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古文阅读《徐孺子赏月 何妥善辩 葛洪苦读 程门立雪》)

1.古文阅读《徐孺子赏月、何妥善辩、葛洪苦读、程门立雪》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无瞳,无此必不明。”意思是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

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 何妥年少时就很聪明,他八岁的时候到教育管理的机关。

他的导师对他开玩笑说:“你姓何,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的河?”何妥马上回答道:“先生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众人都对此感到诧异。 葛洪,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也不修整,他常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野草回家。

家中数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篓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到别人家抄书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读书。(古代药物典籍里面)他所用的一张纸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年纪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德性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事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汉朝的时候有个老头,没有儿子。家里非常有钱,但是他非常俭朴吝啬,吃的穿的都很简单节省。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快到半夜才睡觉,细心经营自己的产业,积攒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费。 如果有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然后往外走,边走边减少准备送人的钱的数目,等到走出门去,只剩下一半了。

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反复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

以至乞丐们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 ”老头不久便死了。

他的田地房屋被官府没收,钱则上缴了国库。

何妥善辩文言文翻译,何待来年文言文翻译,何无贼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2.《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3分)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3分)。

文言文,答案,翻译

3.《吴起守信》文言文解释

曩(昔)(13)吴起(17)出遇故(9)人,而止(12)之食(10)。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1)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2)人求(14)故人。

故人来,方(3)与之(4)食。起之不食(19)以俟(5)者,恐(6)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11)若此,宜其能服(15)三军欤?欲(18)服三军,非信(8)不可(7)也!(16)解释 加点字词 1暮:傍晚 2令:派、使、让 3方:才 4之:代词,代“老友” 5俟(sì):等待 6恐:恐怕,担心 7可:行 8信:信用 9故:旧的,原来的 10食:吃 11信:诚信 12止:留住 13昔:以前 14求:寻找 15服:使------信服(使动用) 16非信不可也信:守信,讲信用 17.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18.欤:语气词,吧 19.其:他,指吴起 20.宜:应该 21.为:坚守理解 问:《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中心启发:启发我们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译文 从前吴起出去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住他吃饭。

老友说:“好。”吴起说:“我等待您一起吃饭。”

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待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他才和老朋友一起吃饭。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担心自己不用讲信用。他这样守信,应该就是他能使军队信服的原因吧。

想要使三军信服,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4.王右军诈睡文言文的译文

王羲之年纪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非常喜欢他,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帐中睡觉。

大将军有一次曾经先起来了,王羲之还没有起来。不一会儿,(王敦的参军)钱凤进来,王敦屏退他人和钱凤讨论事情。

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子里,他们说起要谋反的计划。这时王羲之醒来,听到他们的谈论之后,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就假装呕吐弄脏了头脸和被褥,假装睡得很熟。

王敦议论事情到了一半才想起王羲之没起床。两人大惊说:“不得不除掉他。”

等到打开帐,却见王羲之呕吐得一片狼藉,于是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当时的人称赞王羲之聪明。

何妥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