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负舟文言文翻译(《黄龙负舟》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1.《黄龙负舟》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黄龙负舟”的寓言讲的是大禹到南方巡视渡江时,一条黄龙游出水面并将大禹他们所乘坐的船托起,此时船上的人都吓得惊慌失措,唯独大禹镇定自若、面不改色,而那条黄龙最终耷拉着耳朵、掉转尾巴逃走了。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大禹在面对危险时已经精辟地表达了出来:“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大禹的话有两个要点,一是其崇高的天命观,二是其豁达的生死观,而后者又是以前者为前提的。
承载舟船。
汉 焦赣 《易林·大有之蛊》“黄龙景星”原注:“ 禹 渡 江 ,黄龙负舟。”
唐 苏颋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诗:“荷芰轻熏幄,鱼龙出负舟。”
当大禹说了自己“受命于天”之后,紧接着的一句话便是“竭力而劳万民”,也即是说天命于大禹的主要责任是“竭力而劳万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禹所说的天命,既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命运或者偶然的人生遭遇,又不同于古代帝王为了论证自己地位的合法性而提出的君权神授。我们在本书其他篇章的鉴赏中已经反复论及,古人所说的“天”与我们今天以“客观对象”、“客体”的态度来看天有很大不同。对古人来说,“天”本身有一种内在的规范性价值,天之所以为大,主要是就其真实无妄,以及包容化育万物,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之内在价值而言的。由此,天所命于物的禀性也便是物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万物只有循此天之所命而行,才能够维护好万物生生不息的良好局面。就此而言,当大禹说自己“受命于天”时,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为了天地万物的良好秩序、为了人民百姓的幸福生活而置于内心的不容自己推卸的责任。也正是出于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禹以“竭力而劳万民”为己任,甚至在治水时曾经“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由大禹崇高的天命观,我们自然也可以理解他豁达的生死观了:“生,寄也;死,归也。”活着只是暂时寄居在天地之间替天行道,死后则是自然地回归于天地之怀抱。因此,对于大禹来说,生不足乐,死亦不足畏,一切均是乐天安命而已矣。《庄子》曾引述或假借孔子的话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庄子·人间世》)每个人都有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为了这份责任而竭尽全力、不辞劳苦,哪里还顾得上“悦生而恶死”呢?这便是大禹临危不惧的原因,也是“大禹”之所以为“大”之所在。
2.黄龙负舟文言文翻译
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禹之视物亦细矣。
〔注释〕 省:视察、巡视。济:渡。 五色无主:指人的面部神色大变。熙笑:悠然、恬然地笑。称:说。 滑:扰乱。和:平和的心境。 蝘蜓:蜥蜴。 弭:止,耷拉下来。
译文:
大禹到南方巡视,正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游出水面托起了众人乘坐的舟船,上面的人吓得脸色大变,六神无主,大禹很镇定地笑着说:”我得天命所托,竭尽全力来服务所有的百姓。活下来,我的生命寄在服务人民的路上;因此而死,归于黄泉。没有什么能扰乱我的心神!”把黄龙看成一条蜥蜴,脸色不变,黄龙才耷拉着耳朵塌着尾巴逃走了。(以后)大禹看什么都觉得细小了。
【鉴赏】
“黄龙负舟”的寓言讲的是大禹到南方巡视渡江时,一条黄龙游出水面并将大禹他们所乘坐的船托起,此时船上的人都吓得惊慌失措,唯独大禹镇定自若、面不改色,而那条黄龙最终耷拉着耳朵、掉转尾巴逃走了。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大禹在面对危险时已经精辟地表达了出来:“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大禹的话有两个要点,一是其崇高的天命观,二是其豁达的生死观,而后者又是以前者为前提的,以下我们分别述之。
当大禹说了自己“受命于天”之后,紧接着的一句话便是“竭力而劳万民”,也即是说天命于大禹的主要责任是“竭力而劳万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禹所说的天命,既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命运或者偶然的人生遭遇,又不同于古代帝王为了论证自己地位的合法性而提出的君权神授。我们在本书其他篇章的鉴赏中已经反复论及,古人所说的“天”与我们今天以“客观对象”、“客体”的态度来看天有很大不同。对古人来说,“天”本身有一种内在的规范性价值,天之所以为大,主要是就其真实无妄,以及包容化育万物,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之内在价值而言的。由此,天所命于物的禀性也便是物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万物只有循此天之所命而行,才能够维护好万物生生不息的良好局面。就此而言,当大禹说自己“受命于天”时,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为了天地万物的良好秩序、为了人民百姓的幸福生活而置于内心的不容自己推卸的责任。也正是出于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禹以“竭力而劳万民”为己任,甚至在治水时曾经“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3.求郭璞的《江赋要原文古文最好?爱问
璞 咨五才之并用,寔水德之灵长。
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乎滥觞。聿经始于洛沬,拢万川乎巴梁。
冲巫峡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
总括汉泗,兼包淮湘。并吞沅澧,汲引沮漳。
源二分于崌崃,流九派乎浔阳。鼓洪涛于赤岸,沦余波乎柴桑。
纲络群流,商搉涓浍表神委于江都,混流宗而东会。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滈汗六州之域,经营炎景之外。
所以作限于华裔,壮天地之崄介。 呼吸万里,吐纳灵潮。
自然往复,或夕或朝。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
峨嵋为泉阳之揭,玉垒作东别之标。衡霍磊落以连镇,巫庐嵬塂而比峤。
协灵通气,濆薄相陶。流风蒸雷,腾虹扬霄。
出信阳而长迈,淙大壑与沃焦。 若乃巴东之峡,夏后疏凿。
绝岸万丈,壁立赮驳。虎牙嵥竖以屹崒,荆门阙竦而磐礴。
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骇浪暴洒,惊波飞薄。
迅澓增浇,涌湍叠跃。砯岩鼓作,漰湱泶灂。
□,溃濩渎漷。 潏湟淴泱,瀹。
漩澴荥瀯,渨濆瀑。淢浕涓,龙鳞结络。
碧沙瀢而往来,巨石硉矹以前却。潜演之所汩淈,奔溜之所磢错。
煹隒为之泐嵃,崎岭为之喦崿。幽积岨,礐硞谣礭。
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瀇滉疡泫。
泓汯浻澋,涒邻渊潾。混澣灦涣,流映扬焆。
溟漭渺湎,汗汗沺沺。察之无象,寻之无边。
气滃渤以雾杳,时郁律其如烟。类苎浑之未凝,象太极之构天。
长波浃渫,峻湍崔嵬。盘涡谷转,淩涛山颓。
阳侯砐硪以岸起,洪澜涴演而云回。沦溛瀤,乍邑乍堆。
豃如地裂,豁若天开。触曲煹以萦绕,骇崩浪而相礧。
鼓窟以漰渤,乃湓涌而驾隈。 鱼则江豚海狶,叔鲔王鳣鷉鰊鮋,鲮鳐鯩鲢。
或鹿觡象鼻,或虎状龙颜。鳞甲鏙错,焕烂锦斑。
扬鳍掉尾,喷浪飞唌排流呼哈,随波游延。或爆采以晃渊,或吓鳃乎岩间。
介鲸乘涛以出入,鮆顺时而往还。 尔其水物怪错,则有潜鹄鱼牛,虎蛟钩蛇。
蜦鲎蝞,。王珧海月,土肉石华。
三蝬江,鹦螺蜁蜗,璅蛣腹蟹,水母目虾。紫蚢如渠,洪蚶专车。
琼蚌晞曜以莹珠,石砝应节而扬葩。蜛蝫森衰以垂翘,玄蛎磈磥而碨,或泛潋于潮波,或混沦乎泥沙。
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有鳖三足,有龟六眸。
赪蟞胏跃而吐玑,文魮磬鸣以孕璆。拂翼而掣耀,神蜧蝹蜦以沉游。
马腾波以嘘蹀,水兕雷咆乎阳侯。渊客筑室于岩底,鲛人构馆于悬流。
雹布余粮,星离沙镜。青纶竞纠,缛组争映。
紫菜荧晔以丛被,绿苔鬖髿乎研上。石帆蒙笼以盖屿,蓱实时出而漂泳。
其下则金矿丹砾,云精魿银。珋璿瑰,水碧潜,鸣石列于阳渚,浮磬肆乎阴滨。
或炯彩轻涟,或焆曜崖邻。 林无不溽,岸无不津。
其羽族也,则有晨鹄天鸡,鴢□鸥□。阳鸟爰翔,于以玄月。
千类万声,自相喧聒。濯翮疏风,鼓翅挥弄洒珠,拊拂瀑沫。
集若霞布,散如云豁。产毻积羽,往来勃碣。
橉杞稹薄于浔涘,梿森岭而罗峰。桃枝筼筜,实繁有丛。
葭蒲云蔓,蛳以兰红。 扬皜毦,擢紫茸。
荫潭隩,被长江。繁蔚芳蓠,隐蔼水松。
涯灌芊萰,潜荟葱茏。 鲮鯥跼于垠隒,□獭瞲乎铽空。
迅蜼临虚以骋巧,孤玃登危而雍容。夔翘踛于夕阳,鸳雏弄翮乎山东。
因岐成渚,触涧开渠。漱壑生浦,区别作湖。
磴之以瀿瀷,渫之以尾闾。标之以翠蘙,泛之以游菰。
播匪艺之芒种,挺自然之嘉蔬。鳞被菱荷,攒布水蓏。
翘茎瀵橤,濯颖散裹。随风猗萎,与波潭遝。
流光潜映,景炎霞火。 其旁则有云梦雷池,彭蠡青草,具区洮滆,朱浐丹漅。
极望数百,沆漾皛溔。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
潜逵傍通,幽岫窈窕。金精玉英瑱其里,瑶珠怪石琗其表。
骊虬摎其址,梢云冠其啮。海童之所巡游,琴高之所灵矫。
冰夷倚浪以傲睨,江妃含嚬而矊眇。抚淩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
若乃宇宙澄寂,八风不翔。舟子于是搦棹,涉人于是榜。
漂飞云,运艅艎。舳舻相属,万里连樯。
溯洄沿流,或渔或商。赴交益,投幽浪。
竭南极,穷东荒。 尔乃雰祲于清旭,觇五两之动静。
长风颹以增扇,广莫而气整。徐而不,疾而不猛。
鼓帆迅越,涨截泂。淩波纵柂,电往杳溟。
□如晨霞孤征,眇若云翼绝岭。倏忽数百,千里俄顷。
飞廉无以睎其踪,渠黄不能企其景。 于是芦人渔子,摈落江山,衣则羽褐,食惟蔬钚。
栫淀为涔,夹潨罗筌。 筩洒连锋,罾比船。
或挥轮于悬崎,或中濑而横旋。忽忘夕而宵归,咏采菱以叩舷。
傲自足于一呕,寻风波以穷年。 尔乃域之以盘岩,豁之以洞壑,疏之以遝汜,鼓之以朝夕。
川流之所归凑,云雾之所蒸液。珍怪之所化产,傀奇之所窟宅。
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魄。 播灵润于千里,越岱宗之触石。
及其谲变儵怳,符祥非一。动应无方,感事而出。
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若乃岷精垂曜于东井,阳侯遯形乎大波。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灵爽于湘娥。
骇黄龙之负舟,识伯禹之仰嗟。壮荆飞之擒蛟,终成气乎太阿。
悍要离之图庆,在中流而推戈。悲灵均之任石,叹渔父之棹歌。
想周穆之济师,驱八骏于鼋鼍。感交甫之丧佩,愍神使之婴罗。
焕大块之流形,混万尽于一科。保不亏而永固,禀元气于灵和。
考川渎而妙观,实莫著于江河。
4.明史列传第二十一翻译
永安不屈,遥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
永安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吴。吴之。
复以为都指挥使,镇陕西,卒。 栾凤,高邮人。
知诸全,有能声。方士信来攻,与谢再兴力守,数出奇兵挫敌。
再兴使部校鬻货于杭,太祖虑其输我军虚实,召再兴还,而以参军李梦庚总制诸全军马。既而念再兴功,为兄子文正娶其长女,命徐达娶其幼女。
复遣守诸全。再兴忿梦庚出己上,凤复以细故绳之,遂叛,杀凤。
凤妻王氏以身蔽凤,并杀之。执梦庚,降于士诚,梦庚亦死之。
太祖以再兴数有功,叛非其志,故凤与梦庚皆不得恤云。 耿再成,字德甫,五河人。
从太祖于濠,克泗、滁州。元兵围六合,太祖救之,与再成军瓦梁垒。
力战,度不敌,引还。元兵尾至,太祖设伏涧侧,令再成诱敌,大败之。
以镇抚从渡江,下集庆。以元帅守镇江,以行枢密院判官守长兴,再守扬州。
从取金华,为前锋,屯缙云之黄龙山以遏敌冲。与胡大海破石抹宜孙于处州,克其城,守之。
宜孙来攻,又败之庆元。 再成持军严,士卒出入民间,蔬果无所捐。
金华苗帅蒋英等叛,杀胡大海。处州苗帅李祐之等闻之,亦作乱。
再成方对客饭,闻变,上马,收战卒不满二十人,迎贼骂曰:“贼奴!国家何负汝,乃反。”贼攒槊刺再成。
再成挥剑连断数槊,中伤坠马,大骂不绝口死。胡深等收其尸,藁葬之。
后改葬金陵聚宝山。追封高阳郡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
洪武十年加赠泗国公,谥武壮。 子天璧,闻父难,纠部曲杀贼。
比至,李文忠已破贼斩之。遂以天璧守处州。
拒方国珍、张士诚皆有功,擢指挥副使。克浦城,捣建宁,走陈友定。
征襄阳,进至西安。招谕河州、临洮,皆下。
改杭州指挥同知。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张德胜,字仁辅,合肥人。才略雄迈。
与俞通海等以舟师自巢来归。从渡江,克采石、太平。
陈埜先来攻,与汤和等破擒之。授太平兴国翼总管。
破蛮子海牙水寨,擒陈兆先。下集庆,克镇江,授秦淮翼元帅。
取常州,擢枢密院判。克宁国,收长枪兵。
下太湖,略马迹山。攻宜兴,取马驮沙及石牌寨。
进佥枢密院事。赵普胜陷池州,德胜往援,弗及,还,从徐达拔宜兴。
普胜复掠青阳、石埭。德胜与战栅江口,破走之。
已,复同通海击败其众,遂复池州。引兵自无为趋浮山,走普胜将胡总管,追,败之青山,逐北至潜山。
陈友谅将郭泰逆战沙河,破斩之,遂克潜山。友谅犯龙江,德胜总舟师迎战,杀伤相当。
德胜大呼,麾诸将奋击。友谅军披靡,遂大败。
与诸将追及之慈湖,纵火焚其舟。至采石,大战,没于阵。
追封蔡国公,谥忠毅,肖像功臣庙,侑享太庙。子宣幼。
养子兴祖嗣职。 兴祖,巢人。
本汪姓。既嗣职,从破安庆,克江州,拔蕲、黄,取南昌。
从援安丰,大败张士诚兵。鄱阳之战,与廖永忠等以六舟深入。
又邀击友谅于泾江口。功最,擢湖广行省参政。
从平武昌,遂克庐州,略地至通州而还。进大都督府佥事。
从徐达取淮东,下浙西。进同知大都督府事。
大军北征,别将卫军由徐州克沂、青、东平,乘胜至东阿,降元参政陈璧及所部五万余人。孔子五十六世孙衍圣公希学帅曲阜知县希举、邹县主簿孟思谅等迎谒于军门,兴祖礼之。
兖东州县闻风皆下,遂取济宁、济南。 洪武元年,以都督兼右率府使,从攻乐安,克汴梁、河、洛,还守济宁。
与大将军会师德州,帅舟师并河进,遂克元都。徇下永平,西取大同,将三卫卒守之。
再败元兵,斩获无算。时德胜子宣已长,命为宣武卫指挥同知。
而兴祖复姓为汪。三年进克武、朔二州,获元知院马广等。
帅兵至大同北口,大败元兵,获扩廓弟金刚奴等四百余人。未几,命为晋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佥事。
四年从前将军傅友德合兵伐蜀,克阶、文,乘胜至五里关,中飞石死。蜀平,诏都督兴祖殁于王事,优赏其子,追封东胜侯,予世券。
兴祖子幼,命与宣同居。以疾卒,爵除。
赵德胜,濠人。为元义兵长,善马槊,每战先登。
隶王忙哥麾下,察其必败。太祖取滁阳,德胜母在军中,乃弃其妻来从。
太祖喜,赐之名,为帐前先锋。从取铁佛冈,攻三汊河,破张家寨,克全椒、后河诸寨。
援六合,中流矢,几殆。击鸡笼山,捣乌江,下和州、含山。
夜袭陈埜先营,拔板门、铁长官二寨,遂取仪真。授总管府先锋。
从渡江,下太平,克芜湖、句容、溧水、溧阳,皆有功。从常遇春败蛮子海牙于采石,破陈兆先营于方山,下集庆,功最。
从徐达取镇江,破苗军水寨。下丹阳、金坛,平宁国。
转领军先锋。取广德,破张士诚水寨。
复从遇春攻常州,解牛塘围,复广德、宁国。取江阴,攻常熟,擒张士德。
从攻湖州。宜兴叛,还兵定之。
擢中翼左副元帅。陈友谅犯龙江。
龙江第一关曰虎口城,太祖以属德胜。友谅至,力战。
伏兵起,友谅大败。遂复太平。
下铜陵临山寨,略黄山桥及马驮沙,征高邮。有功,进后翼统军元帅。
从太祖西征,破安庆水寨,乘风溯小孤山。距九江五里,友谅始知,仓皇遁去。
遂克九江,徇黄梅、广济,克瑞昌、临江、吉安,还下安庆。进克抚州,取新淦。
讨南昌叛将,复其城,炮伤肩。授佥江南行枢密院事。
与朱文正、邓愈共守南昌。平罗友贤于池州,破友谅将于西山。
复临江、吉安、抚州。
5.翻译古文
【译文】 上古时候,历法以孟春月作为正月。
这时候冰雪开始消溶,蛰虫苏醒过来,百草萌生新芽,杜鹃鸟在原野中啼鸣。万物都长了一岁:它们从东春时降生,顺次经历夏秋四季,最后到了冬尽春分的时候。
雄鸡三唱,天色黎明。以往经过了十二个月的节气,直到丑月即腊月结束,日月运行都已成周。
日、月组成一个“明”字,所以才有了正月的这第一个黎明。明就是孟的意思,幽就是幼,幽明就是指雌雄。
雌雄交替出现,而又与以孟春为正月的历法相符合。太阳从西边落下,自东方升起;而新月先在西方露明,从东方隐于地下。
真正是既不由天,也不由人,世间事也大都是这样,所以凡事都易于破坏,难以促成了。 帝王受天命而改朝换代,对于开始必十分慎重,所以要更改历法,改变服装崇尚的颜色,推本天体运行的起始时刻,以顺承天的意旨。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年代太远,就不必论了。黄帝时考察星度,制定历法,建立了五行序列,确立起阴阳死生消长的规律,纠正了闰月余分数值的大小,于是有了分管天地神祗和其他物类的官员,称为五官。
各自掌管自己的一套,不相杂乱。所以百姓能够有所信赖,神能有灵明。
民神各有所职,互相敬重,不相冒犯,所以神给百姓降下好年景,百姓以丰洁的礼品飨祭神,以致灾祸不生,养生所需,永不匮乏。少暤氏衰落以后,诸侯九黎作乱,民神不分,群类混淆,灾祸接连发生,沴气犹不能尽。
颛顼即位后,就任命南正重负责天事,所有的神祗都属他管理;任命火正黎负责地事,管理民事,使恢复以前的样子,不得相互侵扰渎乱。 后来诸侯三苗随九黎一起作乱,所以重、黎二官都不修所职,润余的排列失了次序,正月的设置也与正岁不合,摄提所指失了规律,历法与天运的次第不符。
尧时重新任命重黎二氏的后人,不忘旧功,使他们恢复了原来的职务,还设立了羲和的官职。时刻明,度数正,就阴阳调和,风雨有节,有了兴旺景象,百姓没有夭殇疾疫。
尧年老以后禅位给舜,在文祖庙中告诚舜说“为天造历的重任在尔一身”。舜也用同样的话告诫禹。
由此看来,造历法是帝王很为重视的事。 夏朝以正月为历正,殷朝以十二月为历正,周朝以十一月为历正。
大凡三王的历正如同循环,周而复始。天下治理得好,就不会乱了次第;治理不好,连诸侯也不会执行王者的历法。
幽王、厉王以后,周朝衰微,列国大夫执国政,史官不记时日,为君者不行告朔礼,所以历算世家的子弟纷纷出走。有的分散在中原诸国,有的流入夷狄,所以祝祷祭祀的制度荒废而不能统一。
周襄王二十六年有闰三月,《春秋》书中非难它置闰月不当。先王制定历法的规则是,先定历元和年、月、日等开始的时刻,再由中气纠正十二月的位置,有日月余分则归于年末。
开始的时刻既定,接续下来的四时等也无错误;以中气纠正月位,百姓才不致迷惑;余分归入年末,诸事才不悖乱。 此后是战国纷争的时期,各国的目的都只在于强国胜敌,挽救危机,解决纠纷而已,那有机会顾及编制历法的事!那时候只有邹衍懂得五德终始相传,而且散布阴阳消长的分限等理论,因此而显名于诸侯。
同时也由于秦灭六国,战争频繁,后来虽然做了皇帝,时日太短,也顾不上历法的事。但是秦时颇为注重推求五行胜克,自以为是得了五行中水德的祥瑞,把河改名为“德水”,岁正取为十月,五色中崇尚黑色。
然而历法星度闰月余分等,未能做到更为准确一些。 汉朝兴起后,高祖说“北畤祀黑帝的事待我开始办起”,也是自认为得了水德的祥瑞。
纵然是一些明习历法的人以及丞相张苍等,也都以为如此。当时天下刚刚平定,正着力在大的方面建纲设纪,此后高后以女子主政,都顾不及此,所以沿袭了秦朝的历法和服色。
到孝文帝时,鲁人公孙臣以五德终始的理论上书,说“汉朝所得是土德,应该改变历元,更改历法,变易衣服崇尚的颜色。这样天就会降下祥瑞,有黄龙出现”。
文帝将此事交给张苍处理,张苍也是习学律历的人,认为他说得不对,把事情搁了起来。此后果然有黄龙出现于成纪地区,张苍引咎降职,他打算做的制定汉历的有关论述也就不了了之。
又有新垣平以善于望云气的伎艺得见天子,也对天子说了些改正历法和服色的事,很得天子信任,后来竟然作乱,所以汉文帝再也不谈改历的事。 直到今皇帝即位,招致方士唐都,测量周天各部的星宿度数;而由巴郡的落下闳运算制历,然后日辰星度得与夏历相同。
于是改定年号,更改官名,封祭泰山。因而下诏书对御史说道:“过去,主管官员说星度没有测定,于是朕广泛征求、询问臣下意见,该怎样测定星度,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听说古时黄帝圣德与神灵相合,固得不死,乘龙仙去。他曾经察星名,验度数,判定五音清浊高低,确立起四时与五行的关系,建立了节气的日分余数。
然而年代太远了。如今典籍缺少,礼乐废弛,朕深觉遗憾。
只是朕又无力把它们补修完备。今造历者运算日分,全都与能克制水德的土德相合,如今已临近夏至,以黄钟为宫声,林钟为徵声,太蔟为商声,南吕为羽声,姑洗为角声。
从此之后,节气重新得正,羽声重新成为最清音,律名等复又得到纠正,以子日作为冬至日,。
6.求五篇文言文,加意思
1.明人吴俨,家巨富,至尚书益。
其子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欲得之,其家非千金不售。
吴之弟富亦匹兄,惟粟帛是积,然文人常鄙之。一日,其弟语画主曰:“《十八学士》果欲千金耶?”主曰:“然。”
遂如数市之。后置酒宴兄与其素鄙已者,酒半,特谈画,并出以玩.或曰:”君何以知其名画?”其弟顾左右而言他.时人传为笑话. 译文: 明人吴俨,家巨富有的,至目前书值得。
他你沧州酷好书画,购藏名声笔颇多。一友家有宋宫处所藏唐人十八学士袖轴一卷,每想得的,他家非群(泛指多)金不售。
吴的弟富有的也是匹兄,只粟丝绸这堆放,然而文人常低下的。一天,他弟告诉画主说:“《十八学士》果想群(泛指多)金耶?”主说:“然而。”
于是象几市的。后置酒宴兄和他白低下停的人(或事物),酒半,小兽谈画,一起出拿来玩弄.或说:”你凭什么拿来适应他名声画?”他弟难道左右并且言他.的时候人传作笑话. 2.刘宠任会稽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谷间出,人 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史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史;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 翻译:刘宠担任会稽太守,除去苛刻的政令,禁止非法的事情,郡里因此被治理得很好。
于是朝廷将其征用为大将委派重任。那个时候山阴县里有五六个居住在若耶谷的老头,从谷中走出来,每个人送了一百钱给刘宠,说:“住在山谷里的人,不懂得朝廷政事。
之前其他人任太守时,一直向来百姓苛索,一天到晚不停,有时狗叫一整天,老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来了,晚上狗不叫了,百姓也不到官吏了。
年纪大了才碰到贤明的官员,所以相互搀扶着来(给您)送行。”刘宠说:“我的治理怎么能像您所说得这样(好)呢!”老人将钱奉送给刘宠,刘宠不能推辞,于是从每个人那里接受了一钱。
3.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如何?”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由百兽之畏狐也. 翻译: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4.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执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
执政者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为田也,不以羊负轭;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
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今风纪①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贤,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②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
执政者许其言,而心忤之. 翻译: 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鸷得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执政进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田也,不以羊负琦;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
知其不可以集事,恐为其所败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穖,惟其贤,不鄙其侧陋。
今风纪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选也,仪服云乎哉?言语云乎哉?乃不公开下同,而悉取诸世胄昵近之都那竖为之,是爱国家不如农夫之田、贾子之车也。”执政者许其言而必忤之。
5.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7.人教版语文必修5文言文原文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8.翻译文言文
原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织品;膜如紫色的薄丝;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如醴酪。大致像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超过它。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赏析:这是一篇说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读此文,可以进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何以爱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马加鞭运来满足她的欲望了。
9.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文原文
《归去来兮辞》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滕王阁序》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04年天津、全国卷Ⅳ、05年江西高考考题)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逍遥游》1.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5.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陈情表》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4、臣无祖母,无至以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