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基传文言文翻译(德基为政的文言文翻译第一句是吴德基者,南康丞也)
1.德基为政的文言文翻译第一句是吴德基者,南康丞也
出处: 明 宋濂《宋学士全集》参考译文:吴德基,名叫吴履,婺州兰溪人。
被官吏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的百姓认为县丞是一个读书人,都轻视他,吴德基处之泰然。
几个月后他详尽地了解了当地的虚实,做了一些揭露奸人,破获案件的事,全县人都很吃惊。吴德基于是放宽政策,教化百姓。
百姓有告状的,吴德基就把百姓叫到跟前和他谈话,从不加以呵责。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知县周以中刚上任,征调百姓运输物品到郡里而征调不到,就亲自到乡里去征调。一个村民想要逃跑,周以中命令衙役鞭打他,村民不服,跑入山中,骂县令说:“你在县里当官,到这里干什么?”县令恼怒,胥吏与衙役趁机用语言挑拨县令,想要诬陷一个村民贪图钱财和利益,拘捕了六七个人关进监狱。
吴德基核查发现百姓没有罪过,亲自去狱中巡视,叱责狱卒立即释放百姓,狱卒用其他的说法推辞,吴德基用木槌砸碎狱门释放了百姓,说:“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父亲兄弟不要害怕。”于是前去告诉县令周以中。
县令恼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触犯大人的只是一普通百姓罢了,他的同乡有什么罪?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难道是大人您发泄愤怒的工具吗?”县令周以中感到惭愧,事情就这样平息了。吴德基入朝拜见皇上后,被提拔为莱郡潍州的知州。
有百姓饲养了四十匹官驴,莱郡太守核查官驴繁殖的情况,与登记在册的情况不一致,说:“驴应该一年生产一头驴驹,现在几年应该有几头驴驹,为什么这么少呢?”想要追究养驴百姓欺骗蒙蔽的罪过,并征收他们的赔偿。各县都已下令让百姓买驴赔偿,只有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
太守发怒,问吴德基:“潍州不赔偿驴,什么借口?”吴德基说:“百姓实际并没有欺骗,怎么可以追究他们赔偿?国家富有四海,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了几头驴吗?”太守无言以对。吴德基又趁机谈了几种不利于百姓的情况,太守不敢再说什么。
连同其他各县已经赔偿的都免除了。山东有百姓愿意用牛羊代替秋季赋税,官府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吴德基跟百姓商量,羊牛有生病死去的隐患,不如交纳粮食方便。只有潍州收百姓的粮食。
其他县的牛羊要送到陕西,百姓驱赶牛羊走两千里路,都倾家荡产,全郡只有潍州百姓得以保全。上级官府下令让派一千人运送邻县的牛,吴德基列出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说:“有牛的人家自己送牛,虽然劳苦但不敢有怨言。
让别人代替送牛,如果途中牛死了,谁承担赔偿呢?”极力抗争,没有接受命令。吴德基当官,不追求成名,把爱护百姓放在第一位,百姓对他非常感激。
在潍州任职两年,被召回京。潍州百姓拦在门口抱着他的脚哭泣跪拜,说:“自从您做了我们的父母官,潍州百姓的身上再也没有鞭打的瘢痕。
现在您离开我们,希望能得到您的一只鞋供奉起,安慰我的思念之情!”吴德基到了京城,就辞职回家。宋濂是吴德基的朋友,关系非常亲密,当时也已退休将要回家,喊住德基对他说:“你愿意接受年长者的教诲吗?”吴德基说:“好,要教诲我什么?”宋濂说:“谨慎不要出门,断绝和官吏的往,不要和他们交往。”
吴德基回到家中,遵循宋濂的告诫,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赞美他能接受有益之言。原文: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
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
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德基为吏,不求成名,□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
2.古文翻译
翻译:南康一带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
本句选自《明史·吴履传》。《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编纂《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编修背景: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编纂《明史》。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编纂《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并提出副总裁及编纂人员名单。
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编纂人员。得到了清朝廷的认可。
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编纂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揭开了清朝官方编纂《明史》的序幕。
3.可以帮翻译一下文言文吗 ˋ﹏ˊ 求大神求大神
三衢的沈持正,赞美他们的太守白侯有德行有才能。
我问他:“白侯定的赋税徭役怎么样?”他回答说:“富豪擅长逃避徭役,徭役大多摊在贫民身上。白侯明察富豪的奸诈,根据田地的多少来定赋税,全州的人都佩服他做事公平。”
“白侯要求自己如何呢?”他说:“白侯非常清廉节俭,除了喝衢水外,不烦劳衢州百姓任何东西。每天早晨徒步去官署,农夫不认识他,和他争路,他也不问罪。”
“白侯管理胥吏怎么样?”他说:“胥吏抱着案卷站在他身边,只听白侯的裁决,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思上报下达案件。上一年的春天,皇上嘉奖了他,衢州人都为白侯感到光荣。”
4.文言文翻译 累章求代全文翻译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
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
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
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
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
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曹玮长期在秦中任职,多次上书请求朝廷派人去顶替他的职务。宋真宗问王旦说:谁能取代曹玮的职位。
王旦推荐了李及,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大家都担心李及虽然为人谨慎谦虚厚道有品德高尚的美名,却不是能戍守边境的人才。
韩亿把这些非议的话告诉了王旦,王旦没有说什么。李及到了秦州以后,大将小吏在心里都轻视他。
恰好有一个屯田戍边的禁军士卒白天在集市上手里拿着妇人用的银钗,官吏把这个士卒抓住并把这件事上报了。李及刚好在看书,传唤那个人让他去自己跟前,稍微盘问了一下士卒,那个士卒就认罪了。
李及不再把这个士卒关押在官府的监狱里,马上下令处斩他,然后又跟开始一样看起了书,手下的官吏都被李及的手段震惊折服。没几天,李及的声誉传到了京师。
韩亿听说了这件事,又一次去拜见王旦,把这件事完整的告诉了他,并且称赞王旦有识人的智慧。王旦笑着说:戍边士卒变成强盗,主将斩杀了他,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之所以选择任用李及,并不是因为这个。凭借曹伟掌管秦州7年时间,羌人已经被威慑屈服。
曹伟处理边境事物已经尽善尽美了。假如派其他人去秦州,肯定会仗着小聪明,把曹伟的政策大多变更废弃掉,那样就败坏了曹伟以前的政绩。
我之所以任用李及,是因为他为人稳重谦厚,一定能小心的守住曹伟留下的基础。韩亿对王旦的识人度量感慨佩服。
能力有限,自己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