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狼阅读文章(关于《狼》的文言文阅读)

1.关于《狼》的文言文阅读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2.文言文《狼》的原文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cháng),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非常害怕,就把骨头扔给它们。

一只狼得到骨头后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

担子中的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非常困窘急迫,害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倚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数刀砍死了狼。

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到柴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堆中打洞,企图钻洞而出,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入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又数刀杀死了它。屠户这才明白原来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诱骗对手。

狼如此狡猾,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骗人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文言文,文章,阅读

3.蒲松龄的《狼》阅读题狼蒲松龄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2。

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3.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4.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5.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答案1.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陵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

丢掉幻想,准备抵抗。3.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对于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否则,就没有出路。二1.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项( )(多选!)A.“径去”的意思是径直走开。

“犬坐”的意思是像狗似的蹲坐在面前。B.第4段中前三个“其”字的意义分别指:屠户、积薪、前狼。

C.第4段中三个“以”字的含义都是“用”。D.“屠暴起”,写屠户的当机立断。

“暴”,突然的意思。 E.“目似暝,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闭着似乎在睡觉,那神情善良得很。

F.“一狼径去”写狼另有图谋,“犬坐于前”写狼牵制屠户。G.第4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H.第4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2.加粗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是(差别细微,要仔细分辨。)

[ ]A.犬坐于前 前狼B.以攻其后 自后断其股C.久之 毙之D.意将隧入 身已半入3.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前面的狼假睡,后面的狼引诱敌人。B.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原来是用这个方法迷惑敌方。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睡是为了诱惑敌人。

4.如果用“屠户遇狼”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________、________和屠户杀狼。5.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________意思:________6.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思路分析与详解1.A、D、F、G、H这道题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如A、B、C三项;有文言句子的翻译,如E项;又有对文言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如D、F、G、H四项。B项,第1个“其”在“其一犬坐于前”句中,指的是狼,而不是屠户。

第3个“其”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句中,指的是屠户,而不是狼。 C项,第1个“以”在“以刀劈狼首”句中,是介词,“用”的意思。

第2、3个“以”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和“盖以诱敌”句中,是连词,表示目的,“用来”“以便”的意思。E项,关键词语是“暇”。

暇,空闲、悠闲的意思。 不能作“善良”讲。

审题要注意:题目中没说答案只有一项,那么就应该有多个答案。2.D这道题考的是多义词的辨析能力。

A项,“犬坐于前”中的“前”是“前面”的意思;“前狼”中的“前”是“在前面(的)”或“先(杀死的)”的意思。 B项,“以攻其后”中的“后”是“(屠户的)背后”的意思;“自后断其股”中的“后”是“(狼的)后面”的意思。

C项,“久之”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助词;“毙之”中的“之”是“它”的意思,代词。3.B正确理解句意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C项,把“盖以诱敌”中的“盖”当作“盖子”讲是不对的,这里有“原来”的意思。另外,还要根据前后文正确理解省略句的意思,准确补进被省略的成分。

A项,“盖以诱敌”承前省略了主语“前狼”,而不是“后面的狼”。D项,“乃悟前狼假寐”也省略了主语应该补进的主语是“屠户”,而不是“前面的狼”。

4.屠户惧狼 屠户御狼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6.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三1。 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场主积薪其中( 麦场 ) B、一狼洞其中( 柴堆 )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D、屠自后断其股(狼)解析:文言文中常有“一词多义”的现象。

上述加点的“其”字虽均为代词,但它所指代的对象却并非完全相同,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其中,A、B、D都是正确的,而C句若补完整应为:(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根据具体语境来看,这里的“其”应指代“屠户”。

参考答案:C2、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解析:要判断主人公是谁,必须先把握文章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即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将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可见作者写本文正是为了讽刺狼。在叙事过程中,文章也是以狼为主导来进行,并以狼最终自取灭亡来结束的。

由此可见,在本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参考答案: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3。 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

4.阅读下面文言文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小题1】A【小题2】⑴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⑵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小题3】C【小题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结合古文积累,弄清例各句中字词的意思,进行比较。

可用排除法,B句“敌”一为“攻击”一为“敌人”,C句中“意”一为“神态”一为“想”,D句“之”一为“它”另一个无义,A句中的“其”都为代词,代柴堆,故选A。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

第一小题要注意“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第二小题要注意“几何”为古今异义,疑问语气要译出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抓住各选项内容要点,阅读全文,搜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语句理解判断正误。 C句的“暴”不是“暴怒”的意思,是“突然”“猛的”的意思。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文言文:《狼》的阅读答案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凶恶。

2、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事件: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3、屠夫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投以骨(对狼抱有幻想)。4、屠户”投以骨”这样做的目的是 。

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退狼。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贪婪。

6、请找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屠大窘,恐前后受其7、“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丢掉幻想,准备抵抗8、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9、狼的表现呢?眈眈相向。10、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阴险狡诈。

11、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12、“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3、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4、文章结尾的议论有何作用?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15、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6、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6.关于《狼》的文言文阅读

原文: ①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②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③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翻译: ① 有个屠夫卖完肉回家。天色已晚,忽然一只狼冲来,直看着担子里的肉,像是很馋,它跟在屠夫后面走了数里路。

屠夫害怕,用刀吓它,它就稍微退一步;等屠夫朝前走,它又跟上。屠夫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暂且将肉挂在树上,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拿。

于是将肉钩好,踮起脚将肉挂在树上,再把空担给狼看,狼才停住不跟了。屠夫回去,天亮来取肉时,远远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

抬头仔细看,就见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它的腭部,真像鱼上钩吃饵。那时狼皮价钱贵,值十余金,屠夫因此有些钱了。

人们说爬上树求鱼,哪知,这狼爬上树求灾难。这实在令人好笑啊! ②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来的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急很怕,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刚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了。这才领会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是狡猾的,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③ 一屠夫晚上行走,被狼紧逼着,道路旁有晚上耕田人呆的小篷,于是奔进去躲在里面,狼用爪子伸入草垫探找。

屠夫立即抓住它的脚爪,不让它收回,只是无法让狼死去。身边只有一把不满一寸的小刀,于是割破狼爪下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吹它。

拼命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才用带子把它绑住。出来一看,狼胀大如牛,两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合不拢。

于是背着它回去。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个主意?。

7.蒲松龄的文言文《狼》其二

这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和柳宗元一样,他把古代汉语的精炼发挥到了极致。古代汉语之所以简洁,有一个原因,就是句法比较简明。

句子大多是简单句,句子之间的逻辑因果和时间空间的承接都是省略了的。把复杂的过程、其间的因果、前后的联系,放在叙述的空白里,是文言小说作家常用的手法。

这篇文章,文风之所以如此干净利落,还有一个原因:全文几乎都是叙述,没有描写,没有抒情。除了最后一句是感叹以外,作家的感情没有直接流露。

这种白描手法,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但要真正把白描手法讲得让学生有感觉,就得用还原的方法,把那些在作者那里省略的东西补充出来。

这就是说,要懂得文章的好处,就得不仅仅满足于欣赏文章已经写出来的,还要把它没有写出来的想象出来。对一个教师来说,光是讲解课文上已经有的东西是不够的,还要养成一种敏感,就是善于把文章中没有写的东西想象出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这个屠户的面目、衣着、年龄就没有写,客观的情况,除了一个“晚”字,全部省略了。能否省略的原则是对后面文章的进展有无作用。

有则多写,无则省略。没有肉只有骨,就对后文描写屠夫穷于应付的作用极大。

如果肉很多,狼吃饱了,撑得慌,情节可能会有另外一种发展。“途中两狼”,表明不是一只,如果是一只就没有后面的惊险故事了。

这里作家的省略很多,两只狼,是公的,还是母的,是灰的,还是白的,是老的还是小的,都与后面的情节无关,所以全都省略了。“缀行甚远”,省略的更多。

跟着他、摆脱不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直到追得他没有办法,才把骨头丢给狼们。

从这种过程的省略,不仅可以看出作家的笔法简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作家的匠心。大凡前面提到的,后面必有发展。

蒲松龄叙述的功力,并不仅仅在叙述比较简单的事情上,而且在叙述复杂的事情时,他也能使之具有某种不亚于描写的效果。对于比较复杂的事情,叙述本来是比较困难的。

亏得蒲松龄以简驭繁: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量词的灵活运用。

由于两只狼在前面没有以形状和颜色来区别,这给后来分别叙述二者带来了难度。蒲氏起初用了两个“一”(“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代表两只不同的狼。

紧接着,情势变化了,再用两个“一”就缺乏变化了。他改用位置来区别(后狼,前狼)。

等到骨头霹乞完了,两只狼仍继续跟踪着屠户,但它们是并排,还是一前一后,或者是一会儿并排,一会儿一前一后,就不值得交代了,作者就干脆含混地用“两狼”(并驱如故),不再强调二者的区别了。接着,作者又有区别了:“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还是用一个“一”字,就轻而易举地把两只狼,恰如其分地分别开来。读者只要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凭上下文想象出二者的不同,就足够了。

至于其他的区别,本来可以写出很多,但是,作者略而不计。这就是精炼的“精”的要义。

不要小看这样的文字。这里有作家的匠心——尽可能把与情节发展无关的细节省略掉。

把动作和情景减少,以免干扰读者对情节因果链的注意,这是本义之所以精炼异常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好处不仅仅是精炼,还在于把有限的细节有机地组织起来。

随着故事的进展,叙述出现了细节和比喻,有了一点描写。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这是因为,这种状态是一个悬念,结局时将有一个解释,这对情节有相当的重要性:屠夫杀了两只狼后才悟出来,原来狼做出心不在焉的样子,是为了麻痹他(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结局使前因获得了解释,读者对情节的意义也有了新的体悟。

这种情节因果的有机构成,正是小说的特点。 这篇文章,表面上看,其好处是写得很干净,没有可有可无的话。

但光是这样还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又有一些描写的笔墨。仔细分析以后才发现,凡是花了一点笔墨的地方,在后来都是有新的意义的。

这就使这篇篇幅很小的文章,在文字结构上,具有了一定的有机性。前文不仪仅是为了前文,而且对后文有用,后文也不仅仅为了届文,而且对前文有用,这叫做用笔有前后照应之效。

文章最后有一点议论,从小说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省略的。现代小说家往往回避把主题都讲出来,因为把倾向性隐藏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更有利于调动读者的心理参与。

现代小说更倾向于为不同读者的多元理解留下充足的空间。但蒲氏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家。

他的《聊斋志异》几乎在短篇故事后面都要发一通议论,有时用“异史氏”的名义(其实也就是他自己),有时则作为文章的一个部分。可以把这看成是一种体式。

不仪《聊斋志异》如此,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这是一种传统的格式,蒲氏不过是稍稍作了一些调整而已。

文言文狼阅读文章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