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小学文言文(台湾通史)
1.台湾通史
让我们先把几个名词弄清楚: 毂,车轮中心的园木,其周用插车辐,中有园孔,用穿车轴。
轸,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相当于“底盘”。 辕,在拉车的马的两旁,用以牵引车辆的部分。
辀,车杠。 舆,类似轿子的车。
溥,广大。 《考工记》,又称《周礼·冬宫考工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作者不详,可能是多人所著。
连横,台湾学者,连战祖父。一生著述甚丰,除了《台湾通史》外,还著有《大陆诗草》、《大陆游记》、《台湾诗乘》、《台湾语典》、《雅言》。
现在来翻译就容易了: 连横说:我读《考工记》,得以知道古人制作器物工艺是很精良的。“轮人”专事做车毂,“舆人”专门做轸,而“辀人”则负责做车辕的部分。
各自(施展)其及致的手艺,(围绕)工程并力合作,其效用就大了。人,是能够合群协作的,合群协作就能互相补益,互相补益就能生存繁衍;不互生互养,人类群体就会日益涣散。
涣散导致离心离德,离心离德又导致争夺利益——那么,人类群体的首先就瓦解了。 。
2.求大神来多句描述台湾的文言文,要关于台湾的
《阅府志 山川》有云:“大海环绕台郡,其山皆向内地。
北路之后垄港与兴化南日对峙。后垄而上有竹堑,与海擅对峙。
竹堑而上有南嵌社,与福州闽安镇关潼对峙。自南嵌至上淡水,与北茭相望。
淡水至鸡笼城,与沙埕烽火门相望。南路凤山县之弥陀港、万丹港、岐后东港、茄藤港则与漳州之古螺、铜山、悬钟等处相望,惟鹿耳门居府治之西北,澎湖又居鹿耳门之西北,与泉州府同安县厦门东南斜对”。
又附载诸罗志云:“凡水皆东流,邑治之水独西,台海在西,三邑攸同也。闽粤间水源自山,汇流扬波,谓之溪。
溪渐于海,潮汐应焉,谓之港。海淡无源,潮流而猪,随其所到,以为远近,亦谓之港”。
数语并能简括。惟山溪名目,分疆胪列,不异市井簿记,大嫌非体。
又搜辑旧闻,不分隶各目之下,而皆附列于后,如大冈山顶蛎房壳甚多;赤山之顶不时裂,涌泥如火,取薪刍置其上则火;南仔汕山没,火出石畔;玉案山后小山泉涌,火出水中;茄老网社石湖大里许,将雨辄涨;剑潭有树名茄冬,高耸障天,相传荷兰人插剑于树,树皮合剑在其内,因以远望为小鸡笼屿。循此而上至山朝社,又上至蛤仔难诸社,深箐鸟道,至者鲜矣」。
二说详尽,爽若列糜,此古今不异者也。又载稗海纪游云:“鸡笼山下,实近弱水,秋毫不载,舟至即沉”。
或云:“名为万水朝东,势倾舄卷入地底,滔滔东逝,流而不返”。今访诸久客于此者,不闻有弱水湛舟之事,当更考之。
(来源:台湾文献丛刊)《台游日记》卷二。
3.台湾教材欲删文言文是如何受阻的
台教材欲削弱文言文 国台办发言人诵古文名句回应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在台湾各界的一致反对下,台湾的教育部门没有能够按照计划来调降台湾高中语文课本当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想问一下您对此有什么样的评论?谢谢。
安峰山: 一段时间以来,台湾有股势力一直处心积虑地在课纲、教材等问题上来做手脚,遭到了台湾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我们多次表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我们两岸共同的根和魂。
中华传统文化就像珍藏在我们两岸故宫中的民族瑰宝一样,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记得从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都教育我们要熟读唐诗300首,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为什么要学古文?就像网上有一段文字讲的,当我们看到眼前的美景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哇,真美。”
当我们要去表达我们个人的志向时,我们可以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是满脑子只知道升官发财。
当我们遇到感情的纠葛时,我们可以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而不是只会说“蓝瘦香菇”。所以我想,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潜移默化,已经内化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人文精神和我们气质修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个人的基因。
所以回过头来再看这次台湾岛内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比例的争议,岛内的多数舆论都认为,这实际上并不是一场单纯的“文白之争”,而是岛上的一些势力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又一次“去中国化”的动作。其实质就是要“灭其文”、“灭其史”,最终来一点一滴的去磨灭深刻在台湾社会,特别是台湾年轻人心中的中华文化的痕迹,让台湾的年轻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因此我要再次强调,在教育和文化领域搞“去中国化”,图谋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只会伤害台湾社会,荼毒台湾的年轻一代,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