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语气的文言文(文言文中一共有表哪些语气的?)
1.文言文中 一共有表哪些语气的?
其:本义为簸箕,假借为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今日其雨。”〈助〉用作语助。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无后乎?”
《左传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尚书 益稷》:“帝~念哉!”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2.文言文中一共有表哪些语气的?
其:本义为簸箕,假借为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今日其雨。”
〈助〉用作语助。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
――《楚辞·屈原·涉江》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无后乎?” 《左传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尚书 益稷》:“帝~念哉!”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
/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 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
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叹,相当于“耶”。
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3.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夫将者,国之辅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如:壮士,能复饮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
/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
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叹,相当于“耶”。
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4.文言文中“其”表示哪三种语气?
1 表示揣测,可译为“大概“”或许” 例子:例子: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孟子 庄暴见孟子》2 表反诘,可译为“难道” 例子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3 表示祈使语气,表请求或命令,可译为“还是”“可要” 例子: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左传 肴之战》 文言文中“其”字用法及其意义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
以下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其下”指山的下面。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
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指的是“我(自己)”。
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其院”指那个禅院。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
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
“其”字除了上述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的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
(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来解。
(三)“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
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②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④吾其还也。
(《崤之战》) “其”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
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 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
“其”解释为“将要”。(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
如: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狱中杂记》) 大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
“其”相当于“如果”。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当于“是……还是”。
5.文言文中语气词有哪些
其的四种词性及相关用法: qí 〈代〉 (1) (形声。
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
(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
“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2) 彼、他 [he]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3) 又如:独善其身 (4) 她 [she]。
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 (5) 它 [it]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 (6) 他们;她们;它们 [they]。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7) 他的 [his]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her]。
如:其夫 (10) 它的 [its]。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their]。
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that]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13) 又如:正当其时 (14) 这样,如此 [such]。
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15) 姓 其 qí 〈副〉 (1) 也许;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表示祈使。当,可 [can;may] 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
——清·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 (3) 将,将要 [should] 今殷其沦丧。
——《书·微子》 (4)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 其为死君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欤。
——唐·韩愈《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其果老矣乎。——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 极,甚 [very]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韩非子·初见秦》 其 qí 〈连〉 (1) 如果,假设 [if]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2) 或许;大概 [perhaps]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 (4) 还是。
表选择 [still;yet] 其真无马耶。——唐·韩愈《杂说》 (5)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其 qí 〈助〉 (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
——《楚辞·屈原·涉江》 (5) 又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无后乎?” 《左传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尚书 益稷》:“帝~念哉!”。
6.从语气上分,文言文的句式有哪些
一、表陈述语气 1. “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 “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 “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 “……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 “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 “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 “唯(顾、直)…鼎单尺竿侔放踌虱穿僵…耳”,译为“只是……罢了”。
2. “……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 “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 “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 “其……乎”,译为“大概……吧”。
3. “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 “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 “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 “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 “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 “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 “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 “况……乎”,译为“何况……呢”。
4. “其……乎”,译为“难道……吗”。 5. “何……哉”,译为“怎么……呢”。
6. “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 “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8. “况……欤”,译为“何况……呢”。 六、表感叹语气 1. “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2. “亦……哉”,译为“也……啊”。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八、表比较语气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