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的口气用文言文(初中文言文中的疑问词有哪些?爱问知识)
1.初中文言文中的疑问词有哪些?爱问知识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要? “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一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几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问原因。
“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 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
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
“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2.古文的问题古文中有些特殊句式,象什么宾语前置啊什么的,那么这些
古汉语(主要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
(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
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
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 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
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 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 [简析] 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
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 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⑤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 “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4、成分省略 (1)省略主语。
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
例如: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
3.疑问词在古文中有哪些
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1般问句。
“孰”经常使用在选择问句里,1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个”。“孰”除指人之外,也能够指物或地方。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品相比哪个更重要? “孰”还常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个更……”。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明确,常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4.文言文中的疑问助词
1、乎 语气词“乎”可以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两种情况。 询问 询问是说话人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这类疑问多见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
这是一种纯粹的疑问,“乎”可译为“吗”或“呢”。例如: ①(王日)“战乎?”(伯州犁)曰:“未可知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行》) 以上二例是是非问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乎”译作“吗”。 ③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④子以秦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以上二例是选择疑问句,说话人把两种可能提出来,要求对方选择一种作答。
“乎”字可译作“呢”。 ⑤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论语•先进》) ⑥我则无礼,何以战乎?(《载流之战》) 以上是特指问句,句中有“何”这样的疑问代词特别提出疑点。“乎”字可译作“呢”。
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毫无疑义的意见,所以不要求对方回答。因为是无疑而问,故在句尾用“乎”字的同时,句中还要用别的反诘语气词等来配合。
这种“乎”字也可以译成“吗”或“呢”。例如: ①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城汉之战》) ②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许行》)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以上三例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
其中1、3两例与“乎”字呼应的是语气词“其”和副词“宁”。 如果句中使用“不”“无”等否定词,就构成否定形式,表达的也是肯定的内容。
例如: ④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城汉之战》) ⑤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庄子•秋水》) “乎”与“不亦”构成“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其反问语气比带其他反诘词语的反问句要轻缓一些。例如: ①夫子尝与吾言于楚也,必是故也。
不亦识乎?(《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2、欤(与) 语气词“欤”先秦多写作“与”,“欤”是后起字。“欤”(与)和“乎”一样,可以表示疑问语气。
“欤”(与)表示疑问语气时,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这是“欤”(与)和“乎”在表疑问语气时的主要不同之处。
这样的“欤”(与)可译为“吗”或“么”。例如: ①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论语•微子》) ②“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行》) ③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欤”(与)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
可译为“呢”。例如: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②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欤”(与)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例如: ①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②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礼记•中庸》)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欤”(与)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
例如: 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 ②得非急于求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韩愈《答吴充秀才书》)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3、哉 “哉”字可以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例如: ①此何鸟哉?(《庄子•山木》) ②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③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苏轼《教战守策》) 以上诸例是询问句,“哉”译为“呢”或“啊”。 ④晋,吾宗了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以上二例是反问句,“哉”译作“吗”或“呢”。
4、耶(邪) 句末语气词,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例如:①为一郎僮耶。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②史公果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③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庄子•齐物论》) ④令名不彰邪。
——《世说新语·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