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渊义塾记文言文阅读(《龙渊义塾记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1.《龙渊义塾记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龙 渊 义 塾 记明 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令名。
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
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儿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 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阻,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莱之礼。
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
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
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
田赋之出入,主塾事齐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群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已以自私,毋需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 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有删改)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卜地官山之阴 地:选择地点 B。 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 C。
俾无有所与 俾:使 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①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②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③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④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⑤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⑥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③④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 B。
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传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 C。
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 D。
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 13。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3分)(2)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 (3分)(3)章君之子若孙,当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4分)参考答案:10。B 11。
D 12。C13。
(10分)(1)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3分)(2)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
(3分)(3)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4分)。
2.龙渊义塾记全文翻译宋濂:《龙渊义塾记》的全文翻译
龙 渊 义 塾 记 明 宋濂 龙渊也就是龙泉,为避唐朝皇帝李渊名讳更改成现在这个名字。
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溪水名叫剑溪的在那里。这里山高河险,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乡间子弟没有上学的地方。章君的祖辈曾经把这事当作一块心病,后来谋划创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
章君非常痛心这件事,和众人商议说:“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了,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约常日的花销,而用节余的钱财购买田产达一百五十亩。 他妻子家的人陈京兄弟听说了这件事,用曾祖父适斋先生索尼留下的二百三一亩多地为他提供支助。
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择地官山险要的地方,创立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师。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则鸣鼓,聚集众多贤士来约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
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砖铺筑道路,是东西通达。书院四周灌木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十分繁茂的样子。
每年聘请品行端正的人士来作讲师。众多学生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学出众家境贫寒的,则资助他以成学业;那些不能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
田赋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
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了这事非常赞赏他的义举,在郡内下令免除他法律规定的徭役,使他们没有什么要上缴的。章君后来列出了这些条款;按条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派人请我写下了这篇记。
那些古代修建书塾的人,虽然在学校规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导民众走正派、匡正世风上都是一致的啊。 章君在这方面有所见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财富吝惜家产来作为自家殷实的策略,于是建书塾聘请老师,以便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远,功勋广大。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来助他成就事业,如若不是来到书塾这浸润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这地步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去在人们中间生出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党相互比试互见高低,大概就不会辜负章君的意思了。 如果真能这样,章君的书塾就能够代代相传,让后人受用无穷了。
3.程子家训全文翻译
程子家训 2012-07-30 13:15:05| 分类: 文化教育|字号 订阅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朋友信。见老者敬之,见少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长於我,我必远之。勿谈人之短,勿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冤者以直报之。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理责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礼德。勿损人利己,勿妒贤嫉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义合之事则从。崇诗书,习礼仪,训子孙,宽奴仆。守我之分,听我之命。人能如此,天必从之。此常行之道,不可一日无也。斯程夫子立家训,后世子孙,当日三省己身,恪守勿违,必天佑道从,万世永昌。 钱 氏 家 训个人心术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当无愧於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家庭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古同“烹”),忠厚传家,乃能长久。社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国家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4.请问一下谁有文言文 《龙渊义塾记》的翻译
龙渊义塾记·(明)宋濂 至正十三年九月某甲子[1],括苍章君溢[2],新建龙渊义塾成。
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3]。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4],至今有水号剑溪焉。
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5],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6],未几而而皆废。
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7]?” 遂樽节凡费[8],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9]。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10],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之助[11]。
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12],创燕居以奉先圣[13],而先师为之配[14],春与秋行舍菜之礼[15]。 旁列四斋:曰逊敏,曰知通,曰敬乐,曰博约,以居弟子员。
后敞正义堂,月旦[16]、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17]。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劈其修途,以达于东西。
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18]。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19],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20],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21],罚及之。
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22]。日用有籍[23],月考朒赢[24],岁二会其数[25],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26],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27]。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28],檄本郡免其科繇[29],俾无有所与[30]、章君既列条教[31],序而刻诸石[32],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伻来[33],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34],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35]。
龙泉旧为浙水东文献之邦,水心叶氏正则[36]、西山真氏希元[37],后先以学鸣,声感气求[38],籁鸣机动[39],掇巍科而典雄藩者声华相望[40],一时文物,固尝盛矣。距今未及百年,而继之者鲜也,岂俗尚不同,遽有古今之异哉?亦系乎学之兴衰为何如尔?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计[41],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42],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43]。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44],亦岂能至于是哉? 章君子之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45],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46],毋狎非类而斁厥彝训[47],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脱有违于是[49],陈氏之中有端亮者宜匡正之[50]。
陈氏或不我屑也[51],则乡尹里师岂无勇于为义者[52]。咸得纠之。
乡尹里师又不我屑也,则县大夫之贤者[53],宜抚树而振发之。是则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虽然,无以远虑为也,夫具人之形体者,孰无人心哉!苟读濂文,宜战兢保守之,弗暇矧敢坏[54]。因书之以为记。
注释: [1]至正十三年:1353年。某甲子:某日。
[2]括苍:今浙江省丽水市。 [3]避唐讳:避唐太祖李渊讳。
[4]欧冶子:亦称欧冶,春秋时铸工,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阳、纯钩(一作“纯钧”)五剑,又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一作“工市”)三剑。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越绝书·记宝剑》。
福建闽侯市冶山麓,旧有欧冶池,相传亦为其铸剑处。 [5]通都大邑:大城市。
[6]恒产:指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 [7]奚可:怎么可以。
[8]樽节:节省。凡费:常日的花销。
[9]斥田:开拓(扩大)田地,买田地。 [10]妻党:妻子家的人。
[11]曾大父:曾祖父。畸:畸零。
畸,通“奇”。有畸:有余。
意指二百三十亩土地之外还有零头。 [12]卜地:择地。
[13]燕居:本为退朝而处,宋居。《·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此处为堂名“燕居”。奉先圣:供奉先圣孔子。
[14]先师之为配:先师颜回享受配祀。《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汉以后,儒家思想为正统,历代都庙祀孔子。三国魏正始(齐王曹芳年号,公元240—248年)以后,规定入学行祭礼,以孔子为先圣,配颜回为先师。
唐初改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但很快又改了过来。 [15]舍菜之礼:舍,读shì,舍菜,本作“舍采”,采,读cài。
古者入学,执菜以为贽(见面礼),一说持菜祀先师。《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
注:“郑(玄)谓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 [16]月旦:月初。
[17]申饬:告诫、约束。五伦:封建礼教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为“五伦”。
[18]郁然:茂盛的样子。 [19]岁聘:每年聘请。
[20]家单:家庭力量单薄,家贫。裹粮:装粮。
此处指交粮。 [21]帅:遵循。
[22]司:掌管。 [23]籍:帐簿。
[24]朒(nǜ)赢:亏盈。朒,不足。
赢,盈利。 [25]岁二会其数:每年两次会计(收入和支出)数字。
[26]俟:等待。 [27]大凡:大略,指基本情况。
[28]江浙行省:元代在江浙设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元代行省亦设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官员,以总揽该行省的政务。
参知政事为行省行政副长官。 [29]科繇(yáo):法律规定的徭役。
繇,通“徭”,徭役。 [30]俾(bì):使。
与:给予。 [31]条教:条文教令。
[32]序:按次第排列。诸:之子。
[33]伻(bēng):使者。《尚书·洛诰》:“伻来,以图及献卜。”
[34]殊:差。
5.文言文翻译~急~<龙渊义塾>
龙渊也就是龙泉,为避唐朝皇帝李渊名讳更改成现在这个名字。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溪水名叫剑溪的在那里。这里山高河险,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间子弟没有上学的地方。章君的祖辈曾经把这事当作一块心病,后来谋划创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章君非常痛心这件事,和众人商议说:“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了,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约常日的花销,而用节余的钱财购买田产达一百五十亩。他妻子家的人陈京兄弟听说了这件事,用曾祖父适斋先生索尼留下的二百三一亩多地为他提供支助。章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择地官山险要的地方,创立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师。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每月月初、十五日则鸣鼓,聚集众多贤士来约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砖铺筑道路,是东西通达。书院四周灌木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十分繁茂的样子。
每年聘请品行端正的人士来作讲师。众多学生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学出众家境贫寒的,则资助他以成学业;那些不能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田赋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了这事非常赞赏他的义举,在郡内下令免除他法律规定的徭役,使他们没有什么要上缴的。章君后来列出了这些条款;按条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派人请我写下了这篇记。
那些古代修建书塾的人,虽然在学校规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导民众走正派、匡正世风上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这方面有所见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财富吝惜家产来作为自家殷实的策略,于是建书塾聘请老师,以便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远,功勋广大。陈京兄弟乐善好义,来助他成就事业,如若不是来到书塾这浸润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这地步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去在人们中间生出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党相互比试互见高低,大概就不会辜负章君的意思了。如果真能这样,章君的书塾就能够代代相传,让后人受用无穷了。
6.《龙渊义塾记》的翻译
翻译: 龙渊也就是龙泉,为避唐朝皇帝李渊名讳更改成现在这个名字。
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溪水名叫剑溪的在那里。这里山高河险,与交 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很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
乡间子弟没有上学的地方。章君的祖辈曾经把这事当作一块心病,后来谋划创 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
章君非常痛心这件事,和众人商议说:“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了,怎么可以呢?”于 是节约常日的花销,而用节余的钱财购买田产达一百五十亩。他妻子家的人陈京兄弟听说了这件事,用曾祖父适斋先生索尼留下的二百三一亩多地为他提供支助。
章 君曰:“我的事情成了!”于是择地官山的北面,创立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持菜祀先师。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每月月初、十五日 则鸣鼓,聚集众多贤士来约束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
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砖铺筑道路,是东西通达。书院四周灌木 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十分繁茂的样子。
每年聘请品行端正的人士来作讲师。众多学生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学出众家境贫寒的,则资助他以成学业;那些不能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
田赋 的出入收支,掌管书塾的临时务全由他们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一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的置地以扩充产业。
在石 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到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学习。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了这事非常赞赏他的义举,在郡内下令免除他法律规定的徭役,使他们没有什么要上缴的。章君后来列出了这些条款;按条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派人请我写下了这篇记。
那些古代修建书塾的人,虽然在学校规模上有大小的的不同,而在引导民众走正派、匡正世风上都是一致的啊。章君在这方面有所见解,不效仿世俗聚集财富 吝惜家产来作为自家殷实的策略,于是建书塾聘请老师,以便能够继承先辈的美善之道,他志向高远,功勋广大。
陈京兄弟乐善好义,来助他成就事业,如若不是来 到书塾这浸润人的地方,哪里又能做到这地步呢?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不去在人们中间生出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党相互比试互见高低,大概就不会辜负章君的意思了。
如果真能这样,章君的书塾就能够代代相传,让后人受用无穷了。
7.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
2010年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二) 十一、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
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
’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
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
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
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
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
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
且谥曰缪。”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
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
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
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答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
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
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
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
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
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十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 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
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
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一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
后敝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
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
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
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
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
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