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云闻文言文(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翻译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
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 【参考译文】: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
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
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
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
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
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
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秋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
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
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
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
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
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2.求译:<<文言文>>
赵普独自担任宰相共十年,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赵普)曾经想要封授某人官职,皇帝没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皇帝,(皇帝)又没答应;又过了一天,(赵普)再次上奏皇帝。皇帝大怒,撕裂他的奏章将其丢在地上,赵普神情不变,慢慢拾起奏章归家,将其修补,又如当初一样上奏。皇帝省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被赵普推荐的人)果然凭借称职而闻名。又有一位建立了功业应当升官的人,因皇帝向来厌恶他,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赵普极力请求授予,皇帝大怒道:"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怎么办?"赵普说:"刑法是用来惩罚有罪之人的,赏赐是用来酬报有功之臣的。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吗?"皇帝听不进去,起身离开,赵普紧跟着。皇帝入宫后,赵普站在宫门外,很久没有离去,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请求。 一天,(皇帝)举行盛宴,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气表露在脸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惊害怕,赵普乘机对皇帝说:"皇宫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这场大雨对您的盛宴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沾湿一下幕帐和乐工的衣饰罢了。百姓盼到了雨水,个个喜笑颜开,奏乐庆祝。正处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等请求乐官(就)在雨中献技。"皇帝非常高兴,宴会圆满结束。赵普就是像这样随机应变,能使皇帝回心转意的。(赵普)一直将一个大瓦壶放在议事厅内,朝迁内外的奏疏,赵普心里不想施行(办理)的,一定将它们放入壶中,捆些乱麻点火将其烧毁。赵普(他)遭到世人许多毁谤和责怪,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赵普调出京师镇守地方后,上书皇帝道:"朝廷外面的人说我轻易地谈论皇叔 开封尹,皇叔是个忠孝两全的人,怎么能够离间他和圣上的关系呢?况且(正值)昭宪皇太后重病之际,我实在是想事先得知天子遗诏。了解我的人是圣上,请圣上明鉴!"皇帝新手封存了他的信,把它藏在金柜里。
九月,吏部侍郎兼参知政事吕余庆因病请求辞职:丁卯日,(皇帝)免除吕余庆吏部侍郎兼参兼政事的官职,让其任尚书左丞。吕余庆是帝霸府的幕僚,赵普、李处耘都在先前被皇帝起用,吕余庆坦然面对,不把此事放在心里。李处耘遭罪时,吕余庆正在江陵任知州,他回到朝廷时,皇帝详细向他询问处置李处耘一事,吕余庆用(恰当的)道理加以解释。。。等到赵普抵触圣意,左右大臣争相倾轧他,唯独吕余庆为他说明辨白,皇帝(想惩处赵普)的心思(才)稍微缓解。时人称吕余庆为谨厚者。
3.下面这段文言文谁有译文的
薛宣字赣君,是东海郯县人。
年轻时任廷尉书佐。琅邪太守赵贡巡视属县,见到薛宣,非常赏识他的才能。
察举薛宣廉洁,薛宣升任乐浪都尉丞。幽州刺史推举薛宣为茂材,当了宛句令。
大将军王凤听说了薛宣的才能,举荐他做了长安令,薛宣的治理果然很有名声,由于明白熟悉法令条文而被诏令补任御史中丞。薛宣屡次谈论对于施政有利的事,上奏推举郡国俸禄为二千石的部刺史,所贬抑屏退和所称赞引荐的,清浊非常明了,因此在当时很有名气。
出任临淮太守,刑赏与教化得到普遍施行。正好陈留郡有大盗贼破坏扰乱秩序,皇上调任薛宣为陈留太守,强盗被平息,官吏百姓都敬重他的威望与信誉。
当初高陵令杨湛贪婪狡诈,毫不恭顺,掌握郡里长官的短处,先前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屡次考查都无法追究。到薛宣任职时,他们来到府署来拜见,薛宣安排酒饭和他们对坐而食,招待非常周到。
随即暗中访求他们犯法所得的贿赂,完全获得了他们接受和索取贿赂的情况。薛宣察觉杨湛有改正过错、尊敬自己的表示,就自己亲手在简牒上书写,逐条列举他非法取得的贿赂,密封后送给杨湛。
薛宣看到杨湛有改变态度尊敬自己的成效,于是亲手写了信札,分条陈述他巧取的赃物,封好后给了杨湛。(察,观察,看到;牒书,信札;条,分条陈述。
说:“百姓像简牒上所写的那样逐条揭发您,又考虑到十金之法很重,不忍心揭露您。所以秘密地用亲笔书信来告诉您,想要您自己考虑进退,到以后可以再扬眉吐气。
所以秘密地用亲手写的信札让你明白,想要你自己考虑进与退,可能你在以后还有再抬头的机会。(相晓,使他明白;图,考虑;伸眉于后,在以后的日子里舒展眉毛(抬头)。
如果没有这些事,再密封归还这封信,让我能够替您证实清白。”杨湛自己知道犯法所得的贿赂和信上所记录的相符合,而薛宣言辞温和,没有伤害自己的意图。
杨湛立即解下印绶付给属吏,写信感谢薛宣,始终没有怨恨不满的话。又频阳县北边对着上郡、西河,是几个郡的会合处,盗贼很多。
频阳县县令薛恭原本是平陵县以孝知名的士人,按功劳等次渐渐升为县令,不曾治理过百姓;不称职。而粟邑县很小而且偏僻,坐落在在山里,百姓谨慎质朴容易管理。
县令巨鹿人尹赏是长时间在郡里管事的官吏,任楼烦长,被推举为茂材,升迁调到了栗邑。薛宣就依照法令奏请尹赏与薛恭换任县令。
两个人任职几个月后,两个县都治理得很好。薛宣就移送文书慰劳勉励他们说:“从前孟公绰作赵魏的家臣很优秀,却不适合当滕国、薛国的大夫,所以有的人依靠德行而显达,有的人凭借功劳而被举荐,‘君子进身的道路,怎么能够相同呢!’属下各县都有贤明的长官;希望你们尽力从事自己的职务,成就功勋事业。”
薛宣得知郡中官吏和百姓的罪名,就召来该县的长吏并告知他,让他自己实行处罚。告诉他说:“府里不自己揭发检举的原因是不想替代县里来治理,夺走贤良的令长的名声。”
长吏没有一个不是有欢喜又害怕,摘下帽子拜谢薛宣将恩德归给他们并接受训诫。薛宣为人注重仪容威严端正,进退举止文雅大方,很值得一观。
性情深密安静,有智谋,思考省察官吏的职责,寻求便利安逸的办法。下至钱财笔砚,都设计方略,使之便于使用而且节省了花费。
官吏和百姓都称赞他,郡中安静太平。后来薛宣获罪,免职为平民,回到原来的郡县,在家里去世。
4.古文翻译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②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 旁,且焚且瘗③,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也。”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螟不克而害愈甚。”拒御使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今妖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为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④,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 十四石。(选自《新唐书·姚崇传》)
【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下文“螟蜮”同义) ②畀(bì):交给。 ③瘗(yì)掩埋 ④无年:没有收成。
开元四年,山东蝗灾严重,老百姓靠祭拜灭虫,坐视蝗虫吃禾苗不敢捕杀。姚崇上奏皇帝说:“《诗经》说:‘抓住那吃禾苗的害虫,扔到烈火中焚烧。’汉光武帝曾下诏:‘鼓励顺应当时灾情的法令,奖励关农桑的做法,消灭那吃禾苗的所有害虫。’这是消灭蝗灾的正义主张。况且,蝗虫怕人,容易驱除,加上地都有主人,让他们各自抢救自己的土地,他们一定不怕劳苦。请皇上恩准连夜堆设火场,砍出隔离道,边焚烧边掩埋,蝗虫就可以捕杀干净。古代也有灭蝗不成功的情况,只因为人们没有尽心力而已。”(皇上)于是派出御史作为捕蝗使,分几处同时灭蝗。汴州刺使倪若水上奏皇上说:“消除天灾应当凭借德行。古时刘聪(无道,所以)除蝗不胜,而且蝗害更加严重。”便拒绝御史不接受除蝗命令。姚崇给他写了一封信,说:“刘聪是一个不合法的国君,他的德行不能胜过妖邪。现在是圣明的朝代,那些妖邪不能胜过君主的高尚德行。古代贤良的长官,蝗虫躲开他管辖的地区。你说修养德行可以免除灾害,那么你现在(的灾情是因为你)没有德行才如此的吗?现在你眼看着蝗虫吃禾苗无动于衷,忍心不救,会造成今年没有收成,刺使您怎么解释?”倪若水害怕了,便开始大规模捕蝗,共捕得蝗虫十四万石。
5.急需语文文言文翻译~
【注释】
①起:产生;发生。
②伏:潜伏;潜藏。
③和:调和;协和。
④家不和,被邻欺:家内不能和睦相处,就会被邻居欺负。
⑤穿窬(yú):钻洞和爬墙。
⑥起讼:引起诉讼;引起官司。
⑦构难:结成怨仇。
⑧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⑨可乘之隙:可以钻的空子。
0瑏瑠环肆:周围的店铺;这里指周围的人们。奸欺:施展奸计和欺诈。
0瑏瑡荣:草木茂盛。
0瑏瑢纷然:众多的样子;多而乱的样子。
0瑏琐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无法全面照顾。语出李承勋《会议事件》:“万一羽檄交驰,巡历、督饷二事俱急,顾此失彼,可不虑乎?”
0瑏瑶一隙之疏:一点点的疏忽或疏漏。
0瑥务本:致力于根本解决。
0瑏瑦居重驭轻:语出宋·范浚《香溪集·巡幸》:“今虽悉师讨贼,务扬威武,而辇毂之下,兵卫亦安可以不强,甚非居重驭轻之道也。”意思是:处于重要地位而力量亦相应强大,便于操纵下属和四方。
0瑏瑧运筹帷幄:语出《惟南子·兵略》:“故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乎千里之外矣。”后又见《汉书·高帝纪》、《张良传》等均作“运筹帷幄”。意思是:指在后方谋划军机,决定作战策略。
0瑏瑨奚视:将由谁来监管。
0瑏莹难言:难以说明白。
0瑐瑠触:谓以头撞墙。
0瑐瑡欲绝:想要自杀。
0瑐瑢微聋与暂哑:谓装聋与作哑。
0瑐琐寿身:使身体长寿;使生命长寿。
【译文】
疾病的产生有其原因,疾病的潜伏也有其根源。裁断它的因由破坏它的根源的方法只在一个字:和。而所谓的和,就是调和或协调。俗话说:“家中不和睦,就会被邻居欺负。”生病因为有个病魔,病魔可不是一个好东西,它就像一个钻洞爬墙的盗贼,就像一个引起官司结成怨仇的人哪。如果你自己的家里有防备,家中人不相怨恨、指责批评,那么他就没有什么办法施展它的诡计多端的花招;一有可乘之机,那么周围的人们就施展奸计和欺诈来作怪祸人了。事物的变化都是这个道理,必定它自己先腐朽而后害虫才会生出来,比如是一棵树,如果能使它的根本牢固,使它的枝叶茂盛,即使害虫很多,它们又能把树怎么样呢?人的身体之所以应当协调,原因就在于它有气血、脏腑、脾胃、筋骨等各种器官,假使一定要一个一个去调和它们,那么因为头绪纷繁众多,势必造成顾了这个,丢了那个,整天费尽气力,也不能做到防范得没有一点点疏漏。预防疾病反而疾病又会发生,反而会被病魔所耻笑呢。有一种从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在于使自己的内心能很好的和谐。内心和谐那么全身都会协调一致。即使有一处不协调的地方,那么心气处于重要位置而有力量对那些器官和部位加以操纵控制,在后方进行统筹协调,而用一定的方法去治理它了。否则,内心不安定,外部由谁来监管呢?可是使内心和谐的方法,就难以说明白。大致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遇到悲伤的事情,做到悲哀但不能伤害身体;遇到快乐的事情,但不要快乐得太过头;遇到叫人愤怒的事情,不要愤怒得以头撞墙;遇到叫人忧愁的事情,但不要忧愁到想去自杀。俗语说:一个人“要略微带几分笨拙,再有一点傻气,而且能装聋作哑,这些都是使生命长寿的本钱”。这就是使心气和谐的秘诀。经常在心里想着这些话,那么疾病就可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