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度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度,字升济)
1.文言文阅读 陈寿《三国志·魏书》 公孙度,字升济
三国志·魏书·公孙度传【原文】公孙度字升济,本辽东襄平人也。
度父延,避吏居玄菟,任度为郡吏。时玄菟太守公孙□,子豹,年十八岁,早死。
度少时名豹,又与□子同年,□见而亲爱之,遣就师学,为取妻。后举有道,除尚书郎,稍迁冀州刺史,以谣言免。
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度起玄菟小吏,为辽东郡所轻。
先时,属国公孙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为伍长。度到官,收昭,笞杀于襄平市。
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无恩,皆以法诛,所夷灭百余家,郡中震栗。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
初平元年,度知中国扰攘,语所亲吏柳毅、阳仪等曰:“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时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
或谓度曰:“此汉宣帝冠石之祥,而里名与先君同。社主土地,明当有土地,而三公为辅也。”
度益喜。故河内太守李敏,郡中知名,恶度所为,恐为所害,乃将家属入于海。
度大怒,掘其父頉,剖棺焚尸,诛其宗族。分辽东郡为辽西中辽郡,置太守。
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父延为建义侯。
立汉二祖庙,承制设□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鸾路,九旒,旄头羽骑。太祖表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藏印绶武库。
度死,子康嗣位,以永宁乡侯封弟恭。是岁建安九年也。
十二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袁尚等奔辽东,康斩送尚首。
语在武纪。封康襄平侯,拜左将军。
康死,子晃、渊等皆小,众立恭为辽东太守。文帝践阼,遣使即拜恭为车骑将军、假节,封平郭侯;追赠康大司马。
初,恭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太和二年,渊胁夺恭位。
明帝即【位】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渊遣使南通孙权,往来赂遗。
权遣使张弥、许晏等,赍金玉珍宝,立渊为燕王。渊亦恐权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致其使,悉斩送弥、晏等首,明帝于是拜渊大司马,封乐浪公,持节、领郡如故。
使者至,渊设甲兵为军陈,出见使者,又数对国中宾客出恶言。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等赍玺书徵渊。
渊遂发兵,逆於辽隧,与俭等战。俭等不利而还。
渊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
二年春,遣太尉司马宣王征渊。六月,军至辽东。
渊遣将军卑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馀里。宣王军至,令衍逆战。
宣王遣将军胡遵等击破之。宣王令军穿围,引兵东南向,而急东北,即趋襄平。
衍等恐襄平无守,夜走。诸军进至首山,渊复遣衍等迎军殊死战。
复击,大破之,遂进军造城下,为围堑。会霖雨三十馀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
雨霁,起土山、脩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
粮尽,人相食,死者甚多。将军杨祚等降。
八月丙寅夜,大流星长数十丈,从首山东北坠襄平城东南。壬午,渊众溃,与其子脩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当流星所坠处,斩渊父子。
城破,斩相国以下首级以千数,传渊首洛阳,辽东、带方、乐浪、玄菟悉平。初,渊家数有怪,犬冠帻绛衣上屋,炊有小儿蒸死甑中。
襄平北巿生肉,长围各数尺,有头目口喙,无手足而动摇。占曰:“有形不成,有体无声,其国灭亡。”
始度以中平六年据辽东,至渊三世,凡五十年而灭。【译文】公孙度字升济,本是辽东襄平人。
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逃官到了玄菟,而公孙度却做了郡吏。当时玄菟太守公孙王或的儿子公孙豹年方十八,但却早折了。
公孙度少时也叫豹,又与公孙王或的儿子年龄相仿,公孙王或一见到他,就喜欢上了他,送他去学习,并为他娶了妻。后来又向别人举荐,让他任尚书郎,后来又升为冀州刺史,但因谣言,旋即被罢免。
同乡徐荣是董卓手下的中郎将,他推荐公孙度做了辽东太守。但因公孙度是从玄菟的小官吏发迹的,所以辽东郡的人都很瞧不起他。
在这之前,辽东属国的公孙昭为镇守襄平的县令,他让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做伍长。公孙度一上任,就将公孙昭抓了起来,在襄平市中鞭打而死。
郡中豪门望族如田韶等家,与他无怨无仇,却都被他找借口杀了。被他弄得家破人亡的,有一百多家,郡中人个个惊恐万状。
他又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威震海外。初平元年(190),公孙度得知中原一带正处于动乱之中,便对他亲信部下柳毅、阳仪说:“汉皇室将要覆灭,我到了与各位商量夺取皇位的时候了。”
当时襄平县延里祀社神的地方长了一块大石头,长一丈多,下面有三块小石头做它的足。有人对公孙度说:“这块石头的形状与汉宣帝的皇冠相似,它所在的延里,又与你父亲的名字相同。
社是祀土地神的地方,表明您应该拥有天下的土地,而有三公作为辅佐。”公孙度更加高兴。
原河内太守李敏,在郡中知名度很高,他反对公孙度的所作所为,又惟恐公孙度加害自己,于是带领全家迁居到了一处海岛。公孙度得知后,大为恼怒,掘开李父的坟,打开棺材焚烧尸体,又诛灭了李氏宗族。
他分辽东郡为辽西和中辽两郡,分设太守之职,渡海收取东莱各县,设营州刺史;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孙延为建义侯。为汉朝的两位祖先立庙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设坛。
2.丞相公孙弘者 译文
《列传》第五十二篇 【译文】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
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里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
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他奉养后母孝顺而谨慎。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天子刚即位,就招选贤良文学之士。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
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诏书,征召文学,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
公孙弘向国人推让拒绝说:“我已经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为无能而罢官归来。希望改变推举的人选。”
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就到了太常那里。太常让所征召的一百多个儒士分别对策,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边。
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去进见皇帝,武帝见他相貌非常漂亮,封他为博士。
这时,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皇上没采纳他的意见。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
后母死了,他守丧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
于是皇上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
公孙弘向皇帝奏明事情,有时不被采纳,也不在朝廷加以辩白。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
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意旨。
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每每诋毁公孙弘,但皇上却越发厚待公孙弘。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张欧被免官,皇上用公孙弘当御史大夫。这时,汉朝正在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城。
公孙弘屡次劝谏皇上,认为这些做法是使中国疲惫不堪而去经营那些无用的地方,希望停做这些事情。于是,武帝就让朱买臣等以设置朔方郡的有利情况来诘难公孙弘。
朱买臣等提出十个问题,公孙弘一个也答不上来。公孙弘便道歉说:“我是山东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这些好处,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沧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城。”
皇上就答应了。 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
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
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国的相,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齐桓公依靠管仲称霸,也是对在上位的国君的越礼行为。
晏婴为齐景公的相,吃饭时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是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
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
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
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为这个缘故认为他贤明。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朝廷追究党羽正紧的时候,公孙弘病得很厉害,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功劳而被封侯,官位升到丞相,应当辅助贤明的君王安抚国家,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道理。如今诸侯有反叛朝廷的阴谋,这都是宰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害怕一旦默默病死,没有办法搪塞责任。
于是,他向皇帝上书说:“我听说天下的常道有五种,用来实行这五种常道的有三种美德。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长幼的次序,这五方面是天下的常道。
智慧、仁爱和勇敢,这三方面是天下的常德,是用来实行常道的。所以孔子说:‘努力实践接近于仁,喜欢询问接近于智,知道羞耻接近于勇。
’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
3.求古文翻译,急,可追加悬赏
年少时的王烈,曾赴颖川(今河南禹州市)求学于陈太丘,与陈师的二子十分友好。
当时,颖川人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都是陈太丘门下的弟子,他们见王烈聪明好学过人,甚为叹服,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由此,王烈以其英名著名于海内。
王烈在颖川学成归还故里时,已是一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青年学者。王烈返家不久,就遭受了父亲亡故的哀痛,他以儒家道义,为亡父守灵泣泪三年。
后来,故里有一年发生饥荒,道路两旁饿死者不计其数,王烈大开露天的谷仓,分发给乡民,拯救了不少的百姓。王烈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族人赞其孝道,乡党称其仁爱。
通晓典藉的王烈,以育人子弟为自己的做人之道,建立学校,广泛传授技能。他用自己的人格尊严,广布仁义,让人们尚善而远离罪恶。
在王烈的感召之下,州闾乡里尚善之气尉然成风。王烈的门人外出,举止容貌非同一般,在当地形成了一道非凡的风景,世人为之称赞不已。
那时,有一个盗牛者,被失牛人当场抓获。 盗牛者说:“我一时糊涂偷了您家的牛,今后一定改过。
您既已赦免了我的罪过,幸好没让彦方先生知道。” 事后,有位好事者将此事告诉了王烈。
王烈就取出一块布,让他转给了那位知过改错的盗牛人。有人不解地问王烈: “这人既然是一个盗贼,只因畏惧您,而不想让您知道。
现在可好,您反而要赠送他一块布,这是为何呢?” 王烈见他们不断追问,并不解自己的用意,就说: “昔日秦穆公,有人盗了他的一匹骏马,还杀了吃了。秦穆公抓获此人后,不但不怪罪,反而还赐与他美酒,此人感念恩德。
穆公落难时,此人拼死相救,穆公才得以生还。今日,此人已有悔过之举,惧怕我知道,是因为他知道了什么是可耻的罪过。
知道了罪过,就会有尚善的举动,所以我以布相赠,勉励其积极向善。” 众人惊叹王烈劝善之美。
在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州里发生了一些事,让人惊喜万分。 一日,有位老者,在集市上进了一些物品,担了满满一筐。
半路上,疲惫的老者放下担子,坐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歇息。这时,走来了一位青年汉子。
他上前询问,帮老者担行。走了数十里,一直将老者送至家中。
老者想要青年人进屋喝口水,再问问他的姓名,但年青人没有回答,放下担子,就离开了。 不久,这位老者又出了一事。
老者一次在回家的路上,身上的佩剑丢了,却没有发觉。 过了一会儿,有位过路人看到了这把遗失在路旁的宝剑。
他本想不再理会,继续赶自己的路。但又想,自己走后,其他的人也许会取走这把宝剑,那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自己的宝剑。
这时,他又想将自己的钱,放在原处,购买此剑,但转而又想,认为不妥。于是,就坐下来,得待遗失者的认领。
青年人一直在原地等到黄昏。这时,一位老者沿途寻剑而至。
老者从年青人手中接过宝剑,十分感激。而更让老者意外的,拾剑等待他的人,就是上次为他担担之人。
老者十分感动,拉着青年人的手,说: “先前你为我担重物,一直送到家中,不告诉你的大名。今日又拾得宝剑,在这等了很长时间,从未见有你这样的仁义之人。
这回你一定得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告之王烈。” 年青人见这次再也无法推脱,就说出了自己的姓名。
老者将这事告之了王烈。王烈说: “世上这样的仁人智士,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王烈派人打听此人是谁。当他得知,此人就是先前那位盗牛改过之人时,万分感叹: “韶乐九成,虞宾以和;人能有感,乃至于斯也!” 于是,王烈将青年人的义举,广布州里,众人引以为榜样。
那时,有些人因一些事件发生争执,为是非曲直要强行诉讼时,就有人提议到王烈那里去对质。每当事件发生到这个地步时,当事人双方都静下心来各自自问是否有过。
有错的人知涂而反,有理的人友善相待,相互检查各自的过错,搞清事之原由,都不愿或不敢让王烈知晓这件事。 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常常亲自到王烈的私学馆,咨询政令的得失。
王烈以其人格才识赢得了朝廷的敬重,被州郡推举为孝廉。然而,面对朝廷三府的迎聘,王烈都以才识浅陋推脱了。
后来,董卓大乱朝政,世况每日愈下,社会动荡不安。王烈避乱逃到了辽东,过上了躬耕的农夫乡村生活,布衣蔬食相随。
辽东人十分敬重王烈,常将其奉为君子。然而,世道日渐衰败,朋党之人相互谗谤,王烈在辽东历时数年,从不参与其中的相互争斗,未尝有患。
太守公孙度十分敬重王烈之为人,下令征聘王烈入仕,出任辽东长史的职位。然而,无意于官场的王烈,性格刚烈,辞掉了公孙度的任命。
但是,公孙度并不愿就此罢休。迫于无奈,王烈只好从事商业买卖来自轻自贱。
这样,王烈在辽东又平安地度过了几十年。到了汉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曹操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后,曹操亦仰慕王烈,于是,下诏任命他为丞相掾。
当征聘他入朝为官的诏书到达辽东不久,王烈因病在海外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4.文言文翻译 晋书
李胤传,李胤字宣伯,辽东襄平人也。
祖你李敏,汉时任河内太守,辞官回家乡,辽东太守公孙度想逼他当官,他乘小船漂流大海,不知去向。儿子李信找他多年,渡大海走塞外,始终未找到,想要服丧,又怀疑他还活着,于是心情如同服丧不思婚娶。
后来因邻居故人与他父亲同岁的人死了,便也开始服丧了。与他同乡的燕国人徐邈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由,劝他娶妻。
生下李胤后,就断绝与妻来往,好像在服丧一样,悲伤过度,几年后去世。李胤年丧父,母亲又改嫁,成年以后,节食悲伤,也说自己在服丧。
又因祖父生死不明,就设木制牌位以供奉。因此以孝闻名。
外表不加修饰,弱不禁风,却知识渊博,宽宏大量,言而有信。 李胤初为郡国上计掾,州中徵用为部从事、治中,举为孝廉,参与镇北军事。
升任乐平侯相,为政崇尚清明简约。召入任尚书郎,改任中护军司马、吏部郎,选拔官吏公正廉洁。
赐爵关中侯,外任御史中丞,秉公执法,百官都怕他。伐蜀时任西中郎将、督关中诸军事。
后来任河南尹,封为广陆伯。泰始初年,任尚书,进爵为侯。
李胤上奏以为:“古者三公坐而论道,在内参六官之事,在外与六卿之教,处于三公之位,兼听断案,考核疑难典章,和大臣商量。陛下圣明,日理万机,多发诏令,遵循古法,虽唐、虞访求,周文严谨,也赶不上啊。
从今以后,国家有大事,可亲自召见诸公,询问采纳正确之言。遇到疑难,可扩大到一省,让侍中、尚书各抒己见。
如果有病没来,可临时派近臣问询。”皇帝下诏同意。
升任吏部尚书仆射,不久改任太子少傅。因高风亮节令司隶校尉。
不适合兼任监察官。武帝认为任此二职者都必须忠诚贤明,所以每次都不同意。
咸宁初,皇太子在东宫居住,武帝认为司隶校尉事务繁重,而少傅又要早晚辅导太子,李胤向来身体羸弱,不应长期劳累,改任侍中,加特进。不久改任尚书令,侍中、特进照旧。
李胤虽然当过朝内外官职,但家中却很贫穷俭朴,儿子有病没钱买药。武帝听说后,赏钱十万。
后来武帝认为以前丞相职位中有司徒一职,下诏以李胤为司徒。在任五年,清静持重,很称职。
以吴会刚平定,大臣多有功劳,应当提拔为由,上书请求职官。武帝不听,派侍中宣旨,拒绝其上书,厚诏敦促。
李胤不得已,出来处理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