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文言文(古代侍经筵是什么意思)

1.古代侍经筵是什么意思

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经筵制度在清代持续时间很长。

单就狭义的“经筵典礼”而言,顺治十四年(1657)首开经筵,至咸丰十年(1860)最后一次举行经筵大典,持续二百余年。如就广义的“经筵制度”而言,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清起,至宣统三年(1911)止,整个清代都存在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容的御前讲席。

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经筵文言文意思,表白文言文,短的文言文

2.《周必大》文言文翻译

周必大(1126年八月十五日-10月二十五日1204年),字子充,一个字洪道,自称平园老人。

原登记管理城(今河南郑州),到祖父周陈说当时在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 1 ]。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诚”的一。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

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为许国公。庆元元年,任命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退休。

嘉泰中,最后在庐陵。开禧三年(1207年),赠官太师,谧号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碑”。

周必大擅长文词,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感情。著作有《省斋文稿》、《太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周必大生于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十五(中元日)(八月十五日)日时,在平江府治生下,一生历经坎坷,波折无数。建炎三年(1129年),周必大四岁时,他的父亲周利建在扬州去世,时年三十八岁。

周必大从陈国学,由母亲王氏督促他读书;十二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只是喜欢跟着伯父去广东;十四岁时回庐陵,时间不长,又跟随伯父辗转各地。周必大青少年时的生活沦落到不定,但他刻苦勤奋学习,最后在完成才能。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周必大二十六年,中进士,授任左迪功郎、徽州司户参军。同年,娶司封郎官王葆的女儿为妻,他后来又回到江西。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不同充建康府教授,沿左修职郎。绍兴三十年(1160年),召入任太学录,屡经升迁为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代理中书舍人兼代理给事中。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于是上疏回驳龙大渊、曾规为知合门事,奉祠。乾道四年(1168年),任孙权派遣南剑州。

乾道六年(1170年),任秘书少监兼权直学士院。乾道八年(1172年),兼代理中书舍人时因事奉祠。

淳熙二年(1175年),任命敷文阁待制、侍讲,屡经升迁为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淳熙七年(1180年),任参知政事。

淳熙九年(1182年),任命为知枢密院事。淳熙十一年(1184年),创行内外各军点式法,震慑外面的敌人,安定边防守,皇帝特赐羊酒米面庆贺你生日。

淳熙十二年(1185年),命令宰相、枢密使。七月十五日,皇帝又赐给羊酒米面庆贺你生日。

淳熙十四年(1187年),文德殿宣麻转为光禄大夫、右承相。三月,升任右丞相府。

《神道碑》说:“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进退人才,一个根本原则,养民选择守,忧虑边境训练,抬头赞他谋划,考虑周到而敏捷,被遇日增。“又说:“孝宗皇帝在位二十八年,精力寻求治理,久而不厌倦,圣德天天更新,发扬光大祖宗。

宰相共有五人,明良相遇,可以说大了。求其互为始终,全德备福,没有像益国周忠公的。”

淳熙十六年(1189年),文德殿宣麻,转特进左丞相,进封为许国公。绍熙四年(1193年),改判隆兴府。

庆元元年(1195年),任命少傅、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退休。嘉泰元年(1201年),韩青弹劾周必大为伪学(理学)罪魁祸首。

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一日(10月二十五日),周必大死在家中,享年79岁。宁宗听说审讯后惊愕悲悼,追赠周必大为太师,当他停止上朝两天,赐给白银一千两、绢一千匹。

文言文

3.文言文中的“知制诰"是什么意思

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余仅备顾问。宋除翰林学士,他官加知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虽皆起草诏令而亦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唐初草拟诏敕本由中书舍人专任,但也或以他官为学士撰作诏敕。如唐太宗时期的温大雅、魏徵,唐高宗时期的许敬宗、上官仪,武后时期的刘祎之、元万顷等。至唐玄宗开元时期,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诰,知制诰遂成为差遣职名,凡加此号者,即有撰作诏敕之责。于是中书舍人的诏令起草权逐渐为他官知制诰者所夺。玄宗时以翰林学士专掌内制,即由皇帝直接授意,下达如任免宰相、号令征伐以及其他重要诏令,因用白麻纸书写,亦称“白麻”,或称“内命”、“内旨”。此外,还经常委派其他官员去知制诰,代替中书舍人草拟一般官员的任免及其他制诏,是为外制,因制诏用黄麻纸书写,亦称“黄麻”。这种情况在唐代后期尤为盛行。

宋沿唐制,以翰林学士草拟“内制”,中书舍人草拟“外制”,称为“两制”。北宋前期的中书舍人,往往是寄禄官,不实任其职,而在中书的制敕院内设舍人院,另以他官任知制诰草拟外制。知制诰除宋初及特许外,需经召试制词后始能任职。以他官临时任职者,称为权知制诰。知制诰有时亦领他官或地方官,类同贴职,则不任草拟外制之职。宋太宗赵炅时曾以资浅者于舍人院草拟外制,称为直舍人院。熙宁间,复设直舍人院,是由于舍人院缺知制诰,任职者则因文词欠佳,而非资浅,明令候有知制诰即罢,带有临时代职之意。以他官兼任者,称为兼直舍人院。知制诰、直舍人院都是代行中书舍人草拟外制之职,故通常又以知制诰与翰林学士,并称为两制。

元丰改制,废草拟外制的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舍人院不久亦废。中书舍人实任其职,草拟外制,除特许外,亦例经召试制词后任职。改制之初,中书舍人为中书外省长官,不久中书外省改为中书后省,仍为长官。中书舍人缺官时,初以中书省官兼权,称为兼权中书舍人、权中书舍人。南宋时无舍人院,但若以资浅者任职草拟外制,也称为直舍人院。

明翰林学士或内阁学士仍兼此称,清废。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及第、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裁国史玉牒、同知制诰、起居经筵日讲、通家侍生孔贞运顿首拜撰”。

经筵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