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望朔晦(“弦望晦朔”究竟指是哪几天?)

1.“弦望晦朔”究竟指是哪几天?

弦:指的是月中分谓之弦。因此有上弦(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下弦(每月农历廿二、廿三)。

望:指的是每月十五月圆之日。望月又称满月。

晦:指的是每月最后一日。

朔:是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一般指的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扩展资料

弦望晦朔的具体介绍

月绕地行,地至何处亦随之而行。每日行13度10分有奇,故每月有盈亏之别,阴历每月一朔一望,月初则全晦。当全晦时,即月在日与地之间,日月同一经度,月之受光面不能反射于地球之上,是“朔”。

及离朔七日余而距日90度时,日在月后,渐见其半面,是“上弦”。

至于月与日正对面为180度,日月又同一经度,地在日与月之间,月球之受光面完全向地球,故光圆而为“望”。

离望七日许,距日亦90度,日行于月前,又仅见其半面,是谓“下弦”。至距日愈近,仍介于日与地之间,光又全晦而为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晦朔弦望

文言文望字的意思,望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2.“弦望晦朔”什么意思?

“弦望晦朔”的意思是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和对应的日期。

弦:月中分谓之弦。因此有上弦(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下弦(每月农历廿二、廿三)。

望:每月十五月圆之日。

晦:每月最后一日。

朔:每月月初,又指新月。

《诗·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郑玄笺:“ 周 之十月, 夏 之八月也。八月朔日,日月交会。”《礼记·玉藻》:“朔月少牢,五俎四簋。”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朔日不谓之吉日”:“一月之始谓之朔日,或谓朔月。”

参考资料

中华文学网:/

文言文,望朔晦

3.“节”“气”“候” “朔”“望”“晦”分别指什么?

节 拼 音 jié jiē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ié ]

1.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

2.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

3.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

4.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

5.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

6.礼度:礼~。

7.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

8.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

9.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

10.略去,简略:~选。~录。

11.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

12.姓。

[ jiē ]

〔~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气 拼 音 q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体。

2.呼吸:没~了。~厥。~促。~息。一~呵成。

3.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候。~温。~象。

4.鼻子闻到的味:~味。臭~。

5.人的精神状态:~概。~节。~魄。~派。~馁。

6.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我了。~恼。~盛(shèng)。忍~吞声。

7.欺压:受~。

8.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功。~血。~虚。

9.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湿~。

10.景象:和~。~氛。~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候 拼 音 hòu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等待:等~。~车室。~选人。守~。~补。~场。~审。~诊。

2.看望,问好:伺~。问~。

3.时节:时~。气~。~鸟。~虫。

4.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火~儿。症~。

5.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气象学上仍沿用:~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朔 拼 音 shuò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农历每月初一:~日。~望(“朔日”和“望日”)。

2.始:“皆从其~”。

3.北方:~方。~漠(北方沙漠地带)。~气。~土。

望 拼 音 wàng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看,往远处看:~见。眺~。张~。~尘莫及(喻远远落后)。~风捕影。

2.拜访:看~。拜~。探~。

3.希图,盼:期~。欲~。喜出~外。

4.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族。名~。声~。威~。

5.向,朝着:~东走。

6.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

7.埋怨,责备:怨~。

8.姓。

晦 拼 音 hu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日的前一天:~朔。

2.夜晚:~明。风雨如~。

3.昏暗不明:~暝。~暗。~涩(意义隐晦,文字僻拗)。隐~(意义不明显)。

4.不顺利,倒霉:~气。

4.望、既望、晦、朔,分别指阴历的哪一天

望是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小月农历十六日,大月农历十七日,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朏”;

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即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或“即朔”。

扩展资料:

纪日术语

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

而在西周早期纪日法中,既望又归为纪日法所规定的的特定名称。西周早期纪日法将每月分为四份,每一份都有其特定名称,望朔正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既望

文言文的望朔晦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