失,及善备陈理乱之宜十馀道,则天曰:“彼末事也,此为本也,卿不可行。”
乃留拜内史。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
及善在官每以清正见知,临事难夺,有大臣之节。时张易之兄弟恃宠,每内宴,皆无人臣之礼。
及善数奏抑之,则天曰:“卿既高年,不宜更侍游宴,但检校阁中可也。”乃上疏乞骸骨,不许。
圣历二年,薨,年八十二。废朝三日,陪葬乾陵。
《旧唐书列传四十》[注】①掷倒:翻跟头。 ②搜辟:搜査清除道路。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今万乘失御 控制力,统治力 B.袭爵邢国公 承继C.太子谢而遣之 致谢 D.及善数奏抑之 抵制,压制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窃为足下寒心矣 为朕卧理此州 B.以父死王事 以卿忠谨C.太子之居春宫 恐非殿下羽翼之备 D.乃留拜内史 乃上疏乞骸骨,不许7.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王及善“有大臣之节”的一组是 ①力战而死,太宗深痛悼之。 ②臣止当守职,此非臣任也③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横刀在朕侧 ④卿虽疾病,可将妻子日行三十里⑤及善备陈理乱之宜十馀道 ⑥及善数奏抑之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隋朝末年,王君廓和王君愕率领所部一万多人来投靠义师,随从太宗征伐辽东,冲锋陷阵,英勇杀敌。
B.高宗对王及善特加信任并委以重任,授予三品要职,让他佩大横刀留在自己身旁。C.武则天对王及善极为器重,本来想派他去滑州,但在向他问策后决定把他留在朝中。
D.王及善不满张易之兄弟恃宠而骄、不守臣礼,屡屡上奏,但武则天反倒让他不要多管此事。 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 彼末事也,此为本也,卿不可行。
② 及善在官每以清正见知,临事难夺,有大臣之节。参考答案:6。
C(C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A介词,为,替;B连词,因为;D连词,于是)7。 D(①句写的是王及善的父亲王君愕;③句写的是高宗对王及善的信任;④句写的是武则天对王及善的要求。)
8。 A(A偷换主语,原文是说王君愕"与君廓率所部万余人来降",王君愕随从太宗征伐辽东,冲锋陷阵,英勇杀敌,而非"王君廓和王君愕"。
)9。 (1) (4分)时御史中丞来俊臣按制狱/常以飞祸陷良善/后坐事系狱/有司断以极刑/则天欲赦之/及善执奏曰/俊臣凶狡不轨/愚以为若不剿绝元恶/恐摇动朝廷/祸从此始/则天纳之。
(4分,该断不断、不该断断了均算错,每错3处扣1分。)(2)(6分)①翻译:防边贼作乱(译作"那"也可)是小事,朝廷根本是大事',你不应出行。
(2分,"末"1分,句意1分。)②翻译:王及善在官时总是凭着清廉正直得到皇帝的知遇,遇事不轻易改变主张,很有大臣气节。
(4分,“每”1分,“以”1分,“见知”1分,句意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王及善,是汔州邯郸人,父名君愕。
隋朝末年,并州人王君廓侵掠邯郸,王君愕前往游说王君廓说: "如今天子丧失统治权力,英雄竟起,应该安抚招纳被遗弃的百姓,占据有利地势,按兵不动以观察形势变化。 现在足下肆行残忍,所到之处劫掠抢夺,我私下替足下寒心。
"王君廓听从他的建议,于是屯驻在井陉山。恰逢义师进入并平定关中,他便和王君廓率领所部一万多人来降,随从太宗征伐辽东,和高丽在驻跸山交战,王君愕率先冲敌阵,力战而死,太宗非常哀痛并怀念他。
王及善十四岁时,因为父亲为国事而死,袭爵邢国公。 太子住在春宫时,因聚宴而命宫僚翻跟斗,轮到王太善,他推辞说:"殿下自己有乐官,臣只应属守本职,翻跟斗不是臣的事情。
臣如果接受此令,恐不合辅弼殿下的本意。"太子道歉并让他离去。
高宗听说后专门加以赏赐安慰,不久授任佑千牛卫将军, 高宗对他说:"因为卿忠诚谊慎。
4.《“穆修,字伯长,郓州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2题穆修,字伯长,郓州人。
幼嗜学,不事章句。真宗东封,诏举齐、鲁经行之士,修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
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中道亡至京师,叩登闻鼓诉冤,不报。
居贬所岁余,遇赦得释,迎母居京师,间出游丐以给养。久之,补颍州文学参军,徙蔡州。
明道中,卒。 修性刚介,好论斥时病,诋诮权贵,人欲与交结,往往拒之。
张知白守亳,亳有豪士作佛庙成,知白使人召修作记,记成,不书士名。士以白金五百遗修为寿,且求载名于记,修投金庭下,俶装去郡。
士谢之,终不受。且曰:“吾宁糊口为旅人,终不以匪人污吾文也。”
宰相欲识修,且将用为学官,修终不往见。母死,自负榇以葬,日诵《孝经》、《丧记》,不用浮屠为佛事。
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
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文者必曰穆参军。
庆历中,祖无择访得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首,集为三卷。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嗜学,不事章句 事:研究B中道亡至京师 亡:逃跑C张知白守亳 守:太守D自负榇以葬 负:背负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求载名于记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B.士谢之,终不受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士以白金五百遗修为寿 耕植不足以自给D.居贬所岁余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1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分)①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
(4分)②迎母居京师,间出游丐以给养。(4分)③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4分)参考答案:11。
C(守:任太守)12。A(A都是“在”的意思 B 代词 他/动词 去 往 C 介词 用/来 D 地方 处所/所字结构)13。
①穆修自负才学,和同僚关系多有矛盾,通判嫉恨他,唆使人诬告他,穆修受到罪责,贬到池州任职。 (“负”“龃龉”“忌”各一分,句意一分)②(穆修)接母亲到京城居住,不时外出乞讨来供养母亲。
(“迎”“间”“给养”各一分,句意一分)③此时穆修独以善于写作古文著称,苏舜钦兄弟经常与穆修来往。(“于是”“称”“游”各一分,句意一分)参考译文穆修,字伯长,(山东)郓州人氏。
自幼好学,(但是)不钻研(当时流行的)文章词句。真宗皇帝封禅泰山时,下诏(让地方)举荐齐、鲁地区读书人,穆修得到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出任参军。
穆修自负才学,和同僚关系多有矛盾,通判嫉恨他,唆使人诬告他,穆修受到罪责,贬到池州任职。去池州路上,逃到京城,击打登闻鼓诉冤告御状,没有得到回复。
居住在受贬地方一年多,遇到大赦得到了赦免,接母亲到京城居住,不时外出乞讨来供养母亲。很久之后,得到补颍州文学参军的官职,迁往(河南)蔡州。
明道中,死去。穆修性格刚直,喜欢谈论斥责当时的社会弊端,诋毁讥笑有权有势的人,人若和他结交,往往被拒绝。
张知白任(安徽)亳州太守,亳州有豪士捐建的佛庙完工,张知白差遣人召穆修作纪念文章,文章写成,不写那个豪士的名字。豪士用白银五百两送来给穆修做寿,而且企求在文章之上记载自己的名字,穆修将白银丢到院子外边,(俶装去郡。
)潇洒地离开郡城。
豪士向他作揖,始终不肯接受,还说:“我宁愿以游走江湖来糊口,也不会让行为不正玷污我的文字。 ”当时宰相想结识穆修,而且准备任用穆修为学官,穆修一直没有去拜会宰相。
穆修母死后,自己背负棺材下葬,(丧事期间)每天诵念《孝经》、《丧记》,不用和尚做佛事。(中国)从五代开始,文章走入没落,唐朝以来,柳宗元开始复兴古文。
从此后,杨亿、刘筠偶尔尝试写辞赋,天下读书人风靡跟从。此时穆修独以善于写作古文著称,苏舜钦兄弟经常与穆修来往。
穆修虽然穷困到老,然而当时士大夫说起善于写文章的一定说是穆参军。庆历年间,祖无择寻找到穆修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首,收集为三卷(出版)。
5.“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译文:
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出自两汉·司马迁《鸿门宴》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
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扩展资料: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刘备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鸿门宴》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
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
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6.文言文《董遇“三余”读书》全文翻译
一、译文:董遇,字季直,性格木讷但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来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嘲笑他,但董遇没有改正。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多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很多遍。”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二、原文:出自 三国 鱼纂《魏略·儒宗传·董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董遇,字季直。汉末三国魏国人物。董季中(字季中,名不详)之弟,魏国著名儒宗。其人不见《三国志》记载,仅见于鱼豢《魏略》。
二、作者简介
鱼豢(生卒年待考),长鱼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著名史学家。
《魏略》,是鱼豢私自撰著的,一般皆说其记事止于魏明帝。但据《三国志·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农历9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
鱼豢是陕西关中人,源出春秋姬姓晋国长鱼矫氏族,所以对西戎故地即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因此在《三国志·东夷传》中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诸多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也极为珍贵,被历代史家称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7.忽见层崖之上
你问的是这个吧: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1)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②,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③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④(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
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2分)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2分)
4.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答案:1.(1分)jiàn
2.(2分)⑴ 其; ⑵ 以; ⑶ 之。 (错一处扣1分,最多扣2分。)
3.(2分)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对一处得1分,最多得2分。)
4.(3分) (无“标准答案”。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感悟明确,符合文意,思考得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