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讲礼貌的文言文(讲礼貌 守信用的故事(古文))
1.讲礼貌、守信用的故事 (古文)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
注: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他很高兴地回去了,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儿子吃掉了。
2.表示礼仪的古文有哪些
表示礼仪的古文如下:
1、《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
2、《礼记》。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3、《周礼》。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但是实际上是西汉末王莽时期大儒刘向和其子刘歆的伪作。
扩展资料:
古代生活礼仪中的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
在魏晋的时候,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礼仪
3.一个关于讲礼貌的文言文故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知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
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勿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
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文明礼仪的小古文,急啊
可以写孔融让梨也可以写周礼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宫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宫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庖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内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甸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兽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鳖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十有六人.腊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兽医下士四人.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浆人奄五人.女浆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笾人奄一人.女笾十人.奚二十人.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盐人奄二人.女盐二十人.奚四十人.幂人奄一人.女幂十人.奚二十人.宫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掌舍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幕人下士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掌次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徒八十人.大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贾十有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内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外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司会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司书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职内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徒二十人.职岁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徒二十人.职币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司裘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掌皮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内宰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内小臣奄.上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寺人王之正内五人.内竖倍寺人之数.九嫔.世妇.女御.女祝.四人.奚八人.女史八人.奚十有六人.典妇功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工四人.贾四人.徒二十人.典丝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贾四人.徒十有二人.典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内司服奄一人.女御二人.奚八人.缝人奄二人.女御八人.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染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追师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工二人.徒四人.屦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夏采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以八柄诏王驭群臣.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以八统诏王驭万民.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弊余之赋.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七曰刍秣之式.八曰匪颁之式.九曰好用之式.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斿贡.九曰物贡.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设其参.傅其伍.陈其殷.置其辅.乃施则于都鄙.而建其长.立其。
5.谁能提供我一篇关于礼仪的文言文.
礼记礼记曲礼上第一《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直而勿有。若夫,坐如尸,立如齐。
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於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於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
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
自称曰老夫,於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谋於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
听於无声,视於无形。不登高,不临深。
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
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
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
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从於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遭先生於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
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
必慎唯诺。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於客。客至於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
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
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
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於东阶则先右足,上於西阶则先左足。
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奉席如桥衡,请席何乡,请衽何趾。
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
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
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
衣毋拨,足毋蹶。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尔颜。
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
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
侍坐於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侍坐於所尊敬,毋余席。
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
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
让食不唾。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侍坐於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侍坐於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
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
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侍坐於长者,屦不上於堂,解屦不敢当阶。
就屦,跪而举之,屏於侧。乡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於捆,内言不出於捆。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