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怎么讲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1.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
2.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2011年浙江卷中“贞观初,第明经”,句中的“第”,可以组成“第一”、“府第”、“门第”、“等第”、“及第”等词语。
“第一”表示序数,显然不对。“府第”、“门第”都表示房屋住宅的意思,用在这里也不对。
“等第”就是等级,也不能用在这里。“及第”是什么意思呢?有句话叫“状元及第”,就是考中了状元的意思。
所以,“第”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了。多做组词练习,不仅能积累大量词语,更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古文学习。
汉语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特别多。词中两字可以互相释义,训诂学称之为“互训”。
如,“追逐”,《说文解字》:“追,逐也。”“逐,追也。”
类似还有很多,略举几例:“珍,宝也。”“宝,珍也。”
“玩,弄也。”“弄,玩也。”
“召,呼也。”“呼,召也。”
“呻,吟也。”“吟,呻也。”
“奉,承也。”“承,奉也。”
“帅,将也。”“将,帅也。”
“杀,戮也。”“戮,杀也。”
“更,改也。”“改,更也。”
“敕,诫也。”“诫,敕也。”
“制,裁衣也。”“裁,制衣也。”
“伪,诈也。”“诈,伪也。”
2011年浙江卷中“文瓘以疑请,绩曰:‘子无为嫌。’”这里的“嫌”就是“疑”,“嫌”“疑”互训。
试卷把“嫌”解释为“疑忌”是对的。 成语是从古汉语直接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
通过成语也能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如。
“理屈词穷”的“屈”为“理亏”之意。2010年浙江卷(胡叟)“与成人交论,尠有屈焉。”
的“屈”就是理亏。少年胡叟与成年人辩论,一点都不会理亏,突出了他聪敏过人。
如果解释为“屈辱”,就不对了。又如,“引以为鉴”的“鉴”为“教训”之意。
2011年浙江卷“隋监未远,不可不察。”中的“监”,通“鉴”,就是教训的意思。
张文瓘用隋朝灭亡的教训来劝谏皇上要安抚百姓,深得唐高宗的嘉许。 句子结构规则往往固定,因而,分析句子结构也是确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好方法。
如,2011年浙江卷“第明经”,是动宾结构,“第”只能理解为动词“考取”,否则就是错的。“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一句是因果关系。
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讲恕道,所以,“方戴胄”。是张文瓘“仿效”戴胄吗?显然不是。
否则,因果关系就要颠倒过来,就要理解为“张文瓘因为仿效戴胄,所以执法公平讲恕道。”这并非原句的意思。
原句是表达人们对张文瓘的评价和称赞,人们把他比作戴胄。“方”,作“比方”、“比拟”讲。
文言句子还有对偶和骈句。如,2011年浙江卷“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劳”,指百姓生活劳苦。
骈句具有结构相同的特点,相同位置文字,其意义也大致相同,这对我们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很有帮助。如2010年浙江卷“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就是骈句。
“善”与“工”的意思相同。“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也是骈句,又如2007年浙江卷“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据此,“畏”就不是担忧、畏惧,而是佩服、敬服的意思。
“后生可畏”的“畏”就是这个意思。“苦其多”和“畏其敏”都是动宾关系,“苦”也不是痛苦、艰苦、劳苦,而是勤劳,并且活用为意动,认为勤劳。
王定国写了很多诗寄给苏轼,苏轼就认为他很勤劳,佩服他的聪慧,也敬服他诗歌写得很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词语的意义以及感情色彩都会发生变化,这就产生了古今异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浑浑”为“浑厚”,“噩噩”为“严肃”,形容人浑厚严正,是褒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为褒义。
“恨”,古时为遗憾,不满,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古时表示“仇恨、怀恨”的“怨”,现在则变为埋怨、责备了。
古今异义的情形比较复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现在的意义来代替古时的含义。
否则,就无法理解。如,2011年浙江卷“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句中的“狱”是监狱吗?“怨”是埋怨吗?我们不妨用代入法,看看能否讲得通。其实,“狱”在古时为“案件”。
现代汉语还保留着“断案”的说法,“断”就是“审判”的意思,现代常用词也有“判断”一词。“怨”也不是埋怨,而是仇恨、怀恨。
这才更能说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被判有罪的人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服罪。
文言实词,自然避不开通假字。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的笔误。
只是后人沿袭前人的笔误,通假字也就代代相传了。这有两种情形,一是以同音字代替本字,二是以形似字代替本字。
广义上的通假字,也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 怎样判别通假字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别。
如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中“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一句,是韦祖思挽留胡叟的话。其中的“反”,通“返”,是“返回”之意。
3.如何掌握文言文实词的五大知识点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试看以下三套练习题。A组(H版):
1.无丝竹之乱乱耳()2.岁赋赋其二()3.有卖油翁释释担而立()4.薄薄暮冥冥()B组(S版):
1.缀缀行甚远()2.有亭翼然临临于泉上者()3.佛印绝类类弥勒()4.及郡下,诣诣太守()C组(新教材):
1.役万物而君君之()2.吾妻之美美我者()3.我以日始出时去去人近()4.故今具具道所以()
A组第1题“乱”本为形容词,文言文中也有按此义解释的,但在本句中它已转为动词,意为“使……乱”也可以作“扰乱”讲;第2题“赋”本义为“赋税”,在句中释为动词“收赋税”,也可以简单解为“征收”。这两题考查目的在于看看学生能否理解词类的活用,也即词性转化后词义的掌握。第3题“释”意为“放下”,现代汉语也有把“释”与“解”、“放”相联组成词语“解释”、“释放”的用法,可佐记忆;第4题“薄”字的意思是“迫近”,这个意思与其一般意义相去甚远,需认真记取。
B组第1题“缀”的意思是“紧跟”,与其本义“连着”有一定的区别,故在句中如何解释也需稍作思考方能确定;第2题“临”字可以理解为“面对”、“接近”、“靠近”,句中宜取其最后一种解释。第3题“类”在所学课文中多次出现,均解释为“类似”、“相像”,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第4题“诣”有相当多的学生理解有误,把它解作“拜见”,实际上此词的意思是“往”、“到……去(见)”的意思,不应该有所混淆。
C组第1题“君”意为“君临”,最适宜的解释是“统治”;第2题“美”字已由形容词变为动词,意为“以……为美”,释作“赞美”更为适宜。第3题“去”有多种意义:“失去”、“除掉”和“离开”,本句应取“离开”,或解作“距离”。第4题“具”一般多释作“具有”或“详细”,本题结合语境应取后者。
4.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文言文阅读的难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
组成双音词后,再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2011年浙江卷中“贞观初,第明经”,句中的“第”,可以组成“第一”、“府第”、“门第”、“等第”、“及第”等词语。
“第一”表示序数,显然不对。“府第”、“门第”都表示房屋住宅的意思,用在这里也不对。
“等第”就是等级,也不能用在这里。“及第”是什么意思呢?有句话叫“状元及第”,就是考中了状元的意思。
所以,“第”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了。多做组词练习,不仅能积累大量词语,更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古文学习。
汉语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特别多。词中两字可以互相释义,训诂学称之为“互训”。
如,“追逐”,《说文解字》:“追,逐也。”“逐,追也。”
类似还有很多,略举几例:“珍,宝也。”“宝,珍也。”
“玩,弄也。”“弄,玩也。”
“召,呼也。”“呼,召也。”
“呻,吟也。”“吟,呻也。”
“奉,承也。”“承,奉也。”
“帅,将也。”“将,帅也。”
“杀,戮也。”“戮,杀也。”
“更,改也。”“改,更也。”
“敕,诫也。”“诫,敕也。”
“制,裁衣也。”“裁,制衣也。”
“伪,诈也。”“诈,伪也。”
2011年浙江卷中“文瓘以疑请,绩曰:‘子无为嫌。’”这里的“嫌”就是“疑”,“嫌”“疑”互训。
试卷把“嫌”解释为“疑忌”是对的。 成语是从古汉语直接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
通过成语也能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如。
“理屈词穷”的“屈”为“理亏”之意。2010年浙江卷(胡叟)“与成人交论,尠有屈焉。”
的“屈”就是理亏。少年胡叟与成年人辩论,一点都不会理亏,突出了他聪敏过人。
如果解释为“屈辱”,就不对了。又如,“引以为鉴”的“鉴”为“教训”之意。
2011年浙江卷“隋监未远,不可不察。”中的“监”,通“鉴”,就是教训的意思。
张文瓘用隋朝灭亡的教训来劝谏皇上要安抚百姓,深得唐高宗的嘉许。 句子结构规则往往固定,因而,分析句子结构也是确定文言实词含义的好方法。
如,2011年浙江卷“第明经”,是动宾结构,“第”只能理解为动词“考取”,否则就是错的。“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一句是因果关系。
当时,因为(张文瓘)执法公平讲恕道,所以,“方戴胄”。是张文瓘“仿效”戴胄吗?显然不是。
否则,因果关系就要颠倒过来,就要理解为“张文瓘因为仿效戴胄,所以执法公平讲恕道。”这并非原句的意思。
原句是表达人们对张文瓘的评价和称赞,人们把他比作戴胄。“方”,作“比方”、“比拟”讲。
文言句子还有对偶和骈句。如,2011年浙江卷“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劳”,指百姓生活劳苦。
骈句具有结构相同的特点,相同位置文字,其意义也大致相同,这对我们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很有帮助。如2010年浙江卷“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就是骈句。
“善”与“工”的意思相同。“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也是骈句,又如2007年浙江卷“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据此,“畏”就不是担忧、畏惧,而是佩服、敬服的意思。
“后生可畏”的“畏”就是这个意思。“苦其多”和“畏其敏”都是动宾关系,“苦”也不是痛苦、艰苦、劳苦,而是勤劳,并且活用为意动,认为勤劳。
王定国写了很多诗寄给苏轼,苏轼就认为他很勤劳,佩服他的聪慧,也敬服他诗歌写得很好。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词语的意义以及感情色彩都会发生变化,这就产生了古今异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浑浑”为“浑厚”,“噩噩”为“严肃”,形容人浑厚严正,是褒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为褒义。
“恨”,古时为遗憾,不满,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古时表示“仇恨、怀恨”的“怨”,现在则变为埋怨、责备了。
古今异义的情形比较复杂。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现在的意义来代替古时的含义。
否则,就无法理解。如,2011年浙江卷“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句中的“狱”是监狱吗?“怨”是埋怨吗?我们不妨用代入法,看看能否讲得通。其实,“狱”在古时为“案件”。
现代汉语还保留着“断案”的说法,“断”就是“审判”的意思,现代常用词也有“判断”一词。“怨”也不是埋怨,而是仇恨、怀恨。
这才更能说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被判有罪的人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服罪。
文言实词,自然避不开通假字。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的笔误。
只是后人沿袭前人的笔误,通假字也就代代相传了。这有两种情形,一是以同音字代替本字,二是以形似字代替本字。
广义上的通假字,也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 怎样判别通假字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别。
如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中“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一句,是韦祖思挽留胡叟的话。其中的“反”,通“返”,是“返回”之意。
胡。
5.文言文的重点实词与虚词以及解释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