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文言文后人(北宋赵普后人在那里)
1.北宋赵普后人在那里
赵普与宋太祖赵匡胤父子交往平凡,关系亲密,攀附为同宗。
食万公与中书令赵普同为一族,只相隔几代人,食万公生于宋朝南迁末年,中令公则任职于建隆初年(960)相隔不远,一般人只知道食万公是赵氏始祖,而不知中书令赵普是入川始祖赵食万的远祖。从我族在土溪周家沟修建的赵氏宗祠大门上的石刻对联: “宋太祖雪夜访普一往一来雅度犹存, 赵子龙长坂救主七进七出英雄万载。”
的含义,完全证实我赵家之远祖是赵普也。 第五篇 入川始祖赵食万生平简介 入川始祖食万公讳钟号开凤,湖北麻城人。
北宋宰相赵普的后裔。赵洪咨的嫡后。
享有“世荫秉义郎”的头衔。公元1127年4月,北宋被金兵灭亡后,北方为金,西夏所有。
康王(宋高宗)赵构建国南方,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史称“南宋”。辖16路,即两浙,两淮、江东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广东、广西东西南。
四川地区,即西蜀,仍为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kui)州四路。
2.北宋赵普生平有哪些事迹被后人所称道?
(922 - 992)北宋大臣。
字则平,洛阳人。后周时在滁州(今安徽滁县)为塾师,曾设计助赵匡胤攻取滁州,后成为赵匡胤幕僚。
周世宗死后,策划陈桥兵变,助赵匡胤夺得帝位。后随太祖讨平昭义节度使李筠的反抗,迁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旋任枢密使。
建隆二年(961年)与太祖定策,在宴会上解除禁军宿将兵权。累任枢密使、宰相。
赵普认为节镇权力太重,削夺其权则天下自安。太祖采纳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派禁军轮流出外戍守,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等,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对契丹等则力主妥协,反对出兵收复燕云。太宗时又两次为相。
雍熙三年(986年),太宗举兵攻契丹,赵普上疏反对。淳化三年(992年)因老病辞官,旋卒。
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忠献。拜太师,封魏国公。
3.赵普 文言文翻译
赵普单独担任宰相总共十年,处事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曾经想要授予某人担任某个官职,皇帝不任用;第二天,又上奏此事,(帝)仍然不任用;第三天,还是上奏此事.皇帝发怒,撕裂奏折扔之于地上,赵普面色如故,慢慢拾起奏折回去,粘补缝合,又像以前一样上奏.皇帝醒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那个由赵普举荐的人)果然以胜任本职工作著称.又有立了功劳应当升官的人,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赵普竭力请求(皇帝)给予升迁,皇帝发怒说:“我不同意(他)升官,想怎么样?”赵普说:“刑罚用来惩治恶人,奖赏用来酬劳立功者。
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与奖赏啊,哪里能够因为高兴讨厌而独断!”皇帝不听,起身,赵普跟着他。皇帝进宫,赵普站在宫门旁,许久不离开,皇帝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4.文言文《赵普》
课文主要写了宋初名相赵普的两件事:刻苦读书,荐举人才。
借以表现赵普能以天下为己任这一中心。 (二)课文分析: 话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了皇位。
可是自从登上皇位之日起,宋太祖就不由得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是各位将领拥立为皇帝的,可是如果有一天,又有一位被拥立的皇帝把我给顶替了,那可怎么办呢?如何保住我大宋社稷长久,江山万古一统呢?于是他就向手下的最主要的谋士请教。这位谋士就向他建议:“陛下,以往社会混乱,主要在于许多将领手中兵权太重。
只要剥夺了他们的兵权,我大宋江山就可以稳固万年。”宋太祖听后,连连称是。
于是宋太祖在这位高级谋士的策划下,利用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使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高级将领自动向中央交出兵权;接着,这位高级谋士又向宋太祖提出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逐步削除周边小国,使宋朝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然后,这位高级谋士又建议宋太祖把地方的财税权收归中央。到此为止,宋朝结束了五代以来小国林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人民开始过上了比较安定的日子。
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这位高级谋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这位宰相虽然能谋善断,但早年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
所以,后人赞誉他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讲到这儿,同学们都应该知道了这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是谁了。
他就是本课上对应的主人公赵普。今天,我们要一起去探访这位历史名人,大政治家—赵普。
原文: 普少 习吏事,寡 学术,及 为相,太祖常劝 以读书。 字词:年少 熟悉 少 学问 等到 做 劝勉 用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事物,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勉他读书。
原文: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 第, 阖户 启 箧取书, 字词: 放下 自己 大住宅 关门 打开 (qiè)箱子 译文:(他)晚年读书很勤奋,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箱子取出书, 原文:读之竟日。及 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 字词: 整 等到 第二 古称诸侯或大官的死 译文: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快。
(他)死后 原文:家人发 箧 视 之,《论语》二十篇也。 字词: 打开 箱子 它,箱中东西 译文: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啊。
原文:普性深沉有岸谷, 虽多 忌 克, 而能以天下事为 字词: 沉着 严肃、刚正 尽管 嫉妒 刻薄 但 “把……作为” 译文: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尽管对人常嫉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作为 原文: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循默 字词: 形容过分拘谨照章办事 言语不多 译文: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的人大多拘谨且遇事沉默不语。 原文:普刚毅果断, 未 有其比。
字词: 他,代赵普 译文: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原文:尝 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 复奏其人 字词:曾经 担任 第二天 又 译文:曾经推荐某人担任某官,宋太祖没有用。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求启用此人。
原文:亦不用。明日,普 又 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 字词:还 第三天 再一次 将、把 撕碎 译文:太祖还是没用。
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这个人,太祖生气了,撕碎 原文:案牍 掷地,普颜 色不变,跪而 拾之 以 归。 字词: 奏章 扔 面容 颜色 连词 回家 译文: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面 色不改,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
原文:他日 补缀 旧纸,复 奏如初。 字词: 缝补 再次 译文:过些日子,他将旧纸片缝补好,再次像当初一样上奏。
原文:太祖乃 悟, 卒用其人。 字词: 才 醒悟 终于 译文:宋太祖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这个人。
(三)全文翻译: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且为人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和他比的。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到家。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旧纸片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四)人物分析: 1. 课文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
读书勤奋,奏荐人才 2. 你认为赵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根据是什么? 以天下事为己任,读书刻苦,学以致用,刚毅坚定,坚持真理,等等。 3. 从课文中所写赵普的事迹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思路: (1)正面:读书要刻苦;珍惜时间,刻苦攻读;读书要精;学以。
5.关于赵普的文言文
1:、久之不去的去是什么意思? 去:离开的意思
2、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
这段话的翻译如下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灵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宋史 赵普传》
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