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初中文言文(怎样学习初中古文)
1.怎样学习初中古文
一是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
首先,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教学中,除掉老师的范读外,学生所要作的就是“跟着读”、“练着读”、“背诵”和“看着书(读)”,换句话说,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
这当中,读是关键。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
从老师的范读中应该领悟些什么,请看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于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
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读音正确。
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一些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这里要着重提一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
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
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诵的学习过程。我们不赞成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搞繁琐的语法分析,机械的诵记名词术语,也不主张呆板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一个部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诵读、识记、理解是同步进行的。
我们所说的对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对文章内容上的整体的领会、把握。这种领会和把握应当:①着眼于全篇的内容;②着眼于文意的沟通;③着眼于文章的篇章。
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才能做到。
而且,语言文字的学习,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规则就能说话、写作、阅读;语言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因而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则更强调背诵了。
能够“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靠背诵量的不断积累。因此,新修订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背诵作了量的规定。
其中,小学背诵古诗词80首,初中背诵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样一些篇目全部诵读至背诵,烂熟于心,达到上述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不会有困难的。
我们提倡阅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当堂背诵。背诵当然还要讲究方法。
我过去曾总结过的组块性记忆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意义组块:按文章意义分段组块记忆的方式;纲要组块:应用层次内容提纲组块记忆的方式;关键词句组块:通过关键词句组块来掌握文章大意、纲要,又反过来根据它们去掌握词句的识记方式;节缩句式组块:将句子节缩为短语组成组块识记单位的方式;此外,还有句群中心句组块,关联词语组块等等。
限于篇幅,不展开论述。背诵还要靠不断刺激、强化。
丰子恺先生告诫子女读书,讲究一个“读”法。读字的繁体笔画是22画,因此,他要求每篇诗文都须读22遍。
这样就能口熟心熟,历久不忘。过去私塾读书讲究“复背”,就是每熟读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学。
2.如何学好初中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
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
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古文,一定要学好古文中的动词和通假字。
课文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料。把其中的注释一个一个标志出来,每天都看,就象背单词一样。
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最多二个月就能大幅提高古文水平。
文言文其实初中还不算难。基本上老师讲的你掌握了就差不多。
而且考试之前老师还会划范围,所以考试的话,复习到位的话基本没有问题。记住重点字词然后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注意一下语言的表达就可以了。这样翻译文言文的话比较快,而且也比较方便,不需要你可以去背下来。
这种方法在被课文的时候优势更会体现出来,可以结合翻译背课文。理解性内容基本上就是课文里面的名句、中心句。
老师应该都会讲到,而且练习里面也很常见,所以如果这部分薄弱的话,考试之前可以翻看笔记,相关部分的练习,中心内容(意思之类)没有问题了,注意一下表达就可以了。每学一篇文言文都要进行归纳,将一些同义词啊 ,一词多义啊,特殊读音啊,进行列举归纳。
经常看看。还有就是可以读读《世说新语》之类的书,不是很难的,多读读,就会有语感的。
如果希望深刻理解的话,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比如作者,写作背景、缘由之类的资料。不需要刻意记,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去看文章,也许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如果觉得不够保险的话,可以买练习册写写看,自己测试测试。推荐那种有答案的,最好有一定讲解,那样帮助应该会更大。
下面是翻译规律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
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
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
3.怎样学好初中文言文?
一、根据单音词双音词推断
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词为主有很大区别。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是两个词,是“土地”“方圆”的意思,而今天变成一个固定的意思了。可见,如果不把握文言实词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就会因在理解上失误而答错题。在答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组词的方法,将古文中的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就能很方便地理解文义。如 “齐师伐我” ,将这四个单音词分别组成 “齐国 ”、“军队”、“讨伐”、“我国” 四个双音词,即可将“齐师伐我”的文意理解清楚了。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推断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就是“用”的意思。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另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等句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推断实词或者句子的含义。
三、利用词性变化辨别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课本里比较常见的就有“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和“意动”等多种,非常复杂。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把握不好其活用的规律,不仅领会不了文章的内容,反而会闹出笑话。如:“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犬那样”; “今王鼓乐于此。”
四、利用成语来推断
借成语推求词义。成语是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种载体。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保留在成语或现代汉语语素中流传下来。,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从成语“言听计从”可以推断“从”是“听从”的意思。
4.初中文言文怎么学好啊?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
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
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
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
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古文,一定要学好古文中的动词和通假字。
课文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料。把其中的注释一个一个标志出来,每天都看,就象背单词一样。
再放到课文中去理解。最多二个月就能大幅提高古文水平。
文言文其实初中还不算难。基本上老师讲的你掌握了就差不多。
而且考试之前老师还会划范围,所以考试的话,复习到位的话基本没有问题。 记住重点字词然后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注意一下语言的表达就可以了。这样翻译文言文的话比较快,而且也比较方便,不需要你可以去背下来。
这种方法在被课文的时候优势更会体现出来,可以结合翻译背课文。 理解性内容基本上就是课文里面的名句、中心句。
老师应该都会讲到,而且练习里面也很常见,所以如果这部分薄弱的话,考试之前可以翻看笔记,相关部分的练习,中心内容(意思之类)没有问题了,注意一下表达就可以了。 每学一篇文言文都要进行归纳,将一些同义词啊 ,一词多义啊,特殊读音啊,进行列举归纳。
经常看看。还有就是可以读读《世说新语》之类的书,不是很难的,多读读,就会有语感的。
如果希望深刻理解的话,可以查找一些资料,比如作者,写作背景、缘由之类的资料。不需要刻意记,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去看文章,也许又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如果觉得不够保险的话,可以买练习册写写看,自己测试测试。推荐那种有答案的,最好有一定讲解,那样帮助应该会更大。
下面是翻译规律 翻译规律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
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
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
5.怎样学好初中文言文
没有文言文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接受文言文的教育,由于文言文时代离我们相距太远,初中生不易接受,所以学起来比较困难,怎样才能让初中生学好文言文呢?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在背读中亲近
背读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足够量的文言文篇目,才能让他们通过背诵,从语音、词汇、句读、语言习惯等方面逐渐感悟文言文,亲近文言文,从而喜欢文言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喜欢上了文言文,就会养成自觉背诵的好习惯,学生也会在熟读背诵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在背诵中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从而积累了词汇,丰富了语言,并且在背诵中,使自己的道德得到良好的熏陶和修养。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凝练典雅的范文,都很讲究推敲,讲究凝练,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果能够熟读背诵,何愁不能学好文言文?有何愁不能丰富自己的词汇?
二、在积累中丰富
学习文言文还重在积累,因为文言文一次多义的现象最多,也是最普遍的,在这篇文中是这个意思,而在另一篇课文中却又是另一个意思,为了能准确理解文言文,就必须掌握这个词的多种含义,从而联系上下文,确定他在文中的含义,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一词多义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建议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文言文小词典,只要遇到一次多义的词就添加进去,包括词的本意,古义,今义,引伸义等,并且将每个词义后都附上例句,便于理解掌握。如“间”,就有“参与”、“暗地”、“一会儿”、“中间”、“夹杂”、“房间(量词)”等多种含义,在教学中遇到类似的词,我就让学生收到他们的小词典,并写上例句;遇到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如使动词、意动词、名次作状语等用法,我也让他们收藏并注明。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小词典也在逐渐加厚,词汇量也在逐渐丰富,这样,即使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由于平时积累了丰富的词汇,理解、翻译也会得心应手。这就得益于平时的积累。
三、在研讨中领会
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而合作学习就会让自己的智慧更显光芒,每学习一篇文言文,我总是让学生进行讨论,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到文章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每个句子到修辞手法的运用;从遣词造句到表情达意;从句子到篇章结构的布局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进行热烈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讨论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在讨论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讨论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无定法,学无定则,要让初中生学好文言文,方法途径很多,还有待我们借助远程教育这个平台,齐心协力,共同探讨。
6.怎样帮助初中学生学好古文
谈中学生如何学好文言文 胡波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的篇目已占课文总数的1/3,且文章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堪称典范之作。
因此,学好古文对学生而言极其重要。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古文,提高对古文的鉴赏能力,从中获益呢?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问题,在此我浅谈一下我这几年在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点体会。
首先,对文言文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重点应该有初步的把握。 第一,从字的层面上看,应该做到读得准、写得出,即能准确把握字音和字形,特别要注意对通假字的学习。
比如在《陈涉世家》里面的“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字与今天的“披”相同。《隆重对》里面的“孤不度的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中的“信”与今天的“伸”相同。
第二,从词的层面上看,应该从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或古今同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具体点讲,就是从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转化活用现象,古今相同字形的词语在意义上的差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比如在词类活用中《狼三则》里面有一个词类活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字本来是名词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却是名词用作状语理解为“像狗一样”。还有《桃花源记》里面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在古文中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在今天的意思却缩小为“成年男性的配偶”。
第三,从句子的层面上看,应该把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判断句等。具体点讲,就是把握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倒装句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在《岳阳楼记》里面有一句“吾谁与归?”)、定语和状语的后置,被动句中的“于”字表被动、“见”字表被动、“为”字(或为…所…结构)表被动、“被”字表被动以及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现象,判断句的几种常见格式(如…者,…也。
又如用“为、乃、即”等表示的判断句)。 第四,从文学文化常识层面上看,应留心作家、作品和作者所处时代等文学常识,注意积累古代科举、历法、计时、节日、姓氏称谓和官职升迁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以上知识结构中,第二和第三点是学习的重点内容,第一点和第四点是稍微次要的内容。其次,学习古文时学生还要注意几种学习方法。
①预习。课前,学生可独立阅读课文内容,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扫除生字生词,解决自己在翻译、理解课文中碰到的问题,增强听课效果,提高自学能力,以便在课堂上与教师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自译自查。在通读课文时,学生要注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照课文注释,挑出通假字记录在本子上。
遇到注释未涉及而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可动手查一查相关的工具书或参考资料等,并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在课本上。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工具书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主动质疑。学生要注意自己在翻译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并通过师生对话,互教互学。
楼层: 1 [思路分析]关于如何翻译,请看下面的说明。古文要学好,多记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是很关键的。
[解题过程]文言文翻译如何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哪些地方该直译,哪些地方该意译,学会应用“留、补、换、删、调、贯”六字诀,便可以解决。“留”字诀。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帝号、年号、官名、人名、地名、职称、器名、物名等,翻译时一般都可以保留。如: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
(《祭妹文》)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以上两例加黑中的词均可保留不译。
“补”字诀。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以足文意。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 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口技》) 以上例句中的内容,都是在译文中应该补充出的。 “换”字诀。
古代单音词今已双音化或古代意思今已换了说法,则应改为现代用语。 燕(子)(麻)雀(哪里)安知(道)(大雁)鸿(天鹅)鹄(的)之志(向)哉(啊)?(《史记·陈涉世家》) 括号中为补出和调换的内容。
燕子是在原来的单音词前(或后)增加辅助成分组成双音词;麻雀、知道、志向是以单音词做词素复合成双音词;哪里、大雁、天鹅、的、啊是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 昨夜入城(市)(做买卖)市,归来泪满巾。
(唐·张俞《蚕妇》) 诗中城换为城市,市换为做买卖。 “删”字诀。
文言文中有些没有什么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予删除。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鸿门宴》) “夫”为发语词,没有意义,应不译。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
(《教战守策》) “之”与“而”只起语助和连接作用,无意义,应不译。 “调”字诀。
在译文中,对古今差别较大的语法现象,。
7.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三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二、正确断句。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三、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四、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8.怎么学好文言文初中
第一:学习每篇文章,重点标出实词和虚词初中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总共是180个,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个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往往不止一个,什么时候是什么意思,需要根据语境,这个也是难点。
所以学习每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需要把文字中的实词和虚词全部找出来做好笔记。第二:背诵与积累重点文章、段落以及重点语句学习语文就是需要不断的积累,背和记是我们积累的主要手段,只有积累到位了,我们才能在解题的时候找到相似的方法和思路。
第三:从全文理解文章大意,从段落理解每段中心,才能更好理解每句含义文言文学习往往我们不能很快掌握每句的含义,所以做好全文通读,理解全文,细读了解段落大意,精度翻译理解每句含义。第四:整体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写作方法技巧和写作背景. 根据写作背景,弄清写作意图。
作者写文章总是“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所以,要认真分析文章内容和当时背景的关系,体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