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叔叔的祭文文言文(文言文阅读(15分)梓人传唐 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
1.文言文阅读(15分)梓人传唐 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
【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A【小题4】(1)、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2)、这完全可以让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 【答案解析】【小题1】租【小题2】③说的是为相之道,④是天下人对处理好相道的一国之相的赞赏⑥“我”对梓人的赞赏,不是直接表现梓人的才能。
【小题3】作者由此认为梓人能力高超。【小题4】(1)得分点“食、直”。
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语言1分。(2)得分点:“为、法”。
附参考译文: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
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 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
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
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
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 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
(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
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 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
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
”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让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
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
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
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重用他们,使(他们)并不感激自己的恩德;没有才能的人就辞退,停止他们的工作,也没有人会怨恨自己。
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
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起来。
2.公叔子巧谏
文言文原文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
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之制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想通,何国之制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癛,并小流而成江海。 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说苑 政理》 翻译 公叔担任楚国令尹的第三年,臣子没人敢进朝(献计),公叔看到这种现象之后说:“太苛刻了”。 楚文王说:“朝廷的苛刻,不就像国家治理那样苛刻吗?” 公叔说:“太苛严下面就成了哑巴,下面成了哑巴上面就成了聋子,聋子哑巴思想不能互相沟通,这还治理什么国家呢?针穿线可以穿成帷幕,斗量可以合成仓库,小溪流可以汇成江海。
英明的君主只有听取意见并不实行的,没有不听取意见的。” ---------------------来源网络 。
3.文言文祭文、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
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韩愈)。
4.祭奠爷爷五周年的文言文有哪些
示例: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日: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维
万物潜遁之时,家祖冥寿之日。虔备香楮财帛 、三牲素果 、时蔬素酒 ,奠于祖坟前而泣曰:
祖诞于光绪廿七年,历清、明国、新朝,卒于新朝45年,享寿八十三载。吾祖初诞,家资颇丰,幼承庭训,衣食无忧。四代单传,责任维艰,礼师于塾,问道求惑。初识四书,渐晓微言大义;新学五经,略通为人正理。清之末运,国刁民闭。家道中落,问师五载而辍;青春稚童,求道之路告终。曾祖染疾,族内无依,延医问药,吾祖力行。内侍病榻奉汤,外接营生济家。卧病五载,曾祖西归;家失栋梁,远船迷航。年未弱冠,稚肩挑重担;懵懂少年,识尽愁之味。及长,娶赵氏之女。家无外借之资,顿无隔夜陈粮。先育长姑,后继二姑,吾父行四,吾叔行七。家添二男,吾祖眉展,上慰列祖之灵,下抚二男五女。时及壮年,子女成行,姑女外嫁,父叔成家。父未谋职于外,叔亦耕种于田,耕读之余,绕膝祖前,天伦尽享,三代成欢。开放肇始,家庭联产,生活渐丰,愁眉略展。天不遂愿,祖母驾鹤。南雁缺侣,哀哀孤鸣;琴瑟失谐,鸣凤噤声。
吾、兄二人,尊祖尤爱,常授做人之理,时谈治学之道。幼习书法,祖常训曰:夫习字者,先必心正,次者身正,再则笔正,眼观笔,笔观心,下笔如疾水行舟,运笔如内湖摆渡,方字字端庄,不偏不倚。幼时懵懂,未悟个中深意;岁流年长,方明话语情真。语于练字,实谓做人之墨绳。孙虽不才,不负吾祖苦心;吾辈愚钝,谨奉大德遗音。此训后辈,是为家训!
吾祖在日,兄考读师范,已为人师;予就读农专,前途未卜。吾祖独自常乐,言未及彼,吾辈自明,祖所乐者,毕生宏愿:重振家声,二子不负!是年寒假,开学在即,吾祖染疾,卧病多日,心存不忍,踯躅不行。辗转至校,不足廿日,接闻丧报,肝胆俱裂。告假还乡,吾祖已逝二日也!青山呜咽,绿水含悲。失慈祖而日月昏,悼先颜而天地沉!祖恩如山,祖恩似海,祖恩孙辈何以偿?悲夫,痛哉!
想吾祖:诞于清末,幼无愉悦之年;长于民国,壮无舒心之岁。享寿八十三载,护吾一十九秋。未尝玉食珍馐,未著锦衣华服,不嗜烟,拒酗酒,澹泊一生,月洁风清。撒手之时,未谈身后大事;弥留之际,尚念孙辈前途。谓吾父曰:此生无憾,唯膝下二孙尚在学中,未来竟未知也!语毕泪下,撒手人寰。呜呼!痛哉!未聆遗训,孙之不孝,未瞻遗容,孙不孝大也!
吁嗟!吁嗟!苍天负我,我负祖也!袒荆负首,痛陈哀思!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何况人乎?祖于病中,吾未奉汤药于前,未睹遗言在后,常怀孝念于心,独缺孝行于身,此大不孝者。吾恨一也。
祭之丰不如养之薄,子欲养而亲不在。杏坛可有回天妙手,助祖延年;悟空可借九转还魂,护祖返生!家境渐宽,然天不假人愿,吾祖未享四代同堂之乐。吾恨二也。
吾祖逝后,逢清明、中元之日,俗务纷扰,未与坟上添土,未于坟前奠香。唯,悔不能再听聆教,痛难再见亲容。忝为人者?吾恨三也。
呜呼!十五载,物相似,人已非。
父过花甲,两鬓含霜;孙逾而立,家业俱成。兄执教于晋原,予求职于外方。祖愿已了,吾祖知乎?吾祖知乎?
兄育一男,吾抚一女。曾孙聪颖,求学于邑;孙女乖巧,绕膝承欢。家门幸甚,谱后续人。吾祖泉下有知乎?
祈愿吾祖,频临吾梦,亲聆垂训,如睹真颜。诚然如斯,吾愿足矣!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5.有没有文言文高手来翻译下这篇祭文
向西征讨至塞纳河,向南征讨到尼罗河,倾倒皇帝的坟莹,翻动法老的陵墓,您不停使用战略计谋,就凭此谁还敢自称沙漠之狐.自古兵贵神速,你深谙此道。因此被人称作魔鬼之师.纵横四海,征服过凶猛的颙鸟的地盘,驰骋沙漠,讨伐魃鬼的领地.不惊动百姓,甚至牛羊这种畜生,与狄华称齐,与夷夏同一臣,都是同胞我还有什么好选的呢?我和我的士兵都是军人,穿的是一样的衣服并没有轻重之分。原先我跟你们一样也是平民百姓。所以我必须与你们吃一样的粗粮而拒绝奢华。从这些地方看您真是一个出身绿林的好汉。
然后自古就有月亮圆了以后就要逐渐出现亏损,变得不圆有缺;水盛满了以后就要流出来。 这或许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没过多久您的人生就面临了低谷,您的病还未好转就开始和敌人撕杀,身患重病的您勉强在军队出征前发号施令。然后病患未除的您,怎么打的过事先有着充分准备的强敌呢。没想到蝼鼠这种只配当狗腿子的东西,竟能将恶虎这样的强敌困住。空有力宛狂澜的心,但却没有一点气力去实现。因此向前再进的话,也难战胜敌人。但如果后退的话就有背军令了。没有占领西欧我也很遗憾,还有北非的实力,真的不是我的错误。
历史上那心性耿直的耿介,曾极度斥责人的衣食住行不能过于奢华。如果有极为豪华的车从他身边经过,他的眼里更是露出无尽鄙夷。总之他对那些乘着豪车,享受着山珍海味的人都很怨恨。然后他那梗直的性格却受到他人的排挤,他虽然有良好的品德但却因此失意。这么忠诚的人却被人诽谤,真是枉费了他良好的品德,还遭到他人排挤。人的一个舌头有时候也能摧毁一个城池,想那汉魏洛阳故城就是被谗言所惑,最终让人攻破城池。一个人的话不能让人信,但往往三个人的话就犹如猛虎一般气势夺人,自古帝王常被污言秽语所蒙蔽,我常常因此抱怨,而愤慨发怒。那志向高远的天鹅常死了露天的野外,而那小小的燕雀却把家筑造在庙堂这种高贵的地方。象鲲鹏那种氤氲着宇宙之志的大智慧的东西,却为什么比不上鸠雀那种低智商生物。又好比象叔兰这种名贵的草药,却在比不上莸施这种毫无名气的草药。
历史上那楚狂接舆空对苍穹而笑,知道好的日子以后没有了。上面的希特勒终于还是因你的一些过失而发怒了,然而治您的罪元首不是一相情愿的,并且还劝你不要因此怪罪他,毕竟他以前也对您礼贤下士过。唉。..兔死狗烹,您竟先走了。回想吕尚最后去投奔齐国后悔当初的直言相谏纣王的话。韩信临死也曾感慨成亦萧何,败亦萧何。
人活着就要有自己的荣耀,这样即使死了也值得。您的夫人为您的死和孩子一起哭,真有种国破家亡的感觉。败兵残将都为您的死感到悲哀,真是国家的一大损失。您死的时候举国哀悼,幡幢大片在地上泛滥,甚至使得鸟兽都被这种阵势给吓的望而却步,大片旌旗的遮挡了茫茫苍天,竟染日月都黯淡了光辉,连鸟兽的足迹都看不到了。
浓云遮日,什么时候能够再度看到晴天。雾气茫茫,大概下一个晴天已没有期限了吧?哀悼你的与世长辞,我只能用我的文章来抒发我心中的满腔遗憾。悲断魂销之后的我,抚摩着我写的这么长的祭文而大哭不止。
附:怀着对隆帅的无比崇敬之情,我用了1个小时把他翻译下来,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向隆帅
——致敬
6.翻译
1.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2.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庭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传言将要活埋他 PS.这是2008年江苏省某校的高三语文模拟试卷中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李希烈陷汝州.(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 "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 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日:"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 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日:"闻太师名德久矣,公丛建大号乳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 "真卿叱日:"吾年诸贼失色.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日:"死生分矣,何多为 "会其党周曾,康秀林等谋袭希烈,奉真卿为帅,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日:"此吾殡所也."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日:"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日:"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弟希倩坐朱此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日:"有诏."真卿再拜.奴日:"宜赐卿死."日:"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使日长安来 "奴日:"从大粱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节选自((新唐书 颜真卿传》)注:①建大号:即称帝.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若往谕之 谕:晓谕 B.但戒严奉家庙 戒:告诫 C.死生分矣,何多为 分:区别 D.希烈僭称帝 僭:越位,超过本分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希烈因发怒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此吾殡所也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D.岂受若等胁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颜真卿明知去李希烈处传达圣旨,生还希望渺茫,但他认为君命不能违,所以没有以年老为借口,而是义无反顾,勇于赴死.B.颜真卿入叛贼营后,李希烈大聚同党,并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李希烈:"你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拂袖而去.C.在敌营中,颜真卿同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李希烈,未及施行,事情泄露,导致周曾被杀.D.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妣同谋,被朝廷处死,李希烈恼怒,就派太监宣旨赐颜真卿死,颜真卿大骂说:"分明是叛贼,怎能称圣旨."最后颜真卿被勒死.10.把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3分)(2)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 (2分)(3)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4分)7.B(分:天数,运数)8.D(D均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A.认为,因为;B.因为,依靠;C.表处所,…的地方,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9.C(颜真卿并没有伙同周曾等人,而是周曾等人谋划准备以颜真卿为帅.)10.(1)李希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到达宾馆.(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昭雪).(共3分.捍,1分;就,1分;雪,1分.)(2)大人您想要称帝,而太师来到,要找(能当)宰相的人才,有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呢 (2分.孰先,1分;语气,1分)(3)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士兵看守,在庭院中挖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坑,传言将要活埋他.(共4分.两个状语后置句,各1分;"廷",通"庭",1分;"坑",作动词用,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于是向皇帝上奏,要把颜真卿派往外地,他说道:"颜真卿为各地官员所信任,如果派他去说明,可以不出兵而平定."皇上批准了他的奏章,满朝文武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来到河南,河南尹郑叔则鉴于李希烈谋反的迹象已很明显,劝他不要前去,颜真卿说:"君命能违背吗 "他见到李希烈,宣读圣旨,李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都拔刀前来,李希烈手下的将领也破口大骂,恨不得把他吃下去,颜真卿毫不动声色.李希烈用身子护住颜真卿,斥退众人,颜真卿才得以进入馆舍.李希烈逼迫颜真卿,让他上疏为自己辩白,颜真卿不答应,于是希烈采取欺骗的手段,让颜真卿的侄子颜岘以及颜真卿手下的官吏连续向朝廷请求(为李希烈昭雪),德宗皇帝不予理睬.颜真卿每次给子侄们写信,只是告诫他们好好守护宗庙,体恤孤儿,并无其他言语.李希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