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问政文言文阅读答案(子夏问政课内外文言文答案)
1.子夏问政课内外文言文答案
你问的是不是这个?1.B 2.B 3.B 4.B 5.C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1~5题。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肜也。”
(《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为:做,担当 B.无欲速,无见小利——速:速度 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使……足够,充足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停留 2.下列各项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A.子贡问政(于孔子B.(子贡曰:“去兵。” C.民(若无信不立D.逝者如斯夫,不舍(于昼夜 3.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可以 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信:信任 C.必不得已而去——去:离开 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立:富足 4.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与所给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A.杀鸡为黍而食之B.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C.必不得已而去D.夫子莞尔而笑 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的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
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百姓是不是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
D.文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2.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子夏问? 爱问
【答案】【小题1】同:能赡养,提供物质保障。
异:孔子认为孝更在于“敬”,和颜悦色,从内心尊敬、关爱父母。 (2分,两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小题2】符合孔子的孝道观。
列举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关注关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使父母的生活更具品质,这正是孔子所倡导的“敬”的体现。 (3分。
观点明确1分,分析在理2分。有欠缺酌扣)【答案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著阅读的题目,浙江的考卷明确了对《论语》的考核,并且指定了篇目,记住指定篇目的内容、思想即可,关于探究的题目,有自己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名著名篇阅读 能力层级为B。
3.子贡问时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
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
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
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
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
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译文】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你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四季。”
子贡笑答。“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四季!!”“三季!!”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面露疑惑之色。孔子说:“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
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子贡立刻明白了。
4.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
请问你要问什么?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篇)。
译文:(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说:“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子夏:孔子的学生。莒父:鲁国的一个城邑,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宰:总管。
谚语“欲速则不达”就是说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不能成功。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对于从政者来说尤其不能不顾客观条件地限制,盲目地强求速成的“政绩”。作为从政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够把官员个人的荣辱当成小利,把老百姓的事当成大事的就是好官,相反,就是坏官。
希望我的解答能对你有多帮助。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君子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看孔子的称赞。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的,如同绘画—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定要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登堂比赛。(比赛结束后)走下堂来,饮酒相互祝贺。这就是君子之争。”
子夏问孔子:“带酒窝的笑脸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啊,用素粉打底真漂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乐的产生在仁之后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