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文言文基础练习(谁能给我一份高一语文文言文的练习)

1.谁能给我一份 高一 语文 文言文 的练习

高一上语文读本文言文练习少奇中学 胡健齐桓公求管仲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 馁:饥饿B.治国不失其柄 柄:把柄C.是以滨于死 滨:同“濒”,迫近D.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为其君动也 则必长为鲁国忧矣B.则其管夷吾乎 欲用其政也C.若必治国家者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D.则是君之赐也 则予我矣3、下列加横线字与例句中加横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犹未得请也,请生之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D.越国以鄙远4、对下列加横线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以滨于死 ②齐使受之以退③桓公自莒反于齐 ④欲以戮之于群臣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5、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

B.鲍叔有知人能让,举荐贤能的高风亮节。C.鲍叔一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终于打动了齐桓公。

D.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有着博大的胸怀。6、翻译下列句子。

(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2)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晏子辞千金1、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晏子方食A、今齐地方千里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D、吾长见矣于大方之家2、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A、而摩厉之于义 B、臣诚恐见欺于王 C、赵氏求救于齐 D、且贰于楚也3、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是为宰藏也A、忠臣不为也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C、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4、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例句:终再拜而辞A、停数日,辞去 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归去来兮辞 D、不辞劳苦5、与例子加点字用法不一样的一句是例句:是臣代君君民也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C、填然鼓之 D、籍吏民,封府库6、翻译下列句子(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2)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晏子使楚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王曰,何坐? 置之坐上。 但坐观罗敷。

B、期年之后。 祭祀必祝之。

齐之习辞者也。C、寡人反取病焉。

勿使反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D、所以然者何?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将军之高义。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成分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晏子)是齐国很会说话的人,现在刚刚到达。

B、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因为他来了,(所以)请允许我们把一个人捆起来从您跟前走过。

C、缚者曷为者也?——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D、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它的)人民喜欢偷盗?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楚君臣将“一个齐国人”偷换成“所有齐国人”以图羞辱齐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了齐国的尊严。B、楚君臣选择“酒酣”时推出一被绑者,目的是解除晏子的戒备,使晏子面临受辱而应对不暇。

C、晏子“避席”即对,可见其不但善长辞令,而且任何时候都不忘国家使者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D、楚王因为妒忌晏子的辞令就和身边的人一起设置圈套为难晏子,没想到晏子这位“圣人”很严肃,不喜欢别人随便跟他开玩笑。

5、翻译(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2)圣人非所与熙(熙,通“戏”)也,寡人反取病焉。

重耳之亡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①重耳不可 可:可以 ②有人而校 校:较量、抵抗③将适齐 适:适合 ④皆足以相国 相:辅佐⑤乃馈盘飧 馈:馈赠、赠送 ⑥离外之患 离:离别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晋人伐诸蒲城。 ②天其或者将建诸? ③吾其奔也! ④君其礼焉!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倚仗君父的天命而享受养生的俸禄,因此才得到人民的拥护。B.行也,怀与安,实败名!——(你)走吧,如果贪恋享乐,安于现状,那么确实会败坏(你的)名声!C.子盍蚤自贰焉?——您为什么不早点表示您和曹国人有所不同呢?D.普,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晋国和郑国都是姬姓国家,他们的子弟即使犯了过错,本应以礼相待;更何况是上天赞助的人呢?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 因内动乱,。

高一文言文《劝学》,高一文言文背诵,高一下册文言文

2.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练习有哪些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 B(A彼此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安排/对犯错者的处理;D面容、脸色/红黄等色彩)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答案】 D(其他三项的古义分别为A:旧例;B:窘迫,走投无路;C:英明睿智)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卒廷见相如”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C.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D.诡踪迹,草行露宿 【答案】 C(“雨”为名词作动词用,其他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日出夭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D.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答案】 C(日光;A:环绕/掉头。

B:对付/太平;D:树木/木料)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②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B.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②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C.①用实者成实时采②诸越则桃李冬实 D.①以约失之者鲜矣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案】 B(A项中①形容词,“假托的”;②动词“假托”。B项中两词相同,都是动词,“责骂”的意思。

C项中①名词,“果实”;②动词,“结果实”。D项中①形容词,“稀少”;②形容词,“新鲜”)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文言文,高一,基础

3.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练习有哪些

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 B(A彼此相通/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C安排/对犯错者的处理;D面容、脸色/红黄等色彩)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答案】 D(其他三项的古义分别为A:旧例;B:窘迫,走投无路;C:英明睿智)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与“卒廷见相如”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C.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D.诡踪迹,草行露宿 【答案】 C(“雨”为名词作动词用,其他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子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日出夭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 D.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答案】 C(日光;A:环绕/掉头。

B:对付/太平;D:树木/木料)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②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 B.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②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C.①用实者成实时采②诸越则桃李冬实 D.①以约失之者鲜矣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案】 B(A项中①形容词,“假托的”;②动词“假托”。B项中两词相同,都是动词,“责骂”的意思。

C项中①名词,“果实”;②动词,“结果实”。D项中①形容词,“稀少”;②形容词,“新鲜”)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4.高一课文文言文知识整理

这么多才给5分,抠! 看你可怜,把促织给你 通假字 (1)手裁举 通“才” (2)昂其直 通“值” (3)两股间脓血流离 通“淋漓” (4)而高其直 通“值” (5)虫跃去尺有咫 通“又” (6)翼日进宰 通“翌” 次于当天、当年 (7)牛羊蹄躈各千计 通“噭”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1)岁征民间 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 (3)早出暮归 在早上、在晚上 (4)取儿藁葬 用草席(裹) (5)日与子弟角 每天 (6)力叮不释 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 每天 名词活用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 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 用杖打 (3)大喜,笼归 用笼子装 (4)上于盆而养之 装、放置 (5)儿涕而去 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 命名 (7)细疏其能 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 走半步一步 (9)裘马扬扬 穿着皮衣 骑着马 (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11)仙及鸡犬 成仙 使动用法 (1)昂其直 使…高,抬高 (2)辄倾数家之产 使…倾尽/竭尽 (3)而高其直 使…高,抬高 意动用法 (1)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 (2)成以其小,劣之 认为…劣/差 (3)益奇之 认为…奇特 词类活用(其它) 薄产累尽 形作动, 赔尽近抚之 形作动,靠近 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 黄粉 成述其异 形作名,奇特的本领 啼告母 动词作状语 同义复词(同义连用) (1)里胥猾黠 狡猾 (2)死何裨益 益处 (3)填塞门户 充满 门口 (4)唇吻翕辟 嘴唇 (5)急逐趁之 追赶 (6)虫跃掷径出 跳跃 (7)不复聊赖 依赖、寄托 (8)自增惭怍 惭愧 (9)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 停止 (10)僵卧长愁 向后倒下,躺 (11)百计营谋不得脱 谋求 一次多义 责 (1)因责常供 要求,责令 (2)令责之里正 要求,责令 (3)每责一头 索要,索取 (4)以塞官责 责任, 差使 (5)受扑责时 责罚 靡 (1)靡计不施 无,没有 (2)虫尽靡 败退 顾 (1)成顾蟋蟀笼 回头看 (2)徘徊四顾 看,环视 (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只是,但是 发 (1)窃发盆 打开 (2)探石发穴 掏 (3)无毫发爽 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 售 (1)久不售 考试中第,考取 (2)亦无售者 买 岁 (1)岁征民间 每年 (2)成有子九岁 年龄 (3)不终岁 年 故 (1)此物故非西产 本来 (2)故天子一跬步 所以 令 (1)令以责之里正 县令 (2)急解令休止 使,让 上 (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上级 (2)上于盆而养之 放置 益 (1)死何裨益 好处 (2)成益愕 更加 掷 (1)帘内掷一纸出 抛,扔 (2)虫跃掷径出 腾跃 异 (1)宰以卓异闻 与众不同 (2)成述其异 奇特本领 过 (1)裘马过世家 超过 (2)未必不过此已忘 用过 强 (1)乃强起扶杖 勉强 (2)少年固强之 迫使 中 (1)又劣弱不中于款 符合,适应 (2)中绘殿阁 当中 然 (1)然睹促织 然而 (2)俨然类画 形容词词尾 (3)成然之 认为…是对的 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俄见小虫跃起 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 随即,跟着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一会儿 (4)斯须就毙 一会儿。

(5)未几,成归 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 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 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 吃一顿饭的工夫 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 又试之鸡 多少给点分。

5.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烛之武退秦师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字音 泛(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若不阙( )秦逢( )孙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 。

2.秦伯说 —“ ”通“ ”, 。3.失其所与,不知—“ ”通“ ”, 。

4.共其乏困—“ ”通“ ”,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 ,今义: 。“东道主”, 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今义: 。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义: ,今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 ,今义: 。

5.亦去之。 “去” 古义: ,今义: 。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 3.(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4.(烛之武)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而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5.之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 七、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 若不阙秦( ), 。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且贰于楚也( ),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 ), 。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 ), 。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 ), 。

1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 ),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 ), 。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有三十三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 ”通“ ”, 。

2.使工以药淬火 “ ”通“ ”, 。3.日以尽矣 “ ”通“ ”,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通“ ”, 。5.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6.请辞决矣 “ ”通“ ”,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8.故振慑 “ ”通“ ”, 。9.设九宾 宾,“ ”通“ ”, 。

10.图穷而匕首见 “ ”通“ ”,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通“ ”, 。

12.秦武阳奉地图匣 “ ”通“ ”, 。13.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通“ ”, 。

14.卒起不意 “ ”通“ ”, 。卒惶急无以击轲 “ ”通“ ”, 。

15.秦王还柱而走, “ ”通“ ”, 。2.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 ) 教 乃今得闻教 ( ) 敢 人不敢与忤视 ( )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秦王还柱而走 ( )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图 图穷匕首见 ( )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 ) 诏 非有诏得不上 ( )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 3.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 ), 。

2.函封之 ( ), 。3.前为谢曰 ( ), 。

4.樊於期乃前曰 ( ), 。5.左右既前 ( ), 。

6.其人居远 ( ), 。7.使使以闻大王 ( ), 。

8.太子迟之 ( ), 。9.发尽上指冠 ( ), 。

10.群臣怪之 ( ), 。11.箕踞以骂曰 ( ), 。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 ), 。13.乃欲以生劫之 ( ), 。

4.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 ,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 ,今义: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 ,今义: 。4.将军岂有意乎 意,古义: ,今义: 。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 ,今义: 。深,古义: ,今义: 。

6.于是太子。

高一文言文基础练习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