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方立邢州平乡人也文言文翻译(《李仕鲁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1.《李仕鲁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广西玉林高中南宁二中2011届高三9月联考李仕鲁,字宗孔,濮人。
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 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
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
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
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 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
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 ”帝不听。
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
一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
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 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
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
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 游:求学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 济:渡过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 视:和……比较D.皆高其品秩 高:提高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⑤章数十上,亦不听⑥遂置笏于地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于成为明初鄱著名儒士,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
(3分)(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
(4分)。
2.《“吴充,字冲卿”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
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
判铨欧阳修为之请,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
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
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
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
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
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
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
光亦以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之行,中外汹汹。民困于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
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
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亡他。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数为所诎。
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 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
卒,年六十。 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
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
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相率设席受经 接受,学习B.仇家谮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 诬陷C.无庸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竭尽,耗尽D.帝独明其亡他 无,没有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判铨欧阳修为之请 数为所诎B.判寺王洙命吏以印纸行文书 光亦以充可告语C.民困于烦苛 充与议变法于前D.自新法之行 及确之预政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吴充性格沉稳周密的一组是( )(3分)A.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受经 充深思之,终不能用B.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 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C.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等数十人 及确之预政,充与议变法于前D.无庸复列置郡县,殚财屈力 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
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C.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9.断句与翻译。
(10分)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①修忠直,不宜用谗逐。
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3分)②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
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4分)参考答案:6。
(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解释】:A:因------获罪。
7。 (3分)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解释】:D之:助词,取消独立性。(A 介词,为、替/表被动的介词,被; B介词,认为/拿;C介词,表被动/介词,在)8。
(3分)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C级。 【解释】:A (B 公正严明;C勤政而力不足;D心正而力不足/为相务安静)9。
(3分)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解释】:A(吴充并非 “得到宠爱”也不是“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的人)10.(10分)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解释】:(1) ①译文:同事大多和皇族亲密往来,充年纪最小,却只因为严肃受到敬畏,相继设讲席传授经义。(5分。
大意1分,“等辈”、“以”“见”“受”各1分。)②译文:吴充不赞成(认可)安石的做法,多次向皇上说政事不利(顺利)。
皇帝明察他中立不结党营私(或答无偏向亦可),想任命他为相。(5分。
大意2分;“不善所为” 、“中立无与”、“欲相之”译对各1分。)参考译文:吴充,字冲卿,是建州浦城人。
未到二十岁就考中进士,入超担任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 同事大多和皇族亲密往来,充年纪最小,却只因为严肃受到敬畏,相继设讲席传授经义。
候选官员选胡宗尧,是翰林学士胡宿的儿子,因小事牵连获罪,不得改任京官。担任判铨的欧阳。
3.文言文,《游大林寺》的翻译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等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4.文言文翻译
金华城有一豪民李甲,损人肥私,近居佛寺。
有二个僧人颇受村人钦仰,经常向人们乞讨钱物、饭食,人们大都会给,还时时受到甲妻暗中施舍。甲知道了,深深地怀恨在心。
一日,二僧因为有事到他家,甲故意做出殷勤的态,但私下命令仆人做四个饼,在其中放毒,用来出门时劝二僧带上。僧刚吃饱饭,食不下咽,于是怀着就回寺里了。
第二天,二个小孩儿彩衣垂发,入寺参观游玩,问们是谁,就说是甲之两子。二僧惊曰:“这是李公爱子,应该拿果饵宴请之。”
命令其徒遍搜寺庙,没有找到什么,只有饼在几上,于是取来喂之。二儿各食其中之一,还怀着其一还家。
一入门就大呼腹痛,并扑地打滚而死。甲不知道原因,询问其仆,搜索其身,还有饼在,于是知到他们是中毒而亡,只能忍气吞声独自哭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