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尔的词性(古文中“尔”是什么意思?)

1.古文中“尔”是什么意思?

一、尔字的词性为代词、助词或语气词,相当于“地”、“然”,组词为卓尔、率尔。

解释为你,你的,可以组词为尔父、尔辈、尔汝等。解释为如此,组词为偶尔、不过尔尔。

二、尔 ěr 1、代词,你;你的。《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尔何如?。”

《肴之战》:“尔何知。”意思是你知道什么。

2、代词,这(样);那(样)。《孔雀东南飞》:“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意思是同样是被逼迫的,丈夫这样,妻妾也是这样。 3、形容词、副词或动词词缀。

《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意思是叫别人来吃,行走在道路上的人也不会吃。

4、兼词。同“耳”,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志油翁》:“无他,但手熟尔。”

意思是没有其他原因,就是熟练罢了。 5、助词,同“耳”。

可译作“了”加强肯定语气。柳宗元《捕蛇者说》:“非死则徒尔。”

意思是不是死就是走了。 扩展资料 尔字组词: 1、尔曹:尔辈;你们。

杜甫《戏为六绝句》:“尔身与名俱灭。”意思是你们的生命和名声都没了。

2、尔尔:答应之声,相当于“是是”。《孔雀东南飞》:“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

意思是媒人离开床铺,连连称是。 4、尔来:自那时以来;近来。

《蜀道难》:“尔来四万八钱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意思是自那四万八千年前,就不在与世间相联系。

5、尔汝:古代尊长对卑幼者的称呼,引申轻贱之称。《魏书·陈奇传》:“尝众辱奇,或尔之,或指为小人。”

意思是 曾经当众侮辱陈奇,有的人轻贱他,有的人说他是小人。

文言文的词性分类,文言文中的词性,而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词性

2.文言文中尔和汝的区别

一、不同的词性类

尔的词性是代词、助词或语气词。

如有2113名词和代词。

二、不同的含义

尔:

1、相当于“5261地”和“然”,词组是卓尔和枣儿。

2、可以解释为你,你的,可以表4102述为二父,二代,二如等。1653

3、可以这样解释。

汝:

1、你们:你们这一代。你,等等,你。你会怎么做?

2、姓氏。

3、形状声音。从水里,女版声。原意:如水。

三、不同的结构

尔是一个单一的结构。汝是左右权结构。

词性,文言文

3.文言文的尔是什么意思

形容词义:

1、形声字。本义:窗格花纹。后引作薾。华盛的样子。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诗·小雅》。毛传:“尔,华盛貌。”

2、近。通“迩”。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诗·大雅》

尔上敦黍于筵上右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尔卿。——《仪礼·燕礼》

名相近者相远也,实相近者相尔也。——《周礼·地官·肆长》

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也。——《荀子·哀公》

3、浅近。

4、代词义:

1、第二人称代词,你。

尔为尔,我为我。——《孟子》

尔安敢轻吾射。——宋·欧阳修《归田录》

2、您;你们。通常放在关系词“所”之前。如尔曹:你们大家。

3、那。

尔夜风恬月朗。——《世说新语》

4、这个;此。

问君何能尔。——晋·陶渊明《饮酒》

5、如此;这样。

尔毋从从尔。——《礼记·檀弓》

助词义:

1、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

2、相当于“了”。

非死则徒尔。——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应诺声。相当于“是”。如尔尔:应答之词,等于唯唯、是是。

4、通“耳”,表示限止用在句末,可译为“而己”“罢了”。

唯手熟尔。——宋·欧阳修《归田录》

4.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 耳 ěr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词性变化

◎ 耳 ěr

〈动〉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 耳 ěr

<;语气>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 耳 ěr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5.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累死我了,不许抄袭哦!

6.文言文中而的用法,词性及例子

以 释义 yǐ①<动>用;使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②<动>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③<动>认为。:“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而吾~捕蛇独存。”

:“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作~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副>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文言文尔的词性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