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
11.D 12. C 13.C 14.B 11. “陋”,意动用法,认为……粗劣,丑陋。
12.而: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却”。A.第一个“若”表比喻,“好像”的意思;第二个“若”作代词,“如此”的意思。
B. 第一个“之”作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作代词,相当于“它”,指所著《史记》;D.第一个“所以”表凭借,相当于“用来”;第二个“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13.漫游,游历。
A烈火:点燃火,烧火,“烈”作动词,如《窦娥冤》“烈些纸钱”;今义猛烈的火。B 其中:它们中间,即竹木山石间,“其”作代词,作后面方位词“中”的定语;今义那里面。
D异地:景色奇异的地方;今义他乡,外乡。 14.主要不是“议论”,是抒情结合议论;也不是“怀才不遇并希望被人援引”,这与C矛盾。
注意结合作者被贬永州的经历,整体把握。 【参考译文】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
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或仰面倒下,或侧歪参差,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
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
(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
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
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么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
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参考简析: 本篇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所作的《永州八记》之一。
文章着力摹写小丘偏僻却幽静奇异的景色和气氛,流露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和对遭受打击的不平,同时还多少透露出希望被重新起用的心意。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开头的叙述交代,承上启下,体现了《八记》脉络贯通,分合照应的特点。文章用一系列形象贴切的比喻,以动写静,使丘上群石神态活现,情状可掬。
又在四个生动的拟人排比句连用四个“谋”字描写开辟经营后的小丘,赏心悦目,景色宜人。作者以唐氏之弃地比喻他是唐室的弃臣,小丘价廉、景美、却因地处偏僻而连年不售;借以讥嘲世俗,感慨身世。
因此,结尾作者贺小丘之幸遇其实是用以自伤自吊。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
11。
应为“要求”。12。
A项①“才”;②“起初”。B项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被动。
C项均为副词加强判断语气,相当于“是”或“就是”。D项①介词“凭借”或“借助”;②介词“因为”。
13。“高介绝俗”的意思是“清高耿直,不随流俗”。
由此可推知应为D项。14。
A项对“工歌诗”的解释有误;C项对“晟复以书来”的解释有误;D项中“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脱离了文意,原因应是“自谓不如”。参考译文: 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
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
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过了很久,升任为中书舍人。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 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
作画不肯轻易下笑,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有用金钱来购买购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
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 商人用约色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写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
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
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 ”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
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
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 ”他就像这样清高耿直,不随流俗。
昆山人夏昶,也善于画竹石,(名声)低于王绂。他画一枝竹子,价值白银一锭 ,但是别人大多通过赠送给他礼物得到他的画。
夏昶,字叫仲昭,永乐十三年的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官职到太常寺卿。夏昶和上元人张益,一起中的进士,都凭借文章而知名,又都善于画竹子。
后来,夏昶看到了张益写的《石渠阁赋》,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就不要写作赋了。张益见到了夏昶所画的竹石,(自己也认为比不上,)也就不再画竹子了。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
11。
(1)赠送 (2)说同悦,喜欢 (3)即使 (4)认为 12。 C 13。
(1)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2)(3)略 14。
不一样。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1分) 郑袖用的是眼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心计,用谎言和欺骗不择手段。(1分) 附翻译: 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
怀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怀王宠爱新娶的魏女,所以表面上也很爱护这个新娶的美女。 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
似乎比楚王更喜欢她。楚王说:“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而嫉妒乃是人之常情。
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的做法。 ” 郑袖知道楚王认定她不是嫉妒以后,就去对魏女说:“君王爱你的美貌。
虽然这样说,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则大王会长久宠幸你。”
从此魏女见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倒是知道。
”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
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王十分生气,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绝不宽赦。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以深远古淡为意 古淡:质朴淡泊
B、与物无忤, 忤:违反、抵触,引申为拒绝
C、意新语工, 工:精巧
D、世以为知言 知:知己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1)由是知名于时
(2)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B、(1)其织文乃尧臣诗也。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
C、(1)初未为人所知。
(2)欧阳修与为诗友。
D、(1)贤士大夫多从之游。
(2)特嗟赏之,为忘年交。
13、下边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梅尧臣“诗才”的一项是( A )
①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②用询萌为河南主簿。③欧阳修与为诗友,自以为不及。④世以为知言。⑤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也。⑥善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
A、梅尧臣擅长写诗。他的诗,追求深远质朴淡泊的意境。
B、梅尧臣做了河南主簿,与钱惟演、欧阳修等人结交,在这些名人的支持下,他终于在宋代文坛上出了名。
C、梅尧臣曾在德兴等地任职,大臣们多次举荐他担任馆阁之职,因而受到皇帝的召试,并赐予进士出身。
D、梅尧臣喜欢饮酒,贤士大夫多与交往,他十分健谈,无所畏惧,嬉怒笑骂皆寄于诗中,晚年尤其如此。
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
小题:干:请求,谋求)小题:A介词,被。
B代词,这些。C连词,并且。
D用来……的东西/……的原因)小题:给百官增加俸禄并非常衮提议,且其“对厌恶的官员打击报复,又私自增加其姻家的俸禄”当在为宰相之前,注意原文中的“先是”两字)【译文】常衮是京城长安一带的人。 性情清正,不乱交朋友。
从太子正字一职,逐步升任为中书舍人。当初,有些有战功的回纥人,可以留在京城,但他们性情极易骄横,多次冲过中渭桥,与当地军人发生争斗。
常衮向皇上提议说:“如今西蕃游荡在边境一带,多次入侵,如果他们互相勾结,趁我们没有防备而入,那事变可不小,请皇上及早考虑这件事。 ”又有一次,在天子诞辰那天,各路官员争相拿奢侈华丽之物敬献给天子。
常衮却认为:“节度使、刺史不是能男耕女织的人,这些东西大多从百姓那里搜刮而来,这是聚集了百姓的怨恨来讨好皇上呀,请皇上将这些东西全部还给百姓。如今战争还没有完全停止,京城的住户人口十家里不到一家在,然而各地祠堂寺庙却写经文造佛像,焚烧钱币掩埋宝玉,朝廷用来赏赐给像和尚、道士、巫师之类人的钱财,每年高达用万来计算。
陛下如果拿这些东西来换取粮食,减轻贫民的赋税,天下百姓的福运怎么能度量得尽呢!”唐代宗称赞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升任礼部侍郎,当时太监刘忠翼权势震动朝廷内外,泾原节度使马璘被皇帝宠爱信任,他们都对常衮有所请求,常衮全都加以拒绝。
后来又官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杨绾一同执掌朝政。 杨绾宽厚随和,然而常衮却苛刻而挑剔,常以清廉节俭自我标榜。
皇帝心中器重杨绾并且特别委任他,对他的礼待信任爱护,常衮比不上,因此,他心中常常忌恨。后来逢杨绾死,常衮才得以执掌国政。
在此之前,百官俸禄很少,朝廷商议准备加以增补。 当时韩滉主管财政,他跟常衮全都凭自己的情感好恶来定增补的多少。
韩滉厌恶国子司业张参,常衮厌恶太子少詹事赵槊,全都少给他们。太子文学师一职官衔为洗马副,而常衮亲家任文学师的人,他们得到的增补竟然在洗马之上。
他放纵自己的私情,计较个人的怨恨大多像这种情况。 按朝廷惯例,每天要拿出宫内御食赏赐给宰相家,可供十人享有,常衮上奏请求撤除。
政事堂有一北门,有时宰相会过此来到舍人院询问政事,到常衮掌权时却将它堵住,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常衮杜绝了卖官之路,然所有人事任用全都以朝廷公议为借口搁在一边,不擅长文词的人全都排斥不予录用。
唐德宗即位后,常衮上奏贬崔祐甫为河南少尹。皇帝震怒,让他与崔祐甫调换官职,接着又贬他为潮州刺史。
建中初年,杨炎辅佐皇帝执政,起用常衮担任福建观察使。当初,福建人未懂得学习,常衮到任后,给他们开设了乡校,让他们写作文章,并且亲自加以讲授教导,因此当地风俗完全得以改变,每年选送到朝廷的人才与内地各州一样多。
最终死在任上,享年五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为尚书左仆射。微臣司马光认为:“君子以饮食超过他人为耻;常衮推辞(皇上给的)俸禄,这说明他存有廉耻之心,这与那些占据着职位贪求俸禄的人相比,不还是胜过他们吗!《诗经》上说:‘那些大人老爷们,可不白吃饭啊!’因此,像常衮这样的人,也是不可以多加讥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