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春振旅文言文翻译(“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zhèn]
文言文中经常有出现过‘振’字
①举;举起。《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
②抖动。《屈原列传》:“新浴者必振衣。”
③奋起;振作。《教战守策》:“痿蹶而不复振。”
④整顿。《史记·主父偃传》:“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⑤通“赈”,救济。《论积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⑥通“震”,震动。《张衡传》:“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⑦通“震”,惊恐。《荆轲刺秦王》:“秦武阳色变振恐。”
⑧通“震”,威吓。《谏太宗十思疏》:“振之以威怒。”
释义
1.搬动,挥动:~动。~荡。~幅。~臂。~聋发聩(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2.奋起,兴起:~奋。~作。~兴(xīng)。~~有辞。 3.古同“赈”,救济。 4.古同“震”,威震。
详细释义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同本义
振,举救也。——《说文》
振,救也。——《小尔雅·广言》
三曰振穷。——《周礼·大司徒》
踣弊不振。——《国语·周语》
君子以振民育德。——《易·蛊》。
又如:振恤(赈济);振贷(赈济);振业(救济之使有产业);振穷(救助困穷的人)
挽救;救治
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忘不可振也。——《韩非子·五蠹》。
又如:振理(救治);振除(救治)
抖动;摇动
振,动也。——《广雅·释诂一》
举若振槁。——《史记·礼书》
蛰虫始振。——《礼记·月令》
六月莎鸡振羽。——《诗·豳风·七月》
果敢而振。——《荀子·荣辱》
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迁我如振落叶。——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振衣裳。——清·方苞《左宗毅公逸事》
又如:振玉(美玉受撞击震动的声音);振讯(抖动);振掉(动摇;震动);振董(振动);振落(谓叶将枯而震之使落);振摆(抖动)
举起;挥动
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李陵《答苏武书》。
又如:振羽(鼓翅);振豪(竖起的细毛)
通“震”。震憾;震惊
被抑枉而自诬,事无苦而振慑者,怯人也。——《抱朴子·行品》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后汉书·张衡传》
又
振声激扬。
振之以威怒。——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振主(臣下震动君主);振色(震怒变色);振怒(震怒);振恐(震惊;恐惧);振悚(震惊)
整治,整顿[reorganize]
班师振旅。——《书·大禹谟》。
又如:振兵(整顿部队);振旅(整顿部队);振饬(整顿);振举(整顿恢复);振核(整顿考核);振容(整容);振饰(整理修饰)
振作;奋起
蹶而不复振。——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振顿(振作);振举(振作;整顿);振矜(振作;自尊);振起(兴起;奋起)
消除
贤者死忠以振疑,百姓寓焉。——《管子》。
又如:振耻(除去耻辱);振蛊(清除积弊)
振兴中华,匹夫有责。
2.翻译两句文言文在线等,急~
1。
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2。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庭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传言将要活埋他PS。
这是2008年江苏省某校的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中文言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希烈陷汝州。
(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
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 "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 希烈以身捍, 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
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
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日:"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 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 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日:"闻太师名德久矣,公丛建大号乳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 "真卿叱日:"吾年诸贼失色。
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日:"死生分矣,何多为 "会其党周曾,康秀林等谋袭希烈,奉真卿为帅,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
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日:"此吾殡所也。"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日:"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日:"不能屈节,当焚死。
"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 希烈弟希倩坐朱此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日:"有诏。
"真卿再拜。奴日:"宜赐卿死。
"日:"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使日长安来 "奴日:"从大粱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节选自((新唐书 颜真卿传》)注:①建大号:即称帝。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往谕之 谕:晓谕 B。
但戒严奉家庙 戒:告诫 C。死生分矣,何多为 分:区别 D。
希烈僭称帝 僭:越位,超过本分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希烈因发怒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C。
此吾殡所也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D。 岂受若等胁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颜真卿明知去李希烈处传达圣旨,生还希望渺茫,但他认为君命不能违,所以没有以年老为借口,而是义无反顾,勇于赴死。
B。颜真卿入叛贼营后,李希烈大聚同党,并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李希烈:"你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拂袖而去。
C。在敌营中,颜真卿同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李希烈,未及施行,事情泄露,导致周曾被杀。
D。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妣同谋,被朝廷处死,李希烈恼怒,就派太监宣旨赐颜真卿死,颜真卿大骂说:"分明是叛贼,怎能称圣旨。
"最后颜真卿被勒死。10。
把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 (3分)(2)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 (2分)(3)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
(4分)7。B(分:天数,运数)8。
D(D均用作代词。 相当于"你""你们";A。
认为,因为;B。因为,依靠;C。
表处所,…的地方,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9。
C(颜真卿并没有伙同周曾等人,而是周曾等人谋划准备以颜真卿为帅。)10。
(1)李希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到达宾馆。 (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昭雪)。
(共3分。捍,1分;就,1分;雪,1分。)
(2)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 (2分。孰先,1分;语气,1分)(3)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庭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传言将要活埋他。
(共4分。两个状语后置句,各1分;"廷",通"庭",1分;"坑",作动词用,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于是向皇帝上奏,要把颜真卿派往外地,他说道:"颜真卿为各地官员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说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 "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满朝文武都大惊失色。
颜真卿来到河南,河南尹郑叔则鉴于李希烈谋反的迹象已很明显,劝他不要前去,颜真卿说:"君命能违背吗 "他见到李希烈,宣读圣旨,李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都拔刀前来,李希烈手下的将领也破口大骂,恨不得把他吃下去,颜真卿毫不动声色。 李希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进入馆舍。
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答应,于是希烈采取欺骗的手段,让颜真卿的侄子颜岘以及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为李希烈昭雪),德宗皇帝。
3.紧急~~~文言文翻译,大家请进~
《司马法》
司马穰苴 [春秋]
卷上
仁本第一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方,信见信。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嵬秋猕①,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②,是以明其理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六德以时合教,以为民纪之道也,自古之政也。
先王之治,顺天之道,设地之宜,官民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国辨职,以爵分禄,诸侯悦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圣德之治也。
其次,贤王制礼乐法度,乃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巡守省方,会诸侯,考不同。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遍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冢社,乃造于先王。然后冢宰③征师于诸侯曰:“某为国不道,征之。以某年月师于某国,会天子正刑。”冢宰与百官布令于军曰:“入罪人之地,天暴神祗,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无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既诛有罪,王及诸侯修正其国,举贤立明,正复厥职。
王霸之所以治诸候者六: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材力悦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革服诸侯。同患同利以合诸候,比小事大④以和诸侯。
会之以发禁者九:凭弱犯寡者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凌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⑤,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
【注释】
①春嵬秋猕:春秋以前的军事练习和演习,统常在农闲时以田猎的方式进行。其中春季田猎练兵为“嵬”,秋季季田猎演习为“猕”。
②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追击败逃的敌人不超过一百步,跟踪追击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超国90里。奔,逃走。绥,不战而退。三舍,90里,古代行军30里为一舍。
③冢宰:周代官名,相当于宰相
④比小事大:亲近小国,事奉大国。比,亲近
⑤杜之:封锁,孤立。
天子之义第二
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故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
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故德义不相逾。上贵不伐之士,不伐之士,上之器也。苟不伐则无求,无求则不争。国中之听,必得其情;军旅之听,必得其宜;故材技不相掩。从命为士上赏,犯命为士上戮,故勇力不相犯。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而使之,事极修则百官给矣,教极省则民兴良矣,习惯成则民体俗矣,教化之至也。
古者,逐奔不远,纵绥不及,不远则难诱,不及则难陷。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既胜之后,其教可复,是以君子贵之也。
有虞氏戒于国中①,欲民体其命也;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夏后氏正其德也,未用兵之刃,故其兵不杂;殷,义也,始用兵之刃矣;周,力也,尽用兵之刃矣。夏赏于朝,贵善也;殷戮于市,威不善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劝君子惧小人也。三王彰其德,一也。
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