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
1.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6. 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①吴广素爱人 素②比至陈 比③时时而间进 间④天下之疾犬也 疾7.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译: ②犬兔俱罢,各死其处.译: 8.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答: 9.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4分)答: 答案:6.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 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8. 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9. 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1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2分)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①原因: ① 启示: 答案:13.(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14.(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亲近陈涉的人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15.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也可)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分)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 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 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
2.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 刘绍华
7、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给馈饷,不绝粮道( ) 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两组是 ( ) ① 当世之事 ② 决胜于千里之外 ③ 未知其二 ④ 可计日而待也。 百万之军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以彰其咎 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两个句子。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0、写出源于选文中的两个成语 (1) (2) 11、甲、乙两文都谈到了用人的问题,你认为诸葛亮和刘邦都强调了什么?你对此有何看法? (十八)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
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 景公曰:“可。”
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
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
(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弋:本指用带着绳子的箭来射鸟,这里指捕鸟。 烛雏:人名。
亡:逃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3)时时而间进( ) (4)勿杀而谢之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之景公前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4、邹忌和晏子的劝谏为什么会被国君接受?请从说话艺术的角度联系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5、我们在日常生活口语交际时,也应该像邹忌和晏子一样,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与人交流。
请你选择下面提供的情境中的一种,将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1)周五晚上,你的好朋友张三约你到网吧上网,你会对他说什么? (2)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整治被严重污染的秦淮河,而某家餐馆偷偷将大量污水排放到秦淮河,造成新的污染。
假如你所在小组的同学对此做了大量的调查,并去劝止该餐馆偷排污水的行为。你面对餐馆老板时将会说些什么? (十九)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乙] 人有卖骏马者,此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ao )早晨,也指一天。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才美不外见 ( )(2)愿子还而视之( ) (3)不以千里称也( ) (4)去而顾之 (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其真不知马也。 (2)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
3. [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4. 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
5. 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参考答案 一)答案:1.(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二)1.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 门 3.描写 阐述 4.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5.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三)答案:1. (2分)(1)他的(2)这2. (2分)B 3. (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1分) (四)答案: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节 2. (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
3.文言文比较阅读1
(1)虎大骇,远遁 遁: 逃跑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踢,用脚踢的意思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恰逢 (4)启扉急视 启: 开门的意思,“打开”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有一些喜欢新奇事物的人用船把驴引进到本地来养。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从此之后,人们才知道,这猫并不是害怕老鼠见老鼠就躲避,而是麻痹老鼠,让它们以为这猫不会抓老鼠的时候才出击,一击即中。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以为神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技止此耳! ”。【乙】文中“ 大与猫等,为害甚剧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智慧的捕鼠过程的 描写。
4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在生活中要勇敢,聪明,利用自己的优势,用头脑做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乙文中的猫对我启发甚大,可以悟出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智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谈笑有鸿儒 ( 与之交往谈笑的都是鸿儒大才,都是知识渊博的人 ) ②人不堪其忧( 、? )
不好意思,就先回答这些吧,我有点急事先出去,等我回来继续回答你的问题吧,以上的很多我都没有读过,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的,嘿嘿!应该没有太大的错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