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永州文言文(《永州铁炉步志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永州铁炉步志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永州铁炉步志①柳宗元江之浒②,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
永州北郭有步,曰铁炉步。予乘舟来,居九年,往来求其所以为铁炉者,无有。
问之人,曰:“盖尝有锻者③居,其人去而炉毁者不知年矣,独有其号冒而存。 ”予曰:“嘻!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步之人曰:“子何独怪是?今世有负其姓而立于天下者,曰:‘吾门大,他不我敌也。
’问其位与德,曰:‘久矣,其先也。’然而彼犹曰‘我大’,世亦曰‘某氏大’。
其冒于号有以异于兹步者乎?向使有闻兹步之号,而不足釜、锜、钱、鎛、刀、鈇④者,怀价而来,能有得其欲乎?则求位与德于彼,其不可得亦犹是也。 位存焉而德无有,犹不足以大其门,然且乐为之下。
子胡不怪彼而独怪于是?大者桀冒禹,纣冒汤,幽、厉冒文、武,以傲天下。由不推知其本而姑大其故号,以至于败,为世笑僇⑤,斯可以甚惧。
若求兹步之实,而不得釜、锜、钱、鎛、刀、鈇者,则去而之他,又何害乎?子之惊于是,末矣!”予以为古有太史,观民风,采民言。 若是者,则有得矣。
嘉其言可采,书以为志。【注】①步:同“埠”,码头。
②浒:水边。③锻者:铁匠。
④釜、锜(qí)、钱(jiǎn)、鎛(bó)、鈇(fū):两耳铁锅、三耳铁锅、铁铲、铁锄、斧头。⑤僇(lù):侮辱。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去而炉毁者不知年矣,独有其号冒而存 冒:假冒,假充B、今世有负其姓而立于天下者 负:背弃,违背C、由不推知其本而姑大其故号 本:根本原因D、若是者,则有得矣 若:如果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何独怪是? / 徐公何能及君也?B、其冒于号有以异于兹步者乎?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怀价而来,能有得其欲乎? /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D、然且乐为之下。
/ 子之惊于是,末矣!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A、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 B、子胡不怪彼而独怪于是?C、其不可得亦犹是也。
D、予以为古有太史,观民风,采民言。12、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作于柳宗元贬居永州时。
文中学习了汉赋中主客问答辩难的形式,通过两个人物的对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集中体现作者观点的,即是“步之人”的一番高论。B、开头一段简要交代了“步”的名称所指和铁炉步的所在。
从下文虚构的“予”与“步之人”的问答可知,这个“交代”也是虚构的,但仍能给读者带来真实的感觉,正所谓虚虚实实之笔法。 C、第二段紧承上文,按照循名责实的思路来写,通过一问一答,引出“人去炉毁”“独号冒存”的现象,为下文的深入议论作铺垫。
D、柳宗元这篇带寓言性质的杂文,借题发挥,讽刺了只看门第、重名号、不求才德、不辨贤愚的陋习,对门阀制度与世袭制度有所批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1)世固有事去名存而冒焉若是耶?(2)吾门大,他不我敌也。(3)嘉其言可采,书以为志。
参考答案:9、B(负:依仗,凭着)。10、A(何:均为副词,怎么。
于:介词,与……相比/介词,对于。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之:代词,代“负其姓而立于天下者”/结构助词,取独)。 11、B(于是:文中是介宾短语,意为“对这事”;今为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12、A(这个“交代”不是虚构的,从标题中的“志”可知“铁炉步”是写实)。13、(1)世界上难道有事情已经过去名称却依然假冒着存在的情况吗?(2)我门第高,其他人比不上我。
(3)我赞赏他的话并认为可取,就把它写成这篇志。附译文:江边上,凡是可以系缆船只并供人上下岸的地方叫做“步”(埠)。
永州城北有一个船埠头叫铁炉埠。我乘船来到永州,住了九年,往来这里多次,寻找把这里叫做“铁炉埠”的原因,一直没找到。
向别人打听这件事,别人回答说:“曾经有一个铁匠在这里居住过,他离开后,铁炉已经毁坏不知道有多少年了,现在仅仅保存了这个空名。”我说“咦!世界上难道真的有事情已经过去了,名称却依然假冒着存在的情况吗?”铁炉埠的居民听了,不平地对我说:“先生怎么唯独对这个船埠头的事感到奇怪呢?现在世间还有很多依仗姓氏门第而在立足于天下的人呢。
他们自己说‘我门第高,其他人比不上我。’查问他的职位与功德情况,人们都说:‘那是他祖先的事,已经过去很久了。
’但是,那些人还是说‘我很了不起’,世人也说‘某某家族真了不起’。那种徒有虚名的情况与这个船埠头相比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假使有人听到这个船埠头的名号,而这个这里又缺少各种铁锅、铁铲、锄头、刀、斧头等铁器,他就是带了钱来要买,这里能满足他的要求吗?那么,要在那些自称门第高贵的人身上找到应有的职位与功德,那肯定是办不到的,正如在这里买不到铁器一样。
本来嘛,即使保存了职位而没有公德,还是不能够光大他的门第,但是,现在那些人连职位与功德都没有了,世人还是心甘情愿地拜倒在他的门第之下。先生您为什么对那种。
2.文言文 永州八记
从小丘再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茂密的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像是玉佩和玉环相互撞击而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听了令人心中很是快乐。
于是砍开竹子开辟道路,下面有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潭底是一整块大石头,靠近岸边,他又向上翻圈上来露出水面,高低不平,形态各异:有的成了小石礁、小岛屿,有的成了小石垒、小石岩。
岸边的树木青葱,树上葱绿的藤互相连结着、缠绕着、覆盖着,参差不齐,随风飘扬。潭中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大大小小,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水一样。
日光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底上,呆呆的一动不动;突然间,又向远处游开,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友人开玩笑。向潭西南方向望去,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弯弯曲曲,溪水像蛇爬过一样。
两岸的地势,就像狗牙那样互相交错,根本就看不到溪水的尽头。坐在石潭上,四周都是竹子、树木,静悄悄的没有人声,整个气氛使人感到孤寂、凄凉,寒气透骨,心里忧伤。
这环境实在过于冷清,不能久留,于是我记下景色就离开了。一同去游玩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的还有两个崔姓的青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老百姓在渠上架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潜入大石底而流出,流过石头再往前,就有一个深水塘,菖蒲覆盖在深水塘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深水塘周围。
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面积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白条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风吹动着植物的梢头,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永州刺史发现的它,除去密蔽的丛林和腐朽的树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疏通泉流,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这石渠至今还没有为它传名的人,所以我把它一一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使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清除朽物、疏通石渠到大石为止。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从冉溪向西南,走水路十里远,山水风景较好的有五处,风景最好的是钴鉧潭;从溪口向西,走陆路,风景较好的有八、九处,风景最好的是西山;从朝阳岩向东南,走水路到芜江,风景较好的有三处,风景最好的是袁家渴;他们都是永州美丽奇异的地方。楚、越两地之间的方言,水的回流叫做“渴”(读“褐”音)。
渴的上游与南馆的高山会合,下游与“百家濑”汇合。其中岛屿(江河里边的岛屿)、小溪、清潭、小洲,交错夹杂,蜿蜒曲折。
水流平静的地方深黑色,急流的地方像沸腾一样冒着白沫。船好像就走到了尽头,忽然河水又看不到尽头了。
有座小山从水中露出来。山上都是好看的石头,上面生长绿色的草丛,冬夏都浓密茂盛。
山旁有许多岩洞。山下有许多白色的碎石;上山的树木多是枫树、柟树、石楠、楩树、槠树、樟树、柚树;小草则多是兰草、芷草,又有许多奇异的花卉,类似合欢但是长出许多茎蔓,缠绕着水中石头。
每当有风从四周山上吹下,吹动大树,轻摇小草,红绿缤纷,香气浓郁;冲起波涛旋着水涡,从溪谷流进流出,萧条茂盛,根据时间变换。风景大都是这样的。
我没办法都描述出来。永州没有过来游玩,余来到了这里,不敢独自享受。
回来写出文章告诉世人。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我叫它“袁家渴”。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
3.永州八记译文
石渠记[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始得西山宴游记 [原文]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筏,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读书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
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 我们都去。
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
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
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
4.令狐熙传 原文和翻译
原文: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
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
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及周武帝平齐①。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
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②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
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在职数年,风教大洽,称为良二千石。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沦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
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
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
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③更相谓日:“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 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今年疾俱侵岂可犹当重寄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
后因李佛子为乱之事,上闻而疑之,遣使者锁熙诣阙。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翻译: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
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
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
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
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郡公爵。
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因功升任上开府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
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被称为好刺史。
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
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
令狐熙在职几年后,向皇上上表说:“我寄居岭南,到现在已经四年了。我已经六十一岁了。
才学浅薄,责任重大,但是我所管辖的地方十分广阔,安抚十分困难。我虽然未能马上革除夷人旧习,但他们也慢慢地认识到皇朝的教化。
如今我年纪老了,疾病又重,怎能当此重任?请解除我现在的职务。” 皇上发下嘉奖诏书,不允许请辞,赐给他一些医药。
后来因为李佛子反叛一事,皇上听说后怀疑令狐熙,就派使者把他拘捕到京城。走到永州,令狐熙因忧愤发病而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5.《永某氏之鼠》文言文翻译
永:地名。永州,现在的湖南零陵县
日辰,子年属鼠、丑年属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庖厨:厨房
椸:读音yí,衣架
兼:共同
阖:读音hé,关门,
罗:网
永州(地名)有个姓某的人,畏惧生辰,拘泥于禁忌特别厉害。认为自己生辰年是子年,鼠,是子年的神
啊,因此爱惜老鼠,不养猫狗,禁令童仆:不准打老鼠。仓库厨房,都让老鼠随意出入,不与干涉。于是老鼠互相转告,
都来到某家,饱食终日而没有祸患。某家的房子里没有完整的器具,衣架上没有完好的衣服。吃的喝的,大都是老鼠吃
剩下的。老鼠白天一堆堆地和人同行;晚上就暗自咬东西猛烈地打斗,它们弄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吵闹的声响。没办法睡
觉,他始终不厌烦。
几年以后,姓某的迁居到其他州。后面的人来这里住,老鼠表现得和原来一样。那人说:“这老鼠是阴损恶劣
的东西,偷盗吵闹特别厉害,怎么会成这个样子呢!”借来五六只猫,关起门,撤掉瓦不让老鼠躲藏用水灌老鼠洞穴,
雇佣童仆用网捕抓老鼠,杀死的老鼠堆积得象坐小山丘,丢到偏僻的地方,臭味几个月才消散。
呜呼!它们以为可以永远饱食终日无忧无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