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宋哲宗贬元佑故臣(苏轼《决壅弊》原文翻译)

1.苏轼《决壅弊》原文翻译

【原文翻译】苏轼开门见山指出,什么叫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理想的局面是百姓无怨无诉,不用向官府求告就能解决问题。

其次是不能够达到无诉无怨,但只要百姓有诉求,都能得到回应解决,不在乎地位和地域的差别。也算是天下大治了。

然后用人的身手比喻;人的身体任何一处只要稍有躁痒,手就随即而至。“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

但怎样才能做到“天下可使为一身”?他认为,重要的关键是推行仁政。所谓的爱民如子,视君如父。

因此,“天子之贵,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

实质上是儒家忠恕思想的观点。笔锋一转,以“今也不然”折引当下,历数弊端。

百姓有怨,求告无门。如诉之于天,如诉之于鬼神。

高官高高在上不察民情,基层官吏贪污不堪贿赂肆行。“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与前述两相对比,当下的危世败局已赫然在目。何至于此?一般而言,法治是当政者的首选治国方略。

文章把这个论点隐略了。而直接以汉唐朝和宋朝当下作为论据两相比较;“昔者汉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

汉唐朝的弊端在于法制不明,导致“故小人以无法为奸”。而当下却是法网恢恢,举手动足皆涉法。

但贪官污吏却以借法整人敛财,逃避罪责。“故小人以法为奸。”

相比之下,结论是显然的:表面意义上的法治与否是起不到安邦治国实际效果的。议论到此,不禁引人入胜。

此路不通,途径何在?之后文章又另辟蹊径“今天下所为多事者,岂事之诚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政事繁多的主要原因是官吏和部门的私利所致。

都是变着法要以权谋利。政府系统患了“肠梗阻”。

导致不能政通人和,令行禁止。这就是“壅弊”。

行文到此,才把中心论点“决壅弊”赫然亮出。在列举了王猛治秦的史实,分析了当下官场的各种弊端后,苏轼顺理成章的推出"决壅弊"的措施;“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厉精。”

“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苏轼的说法简而言之,政治要务实;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第一。

执政者要励精图治,勤政为民,接地气,做好表率;管治要减省烦民扰民的政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又有赖于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官吏队伍。他认为表面上的法治与否都不是关键的。

想法不错。但再仔细推敲,如何才能做到“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

岂不是又是没有答案的答案。苏轼还是儒家的仁政理想。

从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来看,以人治为基础的儒家仁政理想不仅从来没有实现过而且史实证明也是行不通的。毕竟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这是毋庸置疑的。

【原文】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其所欲。此尧舜之盛也。

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识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今夫一人之身,有一心两手而已,疾痛苛痒,动于百体之中,虽其甚微不足以为患,而手随至。

夫手之至,岂其一一而听之心哉?心之所以素爱其身者深,而手之所以亲听于心者熟,是故不待使令而卒然以自至。圣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

百官之众,四海之广,使其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贵,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同,缓急可使救。

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

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

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请属,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昔者汉、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今也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

所欲排者,有小不如法,而可指以为瑕;所欲与者,虽有所乖戾,而可借法以为解。故小人以法为奸。

今天下所为多事者,岂事之诚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昔桓、文之霸,百官承职,不待教令而办。

四方之宾至,不求有司。王猛之治秦,事至纤悉,莫不尽举,而人不以为烦。

盖史之所记:麻思还冀州,请于猛,猛曰:“速装,行矣。”至暮而符下,及出关,郡县皆已被符。

其令行禁止,而无留事者,至于纤悉,莫不皆然。苻坚以戎狄之种,至为霸王,兵强国富,垂及升平者,猛之所为,固宜其然也。

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不敢顾私;而府史之属,招权鬻法,长吏心知而不问,以为当然。此其弊有二而已:事繁而官不勤,故权在胥吏。

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厉精。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

今之所谓至繁,天下之事,关于其中。诉之者多而谒之者众,莫如中书与三司。

天下之事,分于百官,而中书听其治要。郡县钱币,制于转运使,而三司受其会计,此宜若不至繁多。

然中书不待奏课以定其黜陟,而关预其事,则是不任有司也。三司之吏,推析赢虚,至于毫毛,以绳郡县,则是不任转运使也。

故曰:省。

2.《常秩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常秩传常秩,字夷甫,颍州汝阴人。

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以经术著称。嘉祐中,赐束帛,为颍州教授,除国子直讲,又以为大理评事;治平中,授忠武军节度推官、知长葛县,皆不受。

神宗即位,三使往聘,辞。 熙宁三年,诏郡以礼敦遣,毋听秩辞。

明年,始诣阙。帝曰:“先朝累命,何为不起?”对曰:“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闾巷。

今陛下严诏趣迫,是以不敢不来,非有所决择去就也。”帝悦,徐问之:“今何道免民于冻馁?”对曰:“法制不立,庶民食侯食,服侯服,此今日大患也。

臣才不适用,愿得辞归。”帝曰:“既来,安得不少留?异日不能用卿,乃当去耳。”

即拜右正言、直集贤院、管干国子监,俄兼直舍人院,迁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仍使供谏职。复乞归,改判太常寺。

七年,进宝文阁待制兼侍读,命其子立①校书崇文院。 九年,病不能朝,提举中太一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

还颍。十年,卒,年五十九,赠右谏议大夫。

秩平居为学求自得。王回,里中名士也,每见秩与语,辄欿然②自以为不及。

欧阳修、胡宿、吕公著、王陶、沈遘、王安石皆称荐之,翕然名重一时。 初,秩隐居,既不肯仕,世以为必退者也。

后安石为相更法,天下沸腾,以为不便。秩在闾阎,见所下令,独以为是,一召遂起。

在朝廷任谏争,为侍从,低首抑气,无所建明,闻望日损,为时讥笑。秩长于《春秋》,至斥孙复所学为不近人情。

著讲解数十篇,自谓圣人之道,皆在于是。 及安石废《春秋》,遂尽讳其学。

立,始命为天平军推官。秩死,使门人赵冲状其行,云:“自秩与安石去位,天下官吏阴变其法,民受涂炭。

上下循默,败端内萌,莫觉莫悟。秩知其必败。”

绍圣中,蔡卞荐立为秘书省正字、诸王府说书侍讲,请用为崇政殿说书,得召对,又请以为谏官。 卞方与章惇比,曾布欲倾之,乘间为哲宗言立附两人,因暴其行状事,以为诋毁先帝。

帝亟下史院取视,言其不逊,以责惇、卞。惇、卞惧,请贬立,乃黜监永州酒税。

(选自《宋史·常秩传》)【注】①立,指常秩的儿子常立。 ②欿(kǎn)然:谦虚,不自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进士不中,屏居里巷 屏:退隐B.先帝亮臣之愚,故得安闾巷 亮:谅解C.先朝累命,何为不起 累:屡次D.请贬立,乃黜监永州酒税 黜:罢免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今陛下严诏趣迫,是以不敢不来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异日不能用卿,乃当去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闻望日损,为时讥笑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秩死,使门人赵冲状其行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秩屡次拒绝到朝廷为官,后来之所以改变态度,既是因为皇帝不断催促逼迫,不得不去,也是因为他支持王安石当时的变法运动。 B.常秩认为当时社会有两个主要忧患,一是法令制度还没有制定建立,二是风俗趋向于奢侈靡费,有些普通民众过着王侯一样的生活。

C.常秩做学问强调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本擅长《春秋》之学,但因觉得王安石废弃《春秋》之学很有道理,就放弃了自己的学说。 D.这篇史传对常秩的叙述较为客观全面,并没有一味褒奖,也讲到他在担任谏官和侍从时恭顺谦让,缺乏建议,被当时的人嘲讽讥笑。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熙宁三年,诏郡以礼敦遣,毋听秩辞。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帝悦,徐问之:“今何道免民于冻馁?”(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秩在闾阎,见所下令,独以为是,一召遂起。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4.(3分)D(贬谪;降职。

)5.(3分)C(均表示被动,可译为“被”。A项前者是因果关系连词,可译为“因为”;后者是介词,可译为“把,将”。

B项前者是副词,可译为“才”;后者是表示判断的副词,可译为“是”。D项前者是代词,可译为“他的”;后者是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可译为“难道”。

)6.(3分)C(“觉得王安石废弃《春秋》之学很有道理”,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放弃了自己的学说”是对“遂尽讳其学”的误解,原意是指“他就完全回避谈论自己的学说”。)7.(10分)(1)(3分)熙宁三年,下诏让郡里以礼相待敦请遣送,不准许常秩推辞。

(“敦遣”也可译为“恭送”,1分;“听”,与《陈情表》“听臣微志”同,1分。语句通顺1分。)

(2)(3分)皇帝很高兴,缓缓地问他:“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得老百姓免于寒冷和饥饿?”(“道”1分;“馁”1分。语句通顺1分。)

(3)(4分)常秩在民间,看到所颁布的法令,却唯独认为是正确的,一有征召就应聘出仕。 (“闾阎”,《滕王阁序》“闾阎扑地”曾有涉及,1分;“是”,1分;“起”也可译为“担任官职”,1分。

语句通顺1分。)【参考译文】常秩,字夷甫,颍州汝阴人。

考进士没有考中,退隐独居在乡里,凭借经术著称于世。 。

文言文,宋哲,宗贬元佑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登进士

【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l)(5分)现在章淳父亲还健在,他却另外登记其它田产,灭绝道义情理,(若)只是从轻处罚,用什么来表现出惩戒的意义?(译出大意2分,落实“籍”“止”“何以”各1分)(2)(5分)如果就任这个官职,必须有见识有胆略,用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职责,倘或有触犯忤逆,祸患贬谪立即到来。

(译出大意2分,落实“居”“脱”“明目张胆”各1分)【小题4】自省、正直(敢于直谏)、忠君爱国(捐身报国)、孝敬、不为名利所动。(任答四点,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小题5】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发:打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B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项,介词,用/介词,把;D项,介词,替/介词,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5】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贡”与“使者”、“官吏”与“书”、“甲子”与“轼”均为名词,前者做宾语,后者做主语,故中间需停顿;“曰”为对话,故其后需停顿;文言虚词“而”前需停顿;“吾”一般用做主语,前面需停顿;文言虚词“然”前需停顿。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译文:班固评论司马迁写的《史记》:“它的是非标准大大背离了圣人的是非标准。

论述重要学说,先讲黄帝、老子,后讲六经;叙述《游侠列传》,贬低隐士,突出奸雄;撰写《货殖列传》,推崇势利,鄙视贫贱。 这就是《史记》的弊端(见事不明的地方)啊。”

据我考证,这正是司马迁精妙的用心。【参考译文】刘安世,字器之,魏人。

考中进士,没有参选官任。跟从司马光学习,咨询尽心行己的要旨,司马光教导他诚实,而且令他从不乱说话开始。

调任洺州司法参军,沼州司户以贪污闻名,转运使吴守礼打算查办他,向刘安世询问,刘安世说:“没有这种事。”吴守礼因而停止此事。

但刘安世内心常常不自安,说:“司户确实贪污而我不以诚实应对,我岂不是违背了司马公的教诲啊!”司马光入为宰相,推荐刘安世为秘书省正字。 后司马光去世,提升为右正言。

章惇因强行买昆山民田被罚金,刘安世说:“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向来互相交结,自认为是社稷大臣,贪天之功,侥幸将来得到皇帝的宠幸,天下人指陈他们为‘四凶’。现在章惇父亲还健在,他却另外登记其它田产,灭绝道义情理,(若)只是从轻处罚,用什么来表现出惩戒的意义?”恰逢吴处厚解释蔡确《安州诗》进献之事,刘安世认为蔡确是指斥皇帝,触犯大不敬条令,同梁焘等人极力论述这件事,把蔡确放逐到新州。

(刘安世)进任左谏议大夫,有旨意暂时罢免讲筵,民间喜传宫中求取奶妈,刘安世上疏进谏说“:陛下正当壮年,没有立皇后而亲近女色。希望太皇太后保佑圣上的身体,为宗庙社稷大事计议,清闲之余,应多临御经史研读之处,多引用亲信大臣谈论前朝治乱的要旨,来增加皇上的学问,不要溺于所爱而忘记其可以作为劝戒。

”哲宗低头不说话。后来章惇当权,特别憎恨刘安世。

初贬知南安军,再贬为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排他在英州居住。宣和六年(1124),恢复待制职务,第二年刘安世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刘安世开始被任命为谏官,没有接受君命,进屋禀告母亲说:“朝廷不因为安世不贤,让我担任谏官。 如果就任这个官职,必须有胆识敢作敢为,用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职责,倘或有所触犯忤逆,祸患贬谪立即到来。

皇帝正用孝治理天下,如果以老母亲辞谢,应当可以免任此职。”母亲说:“不行,我听说谏官是天子的诤臣,应献身以报效国家的恩典。

即使恰好获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当跟从你居住。 ”刘安世于是接受任命。

年纪老了,众贤差不多都死了,唯安世岿然独存,而名望更高。梁师成当权,有生杀予夺之权势,内心折服刘安世的贤能,找到(曾经在刘安世身边供过事的)小吏吴默,派他持信来,以。

4.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的注释、译文

译文:从前汉武帝因财力枯竭,用商人桑宏羊的办法,在货物贱时买进贵时卖出,叫作均输。

当时商人们都停止来往贩卖,盗贼更猖獗,几乎酿成乱事。孝昭登上帝位后,霍光顺应民心取消均输法,天下归心,没有出现乱事。

想不到今天桑宏羊此论又兴起了。 立法之初,所花费的钱财已不少,纵然能稍有收获,而能征收的商税,所受损失必然很多。

譬如有人为主人畜牧,用一头牛换来五只羊。 失去一头牛,就隐瞒不说;获得五只羊,却指为功劳。

现在毁弃常平法而说青苗法的功绩,损害商税而取得均输的利益,和这个有什么区别呢?我以为是错了。 议论的人必然说:“百姓乐于见到成功,却难于开始。”

所以陛下不顾舆论坚持这种做法,一定要实行下去。这是战国时代那些贪功的人,冒险想侥幸成功的说法,不等到事情的成功,而怨恨已经起来了。

我希望陛下维系人心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国家存亡的原因,在于道德的深浅,不在于强大和弱小;朝代长短的原因,在于风俗的厚薄,不在于富裕和贫穷。

君主如果懂得这些,就会知道事情的轻重。所以我希望陛下崇尚道德而使风俗淳厚,不希望急于有功绩而贪求富强。

爱惜风俗,像保护元气一样。 圣人不是不知道严厉苛刻的法律可以使民众齐心,勇敢强悍的人可以成事,忠诚厚道的人过于迂腐,老成的人看似迟钝。

但始终不肯用那些人来代替这些人的原因,是知道那样做说得少,而所丧失的要多。仁宗执法极为宽大,用人有次序,专求体谅人的过错,从不轻易变更旧的法规。

查考政绩,则可以说未必尽善尽美。拿用兵来说,十次出兵九次失败;拿府库来说,则仅能开支而没有剩余。

但恩德在人们心中,风俗是普遍知道礼仪,所以逝世的时候,天下人都归心于他的仁德。 议论的人看到他晚年官吏多数因循苟且,没有振作,就想用苛察来纠正,用智慧能力来整顿,招来一批新进有勇气的人,以求一切速成的功效。

还没有收到好处,而浇薄的风俗已经养成。开了很多骤然晋升的门,使人有意外的得益。

一小步就可跨上公卿和侍从之臣的地位,使按照常规升迁的人终生难于期望,这样而想要风俗淳厚,难道能得到吗?近年来质朴的人越来越少,取巧升进的人越来越多。 请陛下哀怜拯救,以简易作为施政之法,以清净作为施政之心,而使百姓的道德归于淳厚。

我希望陛下淳厚风俗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祖宗任用御史和谏官,从没有把一个说话的人治罪。

即使小小有所责罚,不久就将其超升,允许他们将所听到的上奏,而不论是涉及什么官长。说到皇帝,皇上就要端正颜色听取;有关朝廷,那宰相就得等候处理。

御史和谏官自然不一定都贤能,他们所说的也不一定都对。 但须要养成他们敢于说话的勇气,而给予他们大权,难道是徒然的吗?是要用他们来消除萌生奸臣的危险。

现在法令严密,朝廷清明,所谓有奸臣,当然万万没有这个道理。 但养猫是为了消灭老鼠,不可以因为没有老鼠就养不捉老鼠的猫;养狗是为了防小偷,不可以因为没有小偷就养不叫的狗。

陛下岂能不对上想到祖宗设立这官职的用意,对下为子孙万代作提防呢?我听到长老的议论,都说御史谏官所说的,常常是跟随天下的公议。公议所赞同的,御史谏官也赞同;公议所抨击的,御史谏官也抨击。

现在舆论沸腾,各种怨恨的话都有,公议所在,也可以知道了。 我恐怕从此以后,习惯成了风气,都为执政大臣私人说话,直到君主被孤立,法纪全被废除,(到那时)有什么事情不会出现!我希望陛下保存法纪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5.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于遄台,梁丘据造焉。公曰:“维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无言,时矣祛帯!?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公曰:“善。”《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 》

春秋史话中有关于齐景公与晏子的一段对话,公无前522年(鲁照公二十年)的冬天,一次景公打猎归来,晏婴陪同他在遄台休息,梁邱据也匆忙赶去,景公对晏婴说:“只有梁后据同我的关系和好。”晏婴说:“你们之间只是‘同’,不是‘和’。”景公奇怪地问道:“难道‘和’与‘同’还有区别吗?”晏婴说:“区别很大。‘和’就像做菜汤一样,厨师用鱼肉加上醋盐等调料,进行烹调,人们吃起来津津有味,身心愉快。君臣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君主认为是正确的,其实含有不正确的成分,当臣下的就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改正君主意见中不正确的部分,使合理的部分更完善;被君主否定的东西,也可能是正确的,臣下就应该陈述可以肯定的理由,帮助君主改正他的错误意见。这样做,国家的正治稳定,矛盾减少,这就是‘和’,它与做汤调味的道理一样。”

晏婴又用音乐曲调来比喻‘和’的含义,他说:“乐师们作曲,用‘五音’相配合才能成为曲调,使人听起来悦耳,感到心情舒畅。”随即把话题转到梁邱据身上,他说:“梁邱据这人,可不是这样。他对君主随声附和,君主认为是错的,他就说‘不对’。君主认为是正确的,他就连声说‘是’。这样,就好比在水里加水,毫无味道;好比曲调只有一个声音,谁会听它!可见,在政治上,不允许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实行绝对的‘同’,完全是坏事。”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求翻译文言文选段

(文言文)穆宗初,以库部郎中知制诰。徙御史中丞,按治不法,内外澄肃。宿州刺史李直臣坐赇当死,赂宦侍为助。具狱上;帝曰:“直臣有才,朕欲贷而用之。”僧孺曰:“彼不才者,持禄取容耳。天子制法,所以束缚有才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故乱天下。”帝异其言,乃止。。。。.始,韩弘入朝,其子公武用财赂权贵,杜塞言者。俄而弘、公武卒,孙弱不能事,帝遣使者至其家,悉收赀簿,校计出入。所以饷中朝臣者皆在,至僧孺,独注其左曰:“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帝善之

(简译)穆宗初年,任命库部郎中知制诰。调任御史中丞,查处违法,内外澄肃。宿州刺史李直臣因贿赂当处死,贿赂宦官侍从想方设法为了帮助他。结案报请圣上;皇帝说:“直臣确实有才华,我想贷而用的。”僧孺说:“那些没有才能的人,拿着俸禄取悦于您罢了。天子制法,用来绑有才能的人。安禄山、朱泚以才华过人,所以天下混乱。”皇帝持不同的话语,于是停止了奏报。。。。.开始,韩弘入京朝见,他的儿子公武用财物贿赂权贵,杜绝说他的不是的渠道。不久,弘、公武去世,孙软弱不能办事,皇帝派使者到他家,将资产登记在簿,计算收入和支出。所用粮饷的人都在朝中任大臣,到王僧孺,只注入他的含有偏差的地方:“某月某日,送钱千万,不接受。”报告皇帝,皇帝认为很好。

文言文宋哲宗贬元佑故臣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