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基成人之德文言文翻译(王化基成人之德翻译)
1.王化基成人之德 翻译
《王化基成人之德》译文:鞠咏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
等到王化基担任杭州知府后,鞠咏受到提拔,从平民被封为大理评事,担任杭州仁和县的知县。鞠咏将要到任,先把一封信和作的诗寄给王化基,以感谢王公过往对他的奖掖栽培,并表达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用诗文往来同乐等意思。
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
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为参知政事。
他到职后首先把鞠咏推荐(给皇帝)。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凭鞠咏的才干,不担心他不能得志。
我所担心的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来成就他的美德。”鞠咏听到这些话很感动,从此才把王化基当做真正的相知。
《王化基成人之德》原文: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扩展资料:文章选自北宋《东轩笔录》,是古代中国文言轶事小说。
北宋魏泰撰。凡十五卷,是魏泰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旧事的笔记。
《东轩笔录》为笔记体。记钱惟演、欧阳修、王禹偁、苏舜钦、范仲淹、王安石诸人遗事较多,然党见甚深,屡有失实。
间或亦有论诗之语,如谓“梅尧臣作诗,务为清切闲谈”,而“皇祐已后,时人作诗尚豪放,甚者粗俗强恶,遂以成风。苏舜钦喜为健句”,故叹曰:吾不幸“作诗为人比梅尧臣”。
又道范仲淹“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又嘲程师孟诗“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常是点灯来”为“登溷之诗”,虽道出作诗须切题之理,却显得趣味恶俗。《东轩笔录》十五卷本,见于《稗海》、《四库全书》、《笔记小说大观》、《湖北先正遗书》、《丛书集成初编》;一卷本见于《说郛》、《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另有《旧小说》本,仅录三十七则。
2.谁告诉我<王化基成人之德>的翻译
鞠咏考中进士,他以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
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后。鞠咏被提拔,被朝庭提封为大理评事,任为杭州仁和县的知县。
鞠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了王化基,以感谢王公过去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了等内容。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回信。
鞠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的政事却非常严格。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
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
有人问他问他原因。王化基说:"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
我所为他担心的是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鞠咏听到这些话很感动,从此更把王化基当做良师益友了。
3.王化基成人之德 翻译
《王化基成人之德》译文:
鞠咏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担任杭州知府后,鞠咏受到提拔,从平民被封为大理评事,担任杭州仁和县的知县。
鞠咏将要到任,先把一封信和作的诗寄给王化基,以感谢王公过往对他的奖掖栽培,并表达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用诗文往来同乐等意思。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
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把鞠咏推荐(给皇帝)。
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凭鞠咏的才干,不担心他不能得志。我所担心的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来成就他的美德。”鞠咏听到这些话很感动,从此才把王化基当做真正的相知。
《王化基成人之德》原文: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扩展资料:
文章选自北宋《东轩笔录》,是古代中国文言轶事小说。北宋魏泰撰。凡十五卷,是魏泰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旧事的笔记。
《东轩笔录》为笔记体。记钱惟演、欧阳修、王禹偁、苏舜钦、范仲淹、王安石诸人遗事较多,然党见甚深,屡有失实。
间或亦有论诗之语,如谓“梅尧臣作诗,务为清切闲谈”,而“皇祐已后,时人作诗尚豪放,甚者粗俗强恶,遂以成风。苏舜钦喜为健句”,故叹曰:吾不幸“作诗为人比梅尧臣”。又道范仲淹“作《渔家傲》乐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又嘲程师孟诗“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常是点灯来”为“登溷之诗”,虽道出作诗须切题之理,却显得趣味恶俗。
《东轩笔录》十五卷本,见于《稗海》、《四库全书》、《笔记小说大观》、《湖北先正遗书》、《丛书集成初编》;一卷本见于《说郛》、《五朝小说》、《五朝小说大观》;另有《旧小说》本,仅录三十七则。
4.将“王化基成人之德”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鞠咏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
等到王化基担任杭州知府后,鞠咏受到提拔,从平民被封为大理评事,担任杭州仁和县的知县。鞠咏将要到任,先把一封信和作的诗寄给王化基,以感谢王公过往对他的奖掖栽培,并表达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用诗文往来同乐等意思。
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
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为参知政事。
他到职后首先把鞠咏推荐(给皇帝)。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凭鞠咏的才干,不担心他不能得志。
我所担心的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来成就他的美德。”鞠咏听到这些话很感动,从此才把王化基当做真正的相知。
5.文言文东轩笔录答案
《东轩笔录》,古代汉族文言轶事小说。
北宋魏泰撰。凡十五卷,是魏泰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旧事的笔记。
王化基成人之德北宋《东轩笔录》阅读答案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①,释褐②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
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
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③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
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
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选自北宋《东轩笔录》)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及第。
②释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换上官服,即“作官”。③课:对官吏的定期考核。
④气峻而骄:气盛而骄傲。1. 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是 A. 知杭州仁和县 知:担任知县 B. 以谢平昔奖进 谢:感谢 C. 于是不复冀其相知 冀:希望 D. 人或问其故 故:过去2.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将之官”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 何陋之有 B. 吾欲之南海 C. 暮寝而思之 D. 公将驰之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鞠咏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
B. 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担心他气盛而骄傲。 C. 王化基入朝任参政知事后,首先把鞠咏推荐给皇帝。
D. 鞠咏为官多年,深得王化基奖掖提携,他一直把王化基当做真正的相知。4. 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鞠咏之才,不患不达。王化基成人之德北宋《东轩笔录》阅读答案1.答案为D。
在这里“故”是“缘故,原因”的意思。2.答案为B。
B项羽例句中的“之”都是动词,是“去,到、往”的意思;A项中的“之”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D两项中的“之”都是代词。3.答案为D。
D项错在王化基并没有一直奖掖提携鞠咏,还曾为了促进他而“压制”过他,鞠咏也并不是一直把王化基当做真正的相知,曾一度不再对王化基抱有相知的希望。4.翻译为:(凭)鞠咏的才干,(我)不担心他不能得志。
【王化基成人之德北宋《东轩笔录》阅读答案译文】 鞠咏考进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担任杭州知府后,鞠咏受到提拔,从平民被封为大理评事,担任杭州仁和县的知县。
鞠咏将要到任,先把一封信和作的诗寄给王化基,以感谢王公过往对他的奖掖栽培,并表达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用诗文往来同乐等意思。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
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的政事却非常严格。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
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把鞠咏推荐(给皇帝)。
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说:“凭鞠咏的才干,不担心他不能得志。我所担心的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来成就他的美德。”
鞠咏听到这些话很感动,从此才把王化基当做真正的相知。张文定公齐贤,以右拾遗为江南转运使。
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①于怀中,文定自帘下熟视不问尔。后文定晚年为宰相,门下厮役往往侍班行②,而此奴竟不沾禄。
奴隶间再拜而告曰:“某事相公最久,凡后于某者皆得官矣。相公独遗某,何也?”因泣下不止。
文定悯③然语曰:“我欲不言,尔乃怨我。尔忆江南日盗吾银器数事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
吾备位宰相,进退百官,志在激浊扬清,敢以盗贼荐耶?念汝事吾日久,今予汝钱三百千,汝其去吾门下,自择所安。盖吾既发汝平昔之事,汝其有愧于吾而不可复留也。”
奴震骇,泣拜而去。 【注】①数事:若干件。
事物的一件叫一事。②班行:按位次封官。
③悯:同情。④激浊扬清:斥恶扬善。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因泣下不止 因: (2)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 怀: 11.张文定做了宰相后为什么没有给侍候自己时间最长的仆人安排官职?(3分) 答: 12.张文定对待仆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答: 10、(1)于是(不能解释为:因此、因为) (2)藏在心中 11、因为这位仆人在张文定举行家宴的时候偷了银器,被张文定认为品行不端,不适合做官。)
12、客观公正地对待人的错误,多一份理解与关心,指出其错误,给人以改正的机会;同时也应未雨绸缪,把他人的错误当成自己学习的机会,使自己或身边的人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原文翻译】 张齐贤,从右拾遗升为江南转运使。
一天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齐贤晚年任宰相,他家的仆人很多也做了官,只有那位仆人竟没有官职俸禄。
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再次跪在齐贤面前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比我后来的人都已经封官,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于是哭泣不停。齐贤同情地说:“我本来不想说,你又会怨恨我。
你还记得在江南时,你偷盗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任免官员,激励贤良,斥退贪官污吏,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
6.中考语文新视野文言文第117页翻译
《新视野》127页文言文《钱若水为同州推官》参考译文钱若水任同州推官时,一个富家女奴逃亡出走,不知去向,女奴的父母到州里告状,知州命录事参军审讯犯人。
录事参军过去曾向这个富家借钱被拒绝。在审决时说是富家父子将女奴杀死。
富家父子经受不了酷刑,承认了罪行。录事参军将案子上报知州,知州召集有关官员进行复审,多数人认为此案处理的正确,表示支持,只有钱若水对案件发生了怀疑。
于是他把案件扣了将近十天,中间尽管知州多次催他,他也没有把案子退回,上上下下的人都责怪他。 一天,钱若水见知州,他说:我之所以扣发案卷,是因为暗访女奴的下落,现在女奴已经找到了。
知州就传令把富家父子从狱中提出来,打开刑具,全部释放。富家父子哭着对知州说: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我们就要灭族了。
知州对他们说:不是我,是推官钱若水帮助了你们。富家父子来到了钱若水办公的地方要求见面致谢。
钱若水却闭门不见。 知州想就此事报请皇帝为钱若水论功求赏。
钱若水坚决予以拒绝,他说:我只求案件得到解决,人不蒙冤而死,论功请赏不是我的本意。如果朝廷把此事归功于我,那么将如何处理录事参军呢。
知州更加敬重他了。《新视野》128页文言文10参考译文荆国与吴国即将交战,荆国军队人数少,吴国军队人数多,荆国将军子囊说:“我们与吴国交战,一定会打败仗。
这样就使荆国军队溃散,使君主声名被玷污。使荆国领土丧失,忠臣不忍这样办。”
他没有向荆王告白就撤兵了。子囊带军队到达都城外,派人向荆王转达他的请求,说:“请处我死刑。”
荆王说:“将军撤兵,是因为这样做有利。现今确实对国家有利,将军为什么还请处死刑呢?”于囊说:“临阵撤兵的将军不受惩罚,那么今后为王率领军队的人,都会借不利于国家的名义来效法我而退缩。
倘若这样,则荆国最终还是天下的弱者。”于是以剑自刎。
荆王说:“允我成全将军的义节。”于是赐子囊一具桐木棺材,上面放置斧锧。
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荆为国者已有四十二世,这期间有像子囊这样的人臣吗?子囊的节操,不只单单激勉一代人臣。
《新视野》128页文言文11《王化基成人之德》参考译文鞠咏考中进士,他以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后。
鞠咏被提拔,被朝庭提封为大理评事,任为杭州仁和县的知县。鞠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了王化基,以感谢王公过去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了等内容。
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回信。鞠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的政事却非常严格。
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为参知政事。
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有人问他问他原因。
王化基说:"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我所为他担心的是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
"鞠咏听到这些话很感动,从此更把王化基当做良师益友了。 《新视野》129页12《子路受教》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的才能。”
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
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
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新视野》130页13《娄公盛德》参考译文娄师德在河陇,前后四十多年,谦恭勤奋,毫不懈怠,百姓和夷族都安定。
他秉性朴实稳重,宽洪大量,狄仁杰入朝任宰相,实际上是他推荐的;而狄仁杰不知道,心里很轻视娄师德,一再排挤他到外地。太后发觉后,曾问狄仁杰:“娄师德有道德才能吗?”回答说:“作为将领能谨慎守卫边疆,是否有道德才能我不知道。”
太后又说:“娄师德善于识别人才吗?”回答说:“我曾经与他同事,没有听说他善于识别人才。”太后说:“朕所以知道你,便是由于娄师德的推荐,他也可以称得上是善于识别人才了。”
狄仁杰退出后,感叹说:“娄公有盛德,我受到他的包涵宽容已经很久了,我看不到他盛德的边际。”当时罗织罪名的风气很盛,娄师德长期担任将领和宰相,却能以功成名就告终,人们因此敬重他。
《新视野》130—131页《李勉埋金》参考译文天宝(唐玄宗年号)年间,有书生游学住在宋州。当时李勉年少穷困,和一个书生住在同一个店里。
7.文言文: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原文】 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
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
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
【译文】 鞠咏考中进士,他以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后。
鞠咏被提拔,被朝庭提封为大理评事,任为杭州仁和县的知县。鞠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了王化基,以感谢王公过去对他的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了等内容。
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回信。鞠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任何特别的礼遇,而考察督促鞠的政事却非常严格。
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的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为参知政事。
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有人问他问他原因。
王化基说:"鞠咏有才干,不怕被埋没。我所为他担心的是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的品行更高尚。
"鞠咏听到这些话很感动,从此更把王化基当做良师益友了。
8.古文翻译~~ 急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歧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曹操),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置,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智意:聪明才智
致:送给
群下:部下,下属
校:考察,衡量
太祖悦,即施行焉
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9.文言文翻译
1.枣棘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音刺,本芒刺也,朿而相戴生者,枣也;朿而相比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文(不是“物”)可辨。
【译文】枣和棘相类似,都有刺。枣一般单独生长,树高且横枝较少;而棘则丛生,低矮(卑,低)而相聚成林,以此作为两者的区别。它们的文字都由朿构成,朿音刺,本义是芒刺。朿相叠而生长的,就是枣,朿排在一起横生的,就是棘。不认识这两种植物,看字就可以辨别。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把它看得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扔掉。两人又曾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个乘车戴礼帽的达官经过门前,管宁像原先一样地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4.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译文】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宋国的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献宝玉的人说:“我把它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雕琢玉器的工匠认为是宝物,所以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自己的珍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珍宝。”
5.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译文】从前有人赠送鱼给郑国的宰相,郑国的宰相不接受。有人问郑国的宰相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接受?”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接受别人送的鱼会使自己丢掉官职失去俸禄,没有办法再吃到鱼;不接受馈赠,就可以仍然得到俸禄,终生能吃上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