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考试旧五代史列传七(急求«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的翻译,相关练习及答案)
1.急求«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的翻译,相关练习及答案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
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
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
”迁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
”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
上遂入。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
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2.7.薛居正已编撰<五代史>一书,为何欧阳修又编写&l? 爱问知
欧阳修为什么要修《新五代史》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
所谓“自撰”,是说这部史书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 而“《春秋》遗旨”即《春秋》笔法。
欧阳修自己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他作史的目的,正是为了抨击这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
《玉海》引《中兴书目》说,这部史书可能出自欧阳修晚年所作,写完以后,藏在自家,在他死后,才由家属上呈宋朝皇帝,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到金章宗时候,这本新的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
欧阳修的五代史,原称《五代史记》,后来为和《旧五代史》区别,才被称为《新五代史》。 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又把它称为《新五代史记》,这显然是错误的。
这一点,已为当代著名史学家柴德赓在《史籍举要》中辩正。 欧史可取的地方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诸点: 一、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又增加了“薛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宋人编的《五代会要》、《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唐余录》、《九国志》等等。
因此在叙述某些传记时,史实比“薛史”有所充实。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序》中说他曾征引了五代诸种小说,可见他选用材料之广。
尤其应当肯定的是,“欧史”对奚、契丹、吐谷浑等边疆少数民族的史实,较之“薛史”有较多的补充;对南方各国的史实,也比“薛史”记载得详明。 《十七史商榷》说。
“僭伪诸国(指南万诸国和北汉),皆欧详薛略。”这是因为欧阳修博采笔记小说和野史、杂史,大量充实史料的结果。
二、欧史对原来“薛史”芜杂的部分作了必要的删削,使得条理更加清楚。《郡斋读书志》指出:“欧阳永叔(即欧阳修)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实,重加修定”,功劳颇大,以至当时把欧阳修比之汉朝著名史家班固、刘向。
尤其是“欧史”对列传部分作了分门别类的归纳,使同类人物各合为一传,如《死节传》、《义儿传》、《伶官传》、《逆者传》等,使读者要查找某一类人物或某一历史事态发展线索时,可以有较方便的条件。比如对五代时期戏剧史的探讨,《伶官传》便是极好的综合资料;《义儿传》对当时大将的养子制度,也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三、欧阳修编《新五代史》,用力颇深。从他的集子看,他和很多人商榷过,曾经历了长期探索;对《旧五代史》中的许多史实错误,进行了订正纠谬。
上述几个方面,都是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不可泯灭的功劳。后世史评家常常对“欧史”贬责过多,其实是不公平的。
但是“欧史”也有其致命的弱点,至少有两点历来为后代史家所不取。第一、由于欧阳修着意学《春秋》”微言大义”,所以文字过分简约,这就减去了许多重要的史料。
例如,原来《旧五代史》本纪部分有六十一卷,欧阳修省略其五分之四,仅剩下十二卷;尤其是减去了皇帝诏令的部分,而这一部分反映着很多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内容。 省去以后,就使后人看不清当时一些重要大事的原来面貌。
比如,后周世宗柴荣的反佛毁佛措施,“薛史”全录该事件的诏文八百多字,至“欧史”只剩下十九字,如果不看“薛史”,这件事情就难以弄得清楚了。再如,“欧史”不主张写志,《新五代史》中仅有司天、职方二考,而《旧五代史》则食货、刑法、选举、郡县、天文、历法、职官诸志俱全,为后人研究五代时期经济、政治制度的沿革,提供了重要资料。
其次,欧阳修过分重视春秋笔法,有些所谓“一字褒贬”并不能说明问题,反而显得拘泥与可笑。如他讲究两个地方势力相等的集团打仗,文字上用“攻”;势力大的打势力小的行文用“伐”;天子率兵攻战用“征”;“叛此附彼曰叛”、“以下谋上曰反”等等。
这样过分拘谨地用词,势必形成文字上的封建俗套,有时造成不重史实,府就文词。同样的毛病,也表现在欧阳修评论某些人物和事件的文字中。
比如,他最喜欢以“呜呼”开头,评论五代历史,慨叹五代是个黑暗时期,以反衬宋朝的太平盛世,因此对某些人物便有否定过多的偏见。 如对冯道,至今尚未能对他有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这和欧阳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而且,卷卷评论都以“呜呼”开头,也使行文变得板滞,甚至使读者生厌。因此清代文史大家章学诚讥称它:“只是一部吊祭哀挽之集,如何可称史才?”可见什么事都不可过分。
此外,由于欧阳修过分强调写史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有些史实他是有意避讳的。 如后周有位大将叫韩通。
他忠于后周王朝,反对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欧阳修就不给他立传。这在当时就遇到同辈的议论。
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当时有个史学家刘??(曾参加《资治通鉴》的编写),曾问欧阳修的弟子焦干之,五代史脱稿没有,焦说即将脱稿。刘又问:为韩瞠眼(韩通的外号)立传没有,焦说没有。
刘??大笑说:“如此,亦是第二。
3.课外文言文阅读申甫传 汪琬
1。
D2。B3。
A4。C5。
(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得分点:复、故、乞、师)(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事故。
(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得分点:所以、关、盗、出入、非常)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其中,D项的“卒”应解释为“终究,最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视。可知①是没给申甫士兵,属于失败的客观原因;②属于兵源不佳,是客观原因;③写申甫传授的方法不适合,是主观原因;④写的是权贵之人不懂兵法,与申甫失败无关;⑤ 是写催促申甫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出战,属于客观原因;⑥是与刘公有关的事情,不属于原因。
由以上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题中,“刘翁”和“故颍州大侠也”构成判断句,其主语和谓语间应断句。
“门下食客”和“数百人”构成主谓关系,它们之后都应断句。动词“好”的宾语“言兵”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题中,C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在前,授予官职在后。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复”应译为“又”;“故”应译为“以前、原先”;“乞”是请求之意;“师”作“事”的状语,可译为“像对待来时一样”。第(2)句中的“所以”可译为“……的原因”;“关”即函谷关;“盗”即盗贼;“出入”是偏义复词,重在“入”;“非常”即意外事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申甫,云南人,好行侠仗义,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嬉戏。
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
不久,引诱了一只狸猫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
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申甫刚刚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没有什么收获。
他来到嵩山,又碰到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
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
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见许多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相信。
明愍帝即位,清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
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 ”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
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终究不能操练。 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
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 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
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
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
4.《旧五代史》有哪些内容
《旧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原名 《梁唐晋汉周书》,后称《五代史》,是一 部纪传体五代史。
《旧五代史》为官修的五 代历史,后欧阳修所编《新五代史》问世, 为加以区别,改名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 元973年)开始编写,第二年即告完成。
当 时,宰相薛居正奉命监修,因此题名为薛居 正所编。全书共150卷,记载了五代时期后 梁至后周年间的50多年历史。
该书的编写目 的就是为了总结五代时期各个政权“短命” 的原因,从而为宋朝统治者提供借鉴。《旧 五代史》中包括本纪61卷、列传77卷、志12 卷,其中《梁书》24卷、《唐书》50卷、《晋书》24卷、《汉书》11卷、《周书》22 卷、《世袭列传》2卷、《僭伪列传》3卷、《外国列传》2卷以及《志》12卷。
《旧五 代史》一书保留了很多珍贵史料,尤其是它 所引用五代时的历史文献今基本都已散佚, 因此其文献价值更为突出。
5.“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什么意思
意思是姑且点上2113新火来烹煮一杯5261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4102在啊。写出1653了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表达的是及时享乐。
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原文如下: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如下: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扩展资料: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江南·超然台作
6.《旧五代史 张存敬传》的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2496 更新时间:2013-9-30 17:59:34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存敬,谯郡人也。性刚直,有胆勇,临危无所畏惮。
唐中和中,从太祖赴汴,以其折节,颇见亲昵,首为右骑都将。从讨巢、蔡,凡历百战,多于危蹙之间,显有奇略,由是频立殊效。
光启中,李罕之会晋军围张宗奭于盟津,太祖遣丁会、葛从周、存敬同往驰救。存敬引骑军先犯敌将,诸军翼之,敌骑大败,乃解河桥之围。
大顺二年,为诸军都虞侯,佐霍存董大军收宿州,以功奏加检校兵部尚书。太祖东征徐、兖,存敬屡有俘斩之功。
凡受指顾,皆与机会,矢石所及,必以身先,太祖尤加优异,以为行营都指挥使、检校右仆射。乾宁三年,充武宁军留后,行颍州刺史。
光化二年夏四月,幽、沧侵凌魏郡,复以存敬为都指挥使。三年,大举,与葛从周连统诸军攻浮阳,树数十栅,围刘守文累月。
时幽州刘仁恭举兵来援,存敬潜军击之于乾宁军南老鸦堤。是日,燕人大败,斩首五万级,生擒马慎交已下一百余人,获马万余蹄。
其年秋九月,引军收镇州,存敬勒众涉滹沲河,师人鼓行而进,逢镇之游兵数千,因逐之,直入镇之壅门,收鞍马牛驼万计。翼日,镇人纳质而旋。
寻为宋州刺史,逾年,甚有能政。复拥众伐蓟门,数旬间连下瀛、莫、祁、景四州,擒俘不可胜纪。
自怀德驿与中山兵接战,枕尸数十里,中山开壁请降。天复元年春,太祖以河中节度使王珂与太原结亲,凭恃骄恣,命存敬统大军讨之。
即日收绛州,擒刺史陶建钊,降晋州刺史张汉瑜,二郡平。进围河中,王珂请降。
太祖嘉之,乃以存敬为护国军留后。未几,检校司空,寻移宋州刺史。
将之任所,寝疾,逾旬卒于河中。太祖闻之,痛惜移晷。
开平初,追赠太保。乾化三年,又追赠太傅。
(选自《旧五代史·张存敬传》) 注:①移晷:日影移动,指经过了一段时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颇见亲昵 见:被 B.行颍州刺史 行:巡行 C.逾年,甚有能政 逾:越过,超过 D.寻移宋州刺史 寻:不久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存敬战绩显赫的一组是(3分)( ) ①多于危蹙之间,显有奇略 ②矢石所及,必以身先 ③燕人大败,斩首五万级 ④直入镇之壅门,收鞍马牛驼万计 ⑤自怀德驿与中山兵接战,枕尸数十里 ⑥太祖闻之,痛惜移晷 A.②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存敬性格刚直、有胆略,跟随太祖征战的时候,因为能够委屈自己,敬服他人,因而获得太祖的器重。
B.幽、沧侵犯魏郡的时候,张存敬重新被启用担任都指挥使,第二年他孤军围困了刘守文几个月,并打败了刘仁恭。C.张存敬担任宋州刺史期间,不但善于处理政事,而且战功显赫,先是攻下了四个州,并且使中山人开城投降。
D.张存敬后来在河中府病逝,太祖知道之后,哀痛惋惜了一段时间,并先后追赠太保、太傅的官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存敬引骑军先犯敌将,诸军翼之,敌骑大败,乃解河桥之围。译文: (2)存敬勒众涉滹沲河,师人鼓行而进,逢镇之游兵数千,因逐之。
译文: 这是题目吗4. B [行:代理,兼摄官职]5. C [①张存敬有谋略;②表现张存敬勇敢,⑥对象是太祖]6.B [原文“与葛从周连统诸军攻浮阳”]7.(1)存敬带领骑兵率先进攻敌军,各路军马像翅膀一样(从两侧助攻)掩护他,敌人的骑兵被打败了,于是解了河桥之围。(5分) [关键词语有:“引”, 1分;“翼”(直译,意译都可以), 1分;“敌骑大败”被动句,1分;“乃”, 1分;句意1分] (2)存敬带领军队渡过滹沲河,兵士击鼓前进,遇到镇州几千个散兵,趁机(于是)追赶他们。
(5分)[关键词语有:“勒”, 1分;“鼓”, 1分; “游兵数千”定语后置,1分;“因”(趁机、于是都可以)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张存敬是谯郡人。他性格刚直,有胆量和勇力,遇到危险的时候并不惧怕。
唐中和年间,他跟随梁太祖到汴州,因为他能屈己敬人,很被太祖亲近。刚开始担任右骑都将。
跟随太祖征讨巢、蔡,一共经历一百多场战役,多次在急迫情形下,显示出奇谋,因此常立下特殊的功勋。光启年间,在盟津李罕之会同晋军围困张宗奭,太祖派遣丁会、葛从周、存敬三人同时飞驰前往救援。
张存敬率领骑兵率先进攻敌军,各路军马像翅膀一样掩护他,敌人的骑兵被打败了,于是就解了河桥之围。大顺二年,张存敬担任诸军都虞侯,辅佐霍存统帅大军收复宿州,因为功勋上奏加封检校兵部尚书。
太祖向东征讨徐、兖,他常有杀敌的功劳。凡是他指挥的战役,都能抓住机会,箭矢滚石能到的地方,他一定身先士卒,太祖待他特别优厚不同一般,让他担任行营都指挥使、检校右仆射。
乾宁三年,担任武宁军留后,代理颍州刺史。光化二年夏四月,幽、沧侵犯魏郡,又以存敬为都指挥使。
三年,大规模起兵,和葛从周共同进攻浮阳,竖立数十围栏,围刘守文好几个月。那时幽州刘仁恭带兵前来救援,存敬在乾宁军南老鸦堤偷袭他。
这天,燕人大败,斩杀敌军五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