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见巧文言文翻译(顽猴见巧文言文翻译)
1.顽猴见巧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节选自《庄子·徐无鬼》)
释义: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群猴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惊惶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有一只猴子留下了,它从容不迫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箭。吴王下命令叫来左右随从打猎的人一起上前射箭,猴子躲避不及抱树而死。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恃它的敏捷而蔑视于我,以至于受到这样的惩罚而死去。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回去后就拜董梧为师,改掉了他的傲态,抛弃了淫乐,告别了荣华显耀,三年后全国的人都称赞他。
2.顽猴见巧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呼!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节选自《庄子·徐无鬼》)
释义:
吴王渡过长江,登上猕猴聚居的山岭。群猴看见吴王打猎的队伍,惊惶地四散奔逃,躲进了荆棘丛林的深处。有一只猴子留下了,它从容不迫地腾身而起抓住树枝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显示它的灵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接过飞速射来的利箭。吴王下命令叫来左右随从打猎的人一起上前射箭,猴子躲避不及抱树而死。吴王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它的灵巧,仗恃它的敏捷而蔑视于我,以至于受到这样的惩罚而死去。要以此为戒啊!唉,不要用傲气对待他人啊!”颜不疑回去后就拜董梧为师,改掉了他的傲态,抛弃了淫乐,告别了荣华显耀,三年后全国的人都称赞他。
3.'棘刺为猴'的翻译
燕王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
卫人告诉燕王要是想看的话,必须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不喝酒,不吃肉。然后选一个雨晴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
燕王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宫内有个铁匠对燕王说:“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
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大王可以让他在您面前试着雕刻一下,便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这个能耐了。”
燕王问他:“你在荆刺上雕刻猴子,用什么工具?”卫人说:“用刻刀。”燕王说:“我想要看看你的手艺,如何?”卫人以借口说回家里拿刻刀,然后逃跑了。
4.猴投水月文言文翻译
猴投水月 【原文】 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
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
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尔时,树神便说偈言:是等呆榛兽,痴众共相随。坐自生苦恼,何能救世间?【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众和尚:过去的时代,有一座城叫波罗奈,国名叫伽尸国。
在空闲之处,有500只猕猴,(他们)在树林中游玩,来到一株尼俱律树前,树下有一口井,井中有月亮的影子出现。当时,这群猕猴的猴王见到这月亮的影子(在井中),就对他的同伴们说:“月亮今天消失不见落在井中,我们应当一起把它救出来,不要让世间在漫漫长夜里昏暗不明。”
众猴齐声说:“您说怎么才能救出月亮来呢?”当时猕猴王说:“我知道就出月亮的办法,我抓着一根树枝,你们抓住我的尾巴,一个接一个连起来,就可以救出月亮来。”当时,众猴就按照猕猴王说的办法,一个接一个互相抓住各自的尾巴,树枝的末梢慢慢接近了井水,(但是)连接着众猴太重了,树枝太细弱就断了,所有的猕猴都掉入井中(淹死了)。
那时,尼俱律树神便念了一首偈子:是等呆榛兽,痴众共相随。坐自生苦恼,何能救世间?意思是:像猴子这等愚笨的动物,愚笨的众人一起跟着。
只会自生无限苦恼,如何能够普度众生呢?【注释】1、比丘:亦作“比邱”。佛教语。
梵语的译音。意译“乞士”,以上从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为佛教出家“五众”之一。
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称和尚。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
南朝梁沈约《述僧设会论》:“佛率比丘入城乞食,威仪举止,动目应心。”元张宪《酬海藏主纸扇歌》:“终焉不得志,屏弃妻子祝发为比邱。”
明徐渭《九流》诗:“九流渭也落何流?戴发星星一比丘。”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藕花》:“遂髠缁为比邱,云游不知所终。”
胡适《〈西游记〉考证》七:“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云。”2、暗冥:昏暗不明。
汉扬雄《羽猎赋》:“汉女水潜,怪物暗冥,不可殚形。”《隋书·天文志上》:“阴气暗冥,掩日之光。”
3、展转:重复貌。形容次数多。
这里指一个接着一个。唐元稹《答胡灵之》诗:“鈆钝丁宁淬,芜荒展转耕。”
元高栻《集贤宾·怨别》套曲:“我这里展转的疑惑,越思量越越的难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满生)肚里展转了几番,却就变起卦来。”
4、小未:指树枝的末梢,即树梢。未:指事字,本义树梢。
5、尔时:犹言其时或彼时。《左传·襄公十三年》“使士匄将中军,辞曰:伯游长,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贤也”晋杜预注:“罃代将中军,士匄佐之。
匄今将让,故谓尔时之举,不以己贤。”6、偈:也说偈子,即偈颂。
是梵语“偈佗”的又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
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亦多指释家隽永的诗作。
宋苏轼《和黄鲁直烧香》诗之一:“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
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的偈子。”《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凡觐国王,必有赞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宋苏辙《全禅师塔铭序》:“自是言语偈颂,发如涌泉,不学而得。”7、榛兽:即黑榛兽。
黑熊、狗熊之类的动物。附注:这个典故最早出自《摩诃僧只律》卷七,为佛陀对弟子们所说。
大意是说,众生不明白事物的真相,而认假作真,迷惑颠倒,就像可怜的猴子一样,看到水中的月影,便谓月亮掉到水里,成群结队地发起“救月”运动。结果,全部都掉进水里淹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有“悲心”而没有“智慧”,不但不能救济别人,连自己的生命也有危险。佛是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智慧不够,却野心勃勃地想普度人间,最终只能得到可怜的结果。
所以接下去,他指出了当时的猕猴主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其他的猴子都是六群比丘。在《涅槃经》里面佛就把这个比喻的含义明白地说出来了,如《大般涅槃经》卷九说:“复次,不见所作者,谓一阐提,所作众恶,而不自见。
是一阐提,憍慢心故,虽多作恶,于是事中,初无怖畏。以是义故,不得涅盘。
喻如猕猴,捉水中月。” 梁朝宝亮等人所撰《大般涅盘经集解》卷第二十二:“猕猴捉水中月者,为阐提作喻,夫水中之月,月之影也!猕猴譬阐提,月譬涅盘,水譬有漏相善,水中月譬涅盘影也。
无水则无月影,缘有佛说有漏之善,善本资向涅盘,气分相关也。凡夫修相善,故遏重惑,得人天报,无大粗苦,颠倒谓乐,犹如阐提,见生死中,五欲之乐,谓为真实也。
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犹灰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