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质父子文言文翻译(求《胡质父子》译文)
1.求《胡质父子》译文
《胡质父子》出自《晋书》卷九,由【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作,译文为:
胡威字伯虎。年少的时候就很有志向,品行廉洁。胡质做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都(许昌)去探望他。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威独自骑驴去探望,到了之后拜见父亲。
在府中住了十几天,胡威向父亲告辞。在辞别时,胡质赐给他绢一匹,作为旅途上的盘缠。胡威跪下说:“父亲为官廉洁奉公,不知道哪里来的这匹绢?”胡质回答说:“这是我俸禄的剩余,因此给你做旅途中的盘缠。”胡威这才接受,辞别父亲踏上回家旅途。
原文为:
威,字伯虎,少有志尚,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僮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廨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其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
扩展资料:
《胡质父子》典故:
三国时期,胡质,其子胡威两人清廉为世人楷模。胡质在曹操执政时,还只是个小吏。他日后能官职能步步高升,不靠拍、不靠哄、不靠贿赂,而是靠自己的清廉和政绩。
曹丕时期,胡质已经官至东莞太守。他在东莞9年,地方上太太平平,老百姓生活安稳,治理得上下称道。每当因为军功受到赏赐,胡质从不中饱私囊,也分文不留腰包,总是如数分赏给自己的部下。
胡质多年为官,所到之处,不是鼓励百姓围垦种田,就是与百姓一起兴修水利,因此,百姓纷纷拥戴胡质。公元250年,胡质年老而终。家中四壁空空,什么东西也没有,真是“家无余财”,可见胡质的清廉。胡质清廉名声为朝延内外所公认,他儿子胡威亦是不可多得的清廉之官。
胡威年少时已有志于继承父亲的清廉美名。有一年,胡威去探望父亲。父亲做大官,胡威在家中却并不富裕,以致于胡威去洛阳探望父亲,既没有仆人相陪,也没有一车一马可以驾驭,只好骑着小毛驴上路,这是够寒碜的了。
当时就有人对此不可思议,一个官清廉到如此地步,几乎使人产生了怀疑。可是,当时的情况一点也不假。胡威行至半途住进客栈时,他自己劈柴,自己动手做饭吃,然后自己放驴。
同住客栈的人开始以为他是个穷跑生意的。但得知其父是胡质,官居荆州刺史时,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当确信眼前如此狼狈相的胡威是胡质之子时,又感到欣喜和敬佩。
胡质见儿子风尘仆仆,从老运的地方赶来探望自已,而且儿子又是骑了只小毛驴来荆州的,因此,很想拿点东西表示做父亲的心意。胡质翻来翻去,也确实没有什么东西拿出来,送得出手。结果,胡质总算翻出了一匹绢来。
胡质说着就将绢给了胡威。胡威接过父亲递上的一匹绢说些什么呢?也许谁也猜想不到。
胡威反而惊奇地责问父亲:“父亲大人,只知道你清高得很,为官又清廉,怎么可以随便拿别人的白绢呢?”胡质先是一愣,然后大喜,说他儿子有所不知,他从来不受别人的贿赂,不要说一匹绢,就是一丈白布,他也要将它退回去的,何况是一匹绢呢!
胡质父子的清廉品德让人肃然起敬。父亲做官不受贿,靠俸禄节余下来的一匹绢要送给儿子作盘缠,儿子不是先取下来再说,而是首先问明白绢的来路是否清白。这样的父子真是清廉美名传万代啊!
老百姓谈到胡质父子,那更是奉为青天,赞颂不已。公元280年,胡威死在官府内。朝延因其清廉,特追赠他为使持节、谥为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胡质父子
2.胡质父子 翻译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
少年时,与蒋济、朱绩在江、淮一带都很有名气,在州郡任官。蒋济任别驾,有次出差前去见曹操。
曹操问道:“胡通达,是个有威望的人,他有没有子孙呢?”蒋济说:“他有个儿子,名叫胡质,规划国家大事不如他的父亲,至于气概格局和精密细致处理事务的能力则超过其父。”查考胡氏族谱:胡通达名敏,曾经凭“方正”的名声被皇帝征召做官。
曹操便征召胡质任顿丘县令。 入朝后他担任丞相东曹议令史,州郡中请他担任治中。
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矛盾,张辽见西州刺史温恢请求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胡质以有病为由推辞。张辽出来后对胡质说:“我诚心待你,你为什么这样辜负我的心意呢?”胡质说:“古人交往,对方虽然拿得多,但却知其并不贪;打仗时败逃,但能知道他并不怯懦;听到他人的流言蜚语而不相信,这样相处才可善始善终。
武伯南是位高雅之人,先前将军对他赞不绝口,如今却为一点点小误会,结成怨仇。更何况胡质才识浅陋,怎么能和您长久友好相处?所以我才不愿答应您的请求。”
张辽被胡质的一番话打动,又与武周和好了。 曹操征召胡质为丞相属。
黄初年间,调任为吏部郎,任常山太守,继而迁任东莞太守。当地士人卢显被人杀了,胡质说:“此人没有仇人却有个年轻的妻子,他是因此而死的!”便把与卢显住得较近的年轻男子全都叫来询问,书吏李若被问及此事,脸色马上变了,于是胡质严加审问,李若当即自首,罪犯就这样被抓住了。
往往因军功得到赏赐,他全都分给部下,从不拿到家里,在郡中任太守九年,官民都安定太平,将士也肯为他效命。 迁升为荆州刺史,加官为振威将军,赐爵关内候。
吴国大将朱然包围樊城,胡质率兵轻装赴援。持不同意见的人都认为敌人士气太盛不可强攻。
胡质说:“樊城低小,兵力也少,所以应当进兵为城内外援,不然,就危险了。”于是率兵破围,城中才得以安定。
迁升为征东将军,奉令统督青州、徐州军事。在任上广开农田积蓄粮谷,有多年的储备,还设置东征台,一边耕作一边守备,又在各郡中修通渠道,以便舟船通行,严加设防以对付敌人来犯。
沿海地区因此没有战事。 胡质性格沉稳,心中对事情明察秋毫,不以表面现象判断事物,能够深加思索。
嘉平二年去世,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唯有赏赐的衣物、书箱而已。军中将此事上奏,朝廷追加进封为阳陵亭侯,食邑一百户,谥号为贞侯。
其子胡威承袭了“阳陵亭侯”爵位。
3.求《胡质父子》译文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
自小就有志向,严格地坚守清廉。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
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父路上的开销。”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
胡威每到一处客站,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胡质帐下的都督,与胡威从不相识,在胡威未出发回京前,就请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为旅伴,事事都帮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几百里。
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说话得到实情,即知他是父亲帐下的都督,就取出父亲所赐给的那匹绢偿付给都督,向他道谢后与他分手。后经别的使者,详细地把这件事告诉胡质,胡质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了他的吏名。
胡质父子如此清廉谨慎。因此名誉广为人知,历位宰牧。
晋武帝召见胡威,同他谈论边事,谈话涉及到日常生活。晋武帝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
晋武帝说“你凭什么认为不如你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不如我父亲。”胡威做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去世,被追赠镇东将军。 提问者 的感言: 很好,但是有点长。
4.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被追授为镇东将军,是我的俸禄,并问威,拜见他的父亲,准备回去,父亲清白,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打发他回去了。家里生活窘迫,吃完饭便又上路,感叹他父亲的清廉,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告辞回家,作为路上的盘缠,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后来因为其他事?回答说,字伯虎,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料理生活,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父亲给他一匹绢。太康元年去世,便请假回家,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私下问他,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停留了十余天。自小志向远大,和威从来不认识,青州刺史,用来做你的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
威最后官到前将军,威产生了疑问,威接受。
晋武帝召见威时。威跪下问父亲,又很少吃东西,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官位也做的很高,暗中准备了盘缠,我比不上我父亲,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如此而已,他自己赶驴前往。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晋武帝问?胡质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没有车马奴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威回答说。途中又亲自放驴。胡质父子如此清廉。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快走的时候,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这样走了几十里。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胡质的儿子威
5.《胡质传》的译文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
自小就有志向,严格地坚守清廉。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
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和童仆,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拜见父路上的开销。”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
胡威每到一处客站,就自己放驴,取柴做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道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胡质帐下的都督,与胡威从不相识,在胡威未出发回京前,就请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为旅伴,事事都帮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几百里。
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说话得到实情,即知他是父亲帐下的都督,就取出父亲所赐给的那匹绢偿付给都督,向他道谢后与他分手。后经别的使者,详细地把这件事告诉胡质,胡质责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了他的吏名。
胡质父子如此清廉谨慎。因此名誉广为人知,历位宰牧。
晋武帝召见胡威,同他谈论边事,谈话涉及到日常生活。晋武帝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对胡威说:“你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父亲。”
晋武帝说“你凭什么认为不如你父亲?”胡威回答说:“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因此我远不如我父亲。”胡威做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
太康元年去世,被追赠镇东将军。
6.胡质父子的字词解释
(1)志尚:高尚的志向。(2)厉操:操行。
(3)质:胡质,三国时人,胡威之父。
(4)为荆州:任荆州刺吏;今湖北、湖南一带。
(5)道路粮:旅费。
(6)少:小的时候
(7)省:探望
(8)廨:官府
(9)具以白质:白,告诉
(10)百余里要之:要,通“邀”
(11)质杖其都督一百:杖,用杖打
(12)遣:打发
(13)毕:完
(14)喂:对……说
(15)对曰:回答说
7.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后来因为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
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威最后官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授为镇东将军。
8.胡质之子威
胡质的儿子威,字伯虎。
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洲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
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
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
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
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威,一路上与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
后来因为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
晋武帝召见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威最后官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授为镇东将军。
9.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原文】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称。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定省,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质帐下都督先威未发,请假还家,阴资装于百余里,要威为伴,每事佐助。行数百里,威疑而诱问之,既知,乃取所赐绢与都督,谢而遣之。后因他信以白质,质杖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拜侍御史,历南乡侯、安丰太守,迁徐州刺史。勤于政术,风化大行。
后入朝,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累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入为尚书,加奉车都尉。
威尝谏时政之宽,帝曰:“尚书郎以下,吾无所假借。”威曰:“臣之所陈,岂在丞郎令史,正谓如臣等辈,始可以肃化明法耳。”太康元年,卒于位。
这个才是原文,名叫《胡威传》。
其中:“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厩中十余日。”一句。
解释是:“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以及僮仆,只是自己单身骑驴前往。每到一个客站,胡威就自己放驴、取柴作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起上道。到达荆州后,胡威拜见父亲,在驿站中停留了十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