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传七文言文(翻译以下文言文)
1.翻译以下文言文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良的人全到了 老的少的都聚集在一起 2,良乃入,具告沛公-张良于是进屋 全部告诉了刘邦 3,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也知道他的意图 大怒而去 4,子胥沉江,比干剖心。
此二子者,此为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伍子胥陈尸长江 比干被挖出心来 这两个人是忠臣了。可是最终被天下人笑话 5.,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喜欢叔段 想要立他为世子 向武公请求 武公不允许 6,今吕氏王,大臣弗平-现在吕氏称王,大臣们都不满意 7,寡君不忍,使群臣请於大国,无令与师淹於军地-敝国国君于心不忍 派遣我们臣子向大国请求 同时不叫我们的军队滞留在贵国的土地 8,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我听说过用华夏文化改变东方夷族的 没听过华夏变成夷人的 9,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老百姓大多听说过他的贤良 没知道他的死 10.,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给我取名为:正则;给我取字为:灵均 11,我胜若,若不吾胜-我胜过你 你胜不过我 12,启予足!启予手!-动动我的手 动动我的脚 13,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 我的丈夫又死于这 14,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来而未闻天籁夫-你听到人的声音却没有倾听到大地的声音 你听到大地的声音但是没听过天的声音 15,若入,前为寿-你上前为(他)祝寿。 16,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等到他们没有渡过河的时候 一定要攻击他们 17,百姓皆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18,率时农夫,播厥百榖-带领这些农夫播种谷物 19,厥土良沃,毂麦一岁再熟-土地肥沃 谷物一年两熟 20.,狼曰 “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狼说:我不是违背誓言 天生了你本来就是我们吃的食物 21,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川上说:流逝的东西就是这样吗 夜以继日 22,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挥手从此走了 驿马萧萧的嘶鸣 23.,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文王出生的时候就大任在身了 24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 我和谁一起呢 25 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
公卿的财物足够馈赠进献就行了,大夫家里的财物足够供给使用也就行了,也都不超过限度 2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仿佛在其间运行 27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萧同叔子不是别人 是齐国君的母亲 28佗邑唯命-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2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再晒它,它也挺不直了,这是使用“輮”这种制作方法的缘故啊。
30 吾谁欺,欺天乎-我骗谁呢 骗天吗 31章父之恶,取笑诸侯,吾谁乡而入-彰显了父亲不好之处 被诸侯取笑 我跑到哪里去呢 32其如是,孰能御之-像这样 谁能抵挡 33道恶乎往而不存-大道怎么会出现而又不复存在 34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如果泰山崩塌了,那我们将仰望什么呢 35子苟赦越国之罪, 又有美於此者将进之-你如果赦免了越国的罪过 又会有比这些还美的女子要送给你 36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疆则士勇。-我听说土地广袤粮食就多 国家大的人口就多 军事强盛 士卒就很勇猛 37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好将军 38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从前我的朋友曾经这么做 3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都戴着白帽子穿着白衣服 来送荆轲 40於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于是汉王找到像张耳这样的人杀了 41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问左右大臣精通经书术数的 都不知道 4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和氏璧 是天下共传的宝贝 43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奇计有的很秘密 世上没有听说过 44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同样是人,有的成了君子,有的成了小人 45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项燕当楚国将领的时候 数次战功 怜爱兵卒 楚国人爱戴他 有人以为他死了,有人以为他逃走了 46怪石森然,周於四隅,或列或跪,或立仆-怪石阴森 周布四角 有的排列有的跪下 有的立着倒下 47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百姓们不敢说话 走路时遇见互相目视 48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错了能够改过 好处没有比这大的了 49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不论什么东西只要能成 就可以啊 50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遥遥的默默赞叹 想去却没有去成 ------------------------------------------------------- 太多了 !大体就这意思 具体的自己百度去。
2.请问黄仲则七律中几个典故的出处
有清一代,文风大盛,不论是诗词歌赋,抑或是经史朴学,无不兴盛。
康、乾二朝,大家辈出。其中尤以诗坛最为显著。
然而清代的诗人,往往受唐宋名家所迷,困於前代诗人的范畴中。清代诗派,大要言之,有尊唐及宗宋二派主流,而其中,尤以四家诗说影响至钜。
所谓四家诗说是指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及翁方纲的肌理说。在此四家诗说之下,康乾年间之诗人,鲜有不受影响。
而芸芸诗人中,黄景仁可说是少数能独树一帜的诗人。黄景仁,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
江苏武进人,系出北宋黄庭坚之后。其祖大乐,为高淳校官。
父之掞,为县学生。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四日,生於高淳学署,故小名高生。
四岁时父卒,随祖父居,由母屠氏亲督教读。乾隆二十年,先生七岁,随祖父自高淳归常州,并居於白云溪上。
及长,从塾师学艺。九岁应学使者试,得首名。
早甚聪慧,已能诗,并有「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之句。十五岁,力攻诗,其《两当轩集》中诗,始於此年。
十六岁,伯兄庚龄卒。又应郡县试。
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於宜兴氿里读书。乾隆三十一年,先生十八岁,於江阴逆旅中遇洪亮吉,二人於此年订交。
冬游扬州。三十二年,先生十九岁,先生娶赵夫人。
又从常熟邵齐焘游学於常州龙城书院。秋应江宁乡试,遂至杭州。
三十三年,夏游徽州,秋应江宁乡试,惜未售。邵齐焘於是年卒,先生哭之以诗。
乾隆三十四年,先生二十一岁,春游杭州。徽州,夏游扬州,秋归里,冬,因前岁得邵齐焘推荐,往谒湖南按察使王太岳署中,客其幕中。
三十五年,先生二十二岁,仍客於湖南王公幕中,春登衡山,夏归里,秋应江宁乡试,仍未售。乾隆三十六年春,先生至秀水,遂游皖,客於太平知府沈善富署中。
秋应省试。是年生子乙生。
冬,复至太平,与洪亮吉被延至安徽督学朱筠幕中,先生於幕中校文,年少俊才,其名益噪。三十七年,仍客於朱公署中。
历游黄山、白岳、九华。秋至安庆、六安。
冬至颖州、凤阳。十二月归里。
三十八年,先生仍在朱公署中。春至庐州、泗州,夏游徽州、杭州。
秋复至徽州,冬归里。三十九年,先生二十六岁,仍在朱公署中。
春游扬州,秋应江宁乡试。冬游江宁并谒袁枚,於随园度岁。
乾隆四十年,先生二十七岁,从江宁赴太平,夏主讲正阳书院。冬北上,十二月抵京。
乾隆四十一年,先生二十八岁,春赴津门应乾隆帝东巡召试获二等,於武英殿书签,充武英殿书签官。先生以诗书及鉴古、篆刻等技游都中,名流皆欲与交。
乾隆四十二年,先生二十九岁,在京师,迎母就养京邸,眷属随侍北行,秋应顺天乡试。四十三年,受业於鸿胪寺少卿王昶门下。
先生家境渐窘。四十四年,先生三十一岁,秋应顺天乡试。
四十五年,先生秋应顺天乡试,家益困,遂移家南归。游山东,并客学政程世淳幕中。
冬返京。四十六年,先生三十三岁,在京师。
秋游西安,访陕西巡抚毕沅。冬入都。
四十七年,先生在京师,赴部候铨。失意无聊,日惟从伶人乞食,粉墨登场。
四十八年(1783),先生三十五岁。春,为债家所迫,三月,抱病出都,将复至西安,行次解州病甚。
夏四月二十五日卒於河东盐运使沈善富运城官署,友人洪亮吉持其丧以归。先生诗文交由翁方纲编定刊印,有《两当轩集》传於世。
今观其诗作,既没有神韵说的空洞,又无格调说的泥古不化,亦没有肌理说的堆集烦琐。可以说,他的诗歌,较近於袁枚的性灵说,此或因黄袁二人既为忘年之交,而彼此亦有诗文来往,称颂对方,故受到性灵说所薰陶的缘故。
[注一] 惟其诗虽近袁子才的性灵说,但却没有半点袁诗通俗浅白的风格。《两当轩集》中诸诗,字字出自肺腑,莫不充溢其个人深厚的感情。
正因如此,是以与仲则同时之文人,均对其诗作有极高之评价 翁方纲云:其诗尚沈郁清壮,铿锵出金石,试摘其一二语,可通风云而泣鬼神。 [注二]包世臣亦谓:声称噪一时,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
[注三]吴嵩梁於《石溪舫诗话》中,亦有提及仲则的诗:仲则诗无奇不有,无妙不臻,如仙人张乐,音外有音;名将用兵,法外有法。 [注四]汪昉亦云:吾乡黄仲则先生,以诗鸣乾隆中叶。
[注五]又邱炜云:乾隆才子黄仲则,诗名远播。 [注六]近人伍合云:我们知道,作诗要下一番苦工夫,起码非有几十年的磨练 ,诗才会好,所以古人说,「晚节渐於诗律细」,那一点也不错,至於天赋的,那真是绝无仅有,往上数,李太白可以算一个,往下数,那只有黄景仁了。
[注七]近人君山亦云:黄仲则在世的日子虽然不长,死时仅得三十五岁,可是在乾隆年间甚至乾隆以后,他却是影响清代诗坛最大的一个诗人。 [注八]由以上资料可见,黄仲则的诗作在其生前及死后,均得到肯定的评价。
而在他此众多诗作中,以感遇诗最为世人所重。此盖因其身世坎坷,生活艰苦,一生奔波,却屡不得伸其志,是故其诗作,情感特真,感慨特深。
惟论者往往忽视仲则一生诗作中最感伤悲,价值最高的感遇诗。此类诗作可说是仲则诗作的代表作,而且是极为值得研究的。
而其感遇诗之作成,实因其一生际遇而发。盖黄仲则一生凡八次应举乡试,但均未能中式,仕途不。
3.“士别三日,刮目想看”出自哪篇文言文
《三国志》士别三日”是指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
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地也死去。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
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哗阀糕合蕹骨革摊宫揩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位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
4.“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石桥上昂首而立的人却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着天空,却把一颗明星当作月亮观看了多时。
癸巳除夕偶成(清)黄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译文时间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户的欢声笑语从四面八方隐隐传来。在石桥上昂首而立的人却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着天空,却把一颗明星当作月亮观看了多时。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此时正处于乾隆中期,而乾隆中期以后的整个社会,到处是贫富对立,两极分化,流民遍野,人才遗弃,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时作者在安徽督学朱筠幕中,除夕归家过年,作者对社会即将发生的乱象已有预感,心中惆怅,有感而作。
作者简介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
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
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
著有《两当轩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癸巳除夕偶成。
5.文言文翻译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失去民心还能成就功名的人,从来没有出现过
2.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然而汤达到鬼斧神工这类的,是后人的误传罢了
3.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
文王不是不喜欢这千里的土地,把为人民请除炮烙的刑法,一定是想要得到民心
4.越王苦会ji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
越王把会嵇的耻辱当作是苦难的经历。如果想要得到民心,必须将吴国置于死地
5.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
宣仁太后问可否让吕公制订台谏,公制订的可以让世人安定
6.讽使者过安世,协使自裁
讥讽使者 协定让他自己制裁自己
7.少居山,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载喜
年少的时候居住在山里面,很少与人交往,有说他过错的人,他夜会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