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文言文通假字(语文必修1 2通假字整理)

1.语文必修1、2通假字整理

1到4都有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必修二文言文通假字整理,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通假字,必修一文言文通假字

2.高一语文必修二第5课《离骚》翻译、文言知识(通假字、==)

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

他们毁坏了我蕙草做的佩带,我又拿芬芳的白芷花来代替。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

我只怨君主啊真是荒唐,你始终是不肯洞察我的胸臆。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妖艳狐媚!

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追随着邪曲,违背了法度,却厚着脸皮自吹符合先王的道义。

我忧愁,我烦闷,我承受着无边的罪戾,我困顿潦倒在这人妖颠倒的时期!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哦,那凤鸟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来本就这样泾渭分明。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

我委屈着自己的心志,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贞之节,这本为历代圣贤所赞称!

我后悔,后悔我当初没有看清前程,迟疑了一阵,我打算回头转身。好在迷失方向还不算太远,掉转车头,我依旧踏上原来的水驿山程。

我走马在这长满兰蕙的水滨,我奔向那高高的山脊,到那儿去留停。我既然进言不听反而获罪,倒不如退居草野,把我的旧服重整。

我裁剪碧绿的荷叶缝成上衣啊!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下裙。没人理解我,就让他去大放厥词吧!

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我把耀眼的佩带向下拉得紧而又紧。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唯独我这美好的本质未曾蒙受丝毫污损。

急匆匆我回过头来纵目远望,我要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我的佩饰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喷吐出一阵阵令人心醉的幽香清芬。

人生各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爱,我却独独爱好修洁,持之永恒!就算把我肢解了我也毫不悔改,难道我的心志可以改变毫分!

离骚》生字注音

姱(kuā) 鞿(jī) 謇(jiǎn) 謇(jiǎn) 谇(suì) 纕(xiāng) 茞(chǎi)

诼(zhuó) 偭(miǎnì) 忳(tún) 侘傺(chà chì) 溘死(kè) 鸷(zhì)

方圜(yuán) 攘诟(rǎng gòu) 朕(zhèn) 芰荷(jì) 裳(cháng) 岌岌(jí jí)

《离骚》多音字辨析

裳:cháng(集芙蓉以为裳)菲:fēi(芳菲)

shang(衣裳) fěi(菲薄)

《离骚》形近字辨析

伫:(zhù)伫立 贮:(zhù)贮藏 岌:(jí)岌岌可危 汲:(jí)汲水

掩:(yǎn)掩埋 淹:(yān)淹没 奄:(yān)奄奄一息

溘:(kè) 溘死 瞌:(kē)瞌睡 磕:(kē)磕头

攘:(rǎng )攘除 嚷:(rǎng)叫嚷 壤:(rǎng)土壤

謇:(jiǎn) 謇吃 蹇:(jiǎn)蹇运 骞:(qiān)骞期

谇:(suì)朝谇 萃:(cuì)荟萃 粹:(cuì)精粹

皋:(gāo)兰皋 嗥:(háo)嗥叫 阜:(fù)阜积

偭:(miǎn)偭背 缅:(miǎn)缅怀 湎:(miǎn)沉湎

《离骚》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心情抑郁不伸的样子。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 反,通“返”,返回。

通假,文言文,必修

3.高一语文必修一二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1、必能裨补阙漏通缺,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通拣,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卑微,渺小今:无耻

2、由是感激感激古:今: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痛恨,遗憾今:怨恨

4、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推广今:开业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时今:秋天

一词多义

1、遗(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2)深追先帝遗(yí)诏(遗留)

2、效(1)恐托付不效。(奏效)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任务)(成功完成)

呵呵,当是做习题了

4.人教版语文必修1,2 '3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

(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5.跪求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辞{②停数。

6.文言文中的通假字20个

《核舟记》

够吗、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6、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tú)《孙权劝学》

13。《桃花源记》

2、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行》

9,通“又”。 "、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5、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通“邀”、左手倚一衡木,设酒杀鸡作食,诎右臂支船,弯曲、便要还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核舟记》

4。 “衡”,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闲情记趣》

2。《核舟记》

3,通“横”、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1,通“屈”、对镜帖花黄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要"。 “诎”,高可二黍许、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4、不知为不知、卧右膝;。 “有”,邀请、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诲女知之乎 “女”(rǔ) 通“汝” 《〈论语〉十则》

41

必修二文言文通假字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